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热点与未来趋势

2019-03-18丁雪阳程天君

中国远程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公平研究教育

丁雪阳 程天君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公平逐步成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同时也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为从整体上评量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论文采取共词分析法,对当前37种CSSCI来源教育类期刊近20年的1,450篇文章做出分析,采用共词矩阵、相似矩阵、多维尺度分析和知识图谱等具体方法探究了我国教育公平的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分析表明:教育公平研究历经重新起步、迅速发展、稳定深化三个阶段;研究焦点集中于教育系统的宏观公平研究、特殊群體的微观教育公平研究、教育公平理论现代化及技术促进公平实现的路径探究等四大领域,涉及残疾人教育公平问题、农村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系统公平问题、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和“互联网+”时代新教育公平问题比较研究等五大主题。知识图谱的分析结果预示,未来教育公平研究有可能围绕核心问题深度化、比较研究广度化、技术促进公平务实化、教育政策制定定量化四方面展开。

【关键词】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研究;共词矩阵;聚类分析;知识图谱;互联网+教育;特殊教育;残疾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9)1-0009-10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公平逐步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也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中共十六大提出要“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中共十七大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政策文件的不断重申表明教育公平问题不仅是教育学研究的热点,更是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然而对教育公平的分析却缺乏定量数据支撑、对教育公平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把握也基本以定性(德尔菲法)或简单统计为主(章露红, 2005; 赵海燕, 2010),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于今或时效性不足,或全面性缺乏(胡洪彬, 2014; 徐春浪, 等, 2016),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选取2000年至2017年间37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类权威期刊,对其中发表的、21世纪以来教育公平相关研究文章进行共词分析,据此描绘这一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未来趋势。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以往的研究热点分析,往往是在综述文章的基础上,对主题做主观判断和解释,这种方法仅凭个人的主观经验判断,难免会产生错误或归类不当(李牧南, 2016)。近年来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态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借助“数据的力量”,即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的方法,用最直观的图像展现前沿领域和学科知识的信息汇聚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揭示一个领域或学科的发展概貌,这一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科学文献的知识发现中(郭文斌, 等, 2012),用以支撑并验证专业研究人员的假设与猜想。本研究选取中国医科大学开发的Bicomb共词分析软件,结合社会学分析软件SPSS和知识聚合可视化软件Unicent对共词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在定量的基础上反观我国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结合相关研究和实际情况,制定了六个研究步骤。第一步,确定研究主题,下载有效数据,通过CNKI以“教育公平”为关键词或主题进行高级搜索。数据来源为CSSCI(2016-2017)教育类37本核心期刊的1,466篇文章,数据年限为2000年1月至2017年4月,剔除会议通知等无关信息,剩余有效样本1,450篇。第二步,关键词共词矩阵提取。根据学界权威高频阈值公式——普赖斯公式计算:M=0.749[Nmax],其中M为高频阈值,Nmax表示区间学术论文被引频次最高值(王佑镁, 2012)。经计算词频取值为14,通过关键词提取共获近20年高频关键词56个,近10年关键词41个。第三步,通过Bicomb进行共词矩阵生成。第四步,利用SPSS软件对共词矩阵进行样本聚类,生成关键词聚类树以划分当前研究主题。第五步,利用SPSS软件对共词矩阵进行多维聚类分析,产生知识图谱。第六步,利用Unicent软件分析共词矩阵,生成研究热点可视化图谱,利用聚合的“疏密程度”和“去中心之远近”分析研究的未来趋势。

二、我国教育公平研究态势分析

(一)教育公平研究年度发文量分析

利用Bicomb进行关键词“年份”搜索,可将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划分为重新起步、迅速发展、稳定深化三个阶段。

1. 研究停滞后的重新起步阶段(2000年至200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明确了新中国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取向。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强调教育要向工农兵开门,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服务。但是由于1949年之后的一些原因,不论是政治上还是学术上对教育公平的研究都一度陷入停滞,如教育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就冻结了至少30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学科才开始重建(吴康宁, 2009),到1992年至2001年终于迎来学科的初步繁荣(刘精明, 等, 2008)。而教育公平研究视角进入多元化阶段更晚,如对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关注直到2004年才开始(魏先龙, 等, 2015),某种程度上造成相关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的局面。

2. 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至2011年)

这一阶段学界对“教育公平”的关注持续上升,论文数量于2011年达到顶峰(221篇)。在此阶段,多个教育公平专业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稳定的科研团体开始形成、学术交流日益兴盛。2006年,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下设教育社会学研究所;同年,南京师范大学建成教育社会学研究所(吴康宁, 2009),北京大学也举办了首届教育社会学国际讨论会(刘精明, 等, 2008)。其次,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问题(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与教育资源稀缺间的矛盾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域的差异化,变得愈为复杂。新的形势向教育公平研究提出了广度化、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新要求。

