APP下载

基于鼻玄府理论从风论治变应性鼻炎

2019-03-19月,王

广西中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清涕风药玄府

李 月,王 旭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4)

变应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过敏原所致、主要由IgE 介导发生于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阵发性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样涕及鼻塞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嗅觉减退、眼痒及其他头面部不适,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若病情控制不当易形成鼻息肉,为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由于环境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压力增大,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脱敏疗法及外科治疗等[1]。上述疗法均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易产生不良反应,且难以痊愈、易复发。因此,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日益得到关注,中医临床辨证运用风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良好疗效。现基于“鼻玄府”的中医基础理论,从风邪致病的角度探析风药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在临床中进一步运用。

1 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范畴。该病名首见于《素问·脉解》,其中记载“所谓客孙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曰:“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由此可见,鼻鼽的主要表现包括流清涕、鼻痒、打喷嚏。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与感受外邪及脏腑虚损相关。肺气亏虚,卫外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侵袭,上犯鼻窍;肾不纳气,阳气耗散,风邪内侵,上泛鼻窍;脾虚失运,清阳不升,津液失布,水湿内蕴,上扰鼻窍;故鼻鼽之为病与肺、脾、肾密切相关。肺、脾、肾三脏虚损,再加上风邪外袭,内外合邪,发而为病。本病的发生以机体的内因为主,外因为标,治疗时急则祛邪通窍为主,缓则益气补肺、健脾温肾治之。

2 “鼻玄府”的理论溯源及发展

《素问·水热穴论》记载:“所谓玄府者,汗空也”,提出了玄府的狭义概念,即汗孔。后世医家对玄府概念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及延伸,其中刘完素的观点得到了后世广泛认可。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门户也,人之眼、耳、鼻、舌、意、神、识能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可见玄府是广泛分布于人体全身各个结构和组织的细微孔窍,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门户,也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后代医家王明杰[2]依此将玄府的特性归纳为三点:分布广泛、结构微细、贵开忌阖。并说明玄府以开通为顺,闭阖为逆,玄府闭塞则气机抑遏、血脉瘀蓄、津液凝滞,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升降出入障碍,人体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因此,“玄府郁闭为百病之根”。 张勤修等[3]在“玄府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鼻玄府”学说。玄府于人体内广泛分布、无处不在,鼻亦不例外。鼻玄府是鼻腔组织内环境以及鼻腔内外环境物质信息交流的通道,鼻玄府正常开阖,气血津液运行流畅,是鼻窍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

3 风邪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

风为百病之长,存在于四季,且与寒邪相协为患最为常见,而寒性收引,若风寒之邪外袭,则极易引起鼻玄府郁闭,若玄府闭塞不通,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津液停聚,壅滞鼻窍,鼻腔黏膜肿胀,清涕不止,则发为鼻鼽,因此鼻玄府郁闭是鼻鼽发病的基本病机。

《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风邪致病,易伤人上部,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脏腑之中,肺位最高,风邪伤人,肺首当其冲。“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气调和,才能鼻窍通利,若风邪袭肺,肺失宣降,则出现鼻塞流涕,或伴有嗅觉减退。风邪为阳邪,易伤人体阳部,皮肤于人体中属阳,鼻腔黏膜作用与皮肤相似,风邪伤人易从皮肤腠理、黏膜入内。且风邪致病有发病急的特点,因此接触过敏原后即立刻发作,出现阵发性鼻痒和喷嚏。《素问》记载:“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挟寒搏皮肤……则为痒也。”风邪客于肌肤是引起皮肤及黏膜瘙痒的重要原因,故风邪所致鼻鼽易出现鼻痒症状,还可伴眼痒。

4 “开通玄府”——风药的运用

王明杰[4]认为风药是临床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类开通玄府药物。“风药”的概念首见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但未有明确的定义。清·徐大椿提出:“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后来医家将风药的概念延伸,认为具有袪风解表、祛风除湿、祛风通络等功效的药物均属于风药的范畴[5]。风药味辛质薄,药性升浮,清轻上升,具有升发、调达、舒畅等特点,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显著效果。闫新宇等[6]临床运用息敏煎(麻黄、桂枝、细辛、辛夷等)治疗变应性鼻炎,结果显示能良好控制鼻部症状,且在改善全身症状方面较西药有优势。龙昱浩[7]对近20 年来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方剂的中药药味类别进行统计,其中解表药14 味,包括辛夷、苍耳子、白芷、细辛、桂枝、麻黄、荆芥等,占35.9%,均可归于“风药”范畴,麻黄、桂枝、细辛、白芷辛散表卫之寒,宣肺气之痹;辛夷、苍耳子药对发散风寒,通鼻窍,引诸药以达鼻窍补虚。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麻黄具有抑制IgE 的间接组胺释放作用[8];辛夷中的挥发油具有抗过敏作用,对过敏性鼻炎有确切作用[9];苍耳子水提物能明显抑制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表明苍耳子对Ⅰ型超敏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10];细辛挥发油能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的局部症状,降低血液组胺含量,改善鼻黏膜炎症的局部浸润[11];辛夷、苍耳子是治疗变应性鼻炎常用药对,合用可以减低苍耳子的毒性并且增强抗炎作用[12]。

因此,“开通玄府”为变应性鼻炎的基本治则,风药的运用贯穿于治疗始终,以达到通利鼻窍的作用,治疗上还应根据临床辨证,辅以固表、祛湿、化瘀,方能取得良好疗效:①开玄固表:素体肺气亏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常常乘虚而入,邪滞于鼻窍,致玄府郁闭,肺气不足则营卫不和,常伴见汗出,恶风怕冷。治以开玄辅以温肺固表,常在风药基础上选用黄芪、防风、白术等。②开玄祛湿:脾主运化水湿,若湿邪为患,壅滞鼻窍,闭塞玄府,则见鼻塞较甚,查见鼻腔黏膜水肿明显。病因多与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有关,且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阻滞阳气。可伴有纳呆便溏等脾虚之症,舌胖淡红有齿痕,苔白腻,脉濡弱。内经云“中央生湿,湿生土……风胜湿”,风药通过其宣散之性,可加快湿邪的消散,疾病向愈。常在风药基础上选用防风、苍术、羌活等药物。③开玄化瘀:风邪侵袭鼻窍易导致脉络闭阻,气机升降及运行不畅,“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血运行不畅则易形成瘀血,可见鼻黏膜充血水肿。风药质清味薄,具有调和畅达血脉流通的作用,活血行血而起到加强祛瘀的作用。同时配伍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血行风自灭”,祛除已入侵的风邪达到祛邪外出的作用,常在风药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当归等。

5 病案举隅

患者,25岁,职员。2018年4月26日初诊。主诉:反复鼻塞伴鼻痒、打喷嚏、流清涕5 年,加重2 天。患者5 年来每于冷空气刺激后出现上述症状,春秋季较频繁。2 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阵发性喷嚏,鼻部酸胀,伴鼻痒、眼痒、鼻塞流清涕。晨起时症状较明显,活动后症状稍减轻。刻诊:鼻塞流清涕,喷嚏连连,鼻痒不适,易汗出,恶风怕冷,纳食可,夜寐欠安,二便尚调。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其他特殊病史。专科检查见双侧鼻腔黏膜苍白水肿,双侧下鼻甲肿大,鼻腔内见大量清水样分泌物。诊断:鼻鼽,辨为风寒束肺,玄府郁闭证。治以温肺固表,祛风通窍。药用:黄芪15 g,防风10 g,辛夷10 g,苍耳子10 g,白芷9 g,细辛5 g,蝉蜕5 g,甘草5 g。5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按:本证为患者素体肺气亏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邪滞于鼻窍,致玄府郁闭。风寒之邪内侵,邪正相争,祛邪外出则鼻痒、喷嚏连连;肺失宣降,津液停聚,壅滞鼻腔,遂致清涕涟涟,鼻塞不通,黏膜苍白、肿胀。肺气亏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故易出汗;舌淡苔白,脉虚弱,皆属气虚之象。方中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防风祛风散寒,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细辛、苍耳子辛通肺窍、散风寒,白芷祛风解表散寒,并有辛香走窜、芳香开窍之功,蝉蜕祛风通络,且有抗过敏的作用。上述中药合用以达到开玄通窍、祛风散寒固表之功。

总之,基于鼻玄府理论从风论治变应性鼻炎,以“开通玄府”为基本治则,根据临床辨证配合运用风药,应用开玄固表、开玄祛湿、开玄化瘀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显著,可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优势,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清涕风药玄府
过敏性鼻炎,重在治肺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基于玄府理论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开通玄府法在缺血性脑白质病治疗中的应用
吹空调打喷嚏可能是过敏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秋冬时节防鼻炎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蠢子医》运用风药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