3.稳定深化时期(2011年至今)

此后几年,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虽呈现下降趋势,但却标志着教育公平研究在经历短暂热潮后,开始走向深度挖掘,相关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期(胡洪彬, 2014)。

(二)教育公平关键词变化分析

基于标准化公式计算结果提取近20年高频关键词56个(14<频次<518)、近10年高频关键词41个(14<频次<518)进行比较,累计百分比分别为22.64%和23.73%。这些高频关键词基本代表了这两个阶段教育公平的研究热点(表1)。

如表1所示,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十大关键词分别是(括号中为频次):教育公平(518)、高等教育(128)、教育质量(96)、义务教育(86)、教育改革(35)、教育政策(73)、教育信息化(72)、公平(58)、美国(57)和高等教育公平(54)。词频粗略地反映出我国近10年教育公平的研究热点。对比20年来的关键词统计结果,某些关键词具有稳定性、一直处在“热点”位置。如“高等教育”“教育质量”和“义务教育”等,它们是与“教育公平”联系最为紧密的几个主题;某些关键词热度“陡然攀升”,如“异地高考”“印度”“教育效率”“政府责任”“随班就读”等;另一些主题“稳定上升”,如“教育信息化”“学前教育”“自主招生”“特殊教育”“发展规划”“信息技术”和“残疾儿童”等;还有一些主题热度正在下降,如“人才培养”“英国”“价值取向”与“全纳教育”;最后一种主题从热点中“消失”,如“远程教育”,近10年与教育公平同时出现的频率小于11,可能是随着研究的推进、远程教育的门类进一步细化,其热度被更加具体的新名词分散。

(三)教育公平主题的关联度分析

利用SPSS生成近20年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56×56),并呈现关键词间的相似度(表2)。相似度反映了不同关键词之间关联的密切程度,可以有效揭示当前教育公平的分析视角。教育公平理论众说纷纭却难有突破的原因在于:起点和机会公平的宏观政策研究多,过程和质量公平的微观研究少;外部社会保障条件公平的研究多,学校教育内涵公平的研究少;理论研究多,学校变革的研究少(程天君, 2017)。对教育公平主题词关联度的分析侧面呼应了这一观点,和教育公平关联由远及近依次是(括号中为相似度):公平(0.839)、高等教育公平(0.781)、教育改革(0.607)、高等教育(0.212)、教育质量(0.072)、教育信息化(0.011)、美国(0.009)、义务教育(0.001)。这说明目前教育公平的研究多从高等教育视角出发讨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公平问题;其他视角,如信息化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如何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化扶贫的经验等主题还需跟进;对义务教育层面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机制的实现关注不足。

(四)教育公平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原理是以关键词两两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共词)为分析对象,利用聚类的统计学方法,把关联密切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形成类团,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可以反映当前的研究热点。利用Bicomb生成56×56的相异矩阵,将关键信息导入SPSS生成关键信息聚类图,根据关键词的聚类组团,可将当前的教育公平研究划分为“五大主题”,归属到“三大方面”。

第一方面为“两个特殊群体”,指的是特殊儿童和农村儿童。主题一的关键词包括“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受教育权利”“全纳教育”“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主题二的关键词有“农村教育”“文化资本”“教育政策”“公共教育”“教育发展”“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问题”。

第二方面为“两个突破点”,指向目前我国教育公平中争议最大、改革需求最为迫切的两类问题。分别是对“教育系统各层级”的公平问题研究以及对“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公平的追问。主题三具体聚类包括“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信息资源”“高考改革”“自主招生”“异地高考”“高考”“和谐社会”和“社会公平”。主题四的聚类包括“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教育事业”“高校”“教育机会均等”“价值取向”“发展规划”“教育质量”和“教育均衡”。

第三个方面为“一个未来方向”,指的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公平研究的新动向。主题聚合包括“信息技术”“互联网+”“英国”“美国”“公平”“启示”“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和“政策”。初步来看,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视角已经开始向宏观理论构建(政策研究)与微观系统考察(农村、残疾人教育)结合的“视角融合”,以及横向比较(国家)和纵向比较(历史)并行的“维度融合”进发。

三、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热点领域与趋势

(一)教育公平研究的四大热点领域

多维尺度分析法是一种将多维空间的研究对象简化到低维空间进行定位、分析和归类,同时又保留对象间原始关系的数据分析方法(赵一鸣, 2013)。采用SPSS20.0的多维尺度分析(ALSCAL)对相异矩阵进行数据处理,再结合SPSS产生的聚类图对多维尺度图进行描绘,生成教育公平当下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公平研究围绕着两大主线展开,分别是:教育公平的宏观与微观研究(左右)、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上下)。教育公平的宏观研究(领域1)包括教育系统的各个分支,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教育制度、特殊教育等;教育公平的微观研究(领域2)涉及特殊儿童教育和农村儿童教育;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领域3)关注立德树人以及人才选拔培养的公平;教育公平的实践研究(领域4)关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英美的实践比较以及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具体分析如下:

领域1:教育公平的宏观研究

在這个领域,学者从“面、线、点”三个层面对教育的“公平”问题进行考察。

(1)“面”是将教育当作与社会其他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平级的宏观概念,动态分析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这种思路主要从社会学出发,通过迁移社会学分析框架为教育公平分析提供多元视角,具体包括自由主义的个体属性教育公平分析框架、韦伯和新韦伯主义的群体属性分析框架、马克思和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支配路径分析框架,以及三种框架的视角融合(高水红, 2016)。

(2)“线”是揭示教育系统内部庞大而富有层级的线性结构。研究思路是将这个复杂的系统解构,研究诸如“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等多个教育阶段中“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公平问题,展现教育系统内部层级间的博弈及互动关系。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教育系统虽已趋于成熟,但教育经费分配的矛盾却在悄然加剧。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80%的经费来自政府,然而在义务教育中只占6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司, 2014);即使在高等教育内部,985、211建设高校所获得的教育经费也成倍于普通高校,而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地方高校(包括大专院校)所获得的科技经费仅占全部科技经费的37.89%,刚好达到6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一半(程天君, 2017)。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公将加剧我国教育系统的内耗,如不能打破不同教育层级之间厚此薄彼的现状,不公平所引发的问题将影响我国教育向世界“一流”迈进。

(3)“点”是关注教育公平冲突的“焦点”,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中的集中表现。这一层面尤其关注“高考改革”中的公平问题,特别是“自主招生”和“异地高考”中的人才选拔机制问题。“自主招生”名为选拔人才、实则成为社会不同资本角逐的战场,不利于农村考生和弱势群体的平等竞争,存在公平与效率的双重不足(张亚群, 2010);自主招生作为一种场域,在我国呈现出精英角逐的单性特征(旬振芳,等, 2011);未来改革必须建立科学和长效的选拔培养机制,完善透明的选拔制度(郑若玲, 2010),采取多元化录取标准,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利(张亚群, 等, 2013),从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增强我国自主招生制度的实效。“异地高考”源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經济结构拉开了农村和城市在经济、文化、政治、教育各方面的差距,激化了地区间的矛盾,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投机和腐败行为,这是一种个人诉求与社会公正间的博弈(伍宸, 等, 2012),“整体排斥”的二元结构造成了异地高考改革的先天难题,而高校指标分配的困难、户籍制度改革的缓慢、人口流入与自然承载力的矛盾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不一(于洋, 2016)又造成了异地高考改革的现实难题;破解高考难题不能单凭教育的自身改革,除了注意教育政策的衔接、配套、协调之外,还要联通教育政策(内部)与社会政策(外部)形成合力(程天君, 2014),与户籍制度改革、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居住证制度改革、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等改革协同推进(褚宏启, 2015)。

以上三种思路的共性都是采取较为宏观的研究视角,分别从“教育与社会”(面)、“教育系统层级”(线)和“教育冲突现象、原因及对策”(点)三个方面勾勒出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及症结。所以,这个领域可以定义为“教育公平点线面讨论”。

领域2:教育公平的微观研究

这一领域首先关注特殊儿童。关键词聚合包括“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受教育权利”“全纳教育”“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特殊儿童不仅包括残疾儿童,还包括艾滋病感染儿童、少数民族儿童、移民和难民,在这方面形成了以“融合教育”和“全纳教育”为代表的特殊教育理论体系。“融合教育”主要面向残疾儿童(盲、聋哑和弱智),内涵较为狭窄,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随班就读”是融合教育“零拒绝”教育思想的具体实现路径。“全纳教育”是融合教育理论的再发展,通过对边缘儿童概念的扩大化,包含了接纳、归属感、社区感、发展与公平的理论(董奇, 等, 2017)。“全纳教育”旨在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的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对边缘化儿童的内外排斥(周满生, 2008),注重人的受教育权利,强调了包括人权观、平等观、民主观、价值观和课程教育观在内的基本理念(黄志成, 2010),是从教育本质出发的“女性主义”特殊教育理论。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班就读”虽然已取得很大的发展,却在近年来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新的政策制定需要突破“融合”并向“全纳”迈进,理论上的适当激进有利于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保障。

领域2同样关注农村儿童。关键词有“农村教育”“文化资本”“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等。学者通过考察乡村小学的兴衰变迁(程天君, 等, 2014; 赵晨旭, 等, 2016; 熊春文, 等, 2014),揭示出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农村孩子面临上学远、上学难、上学险的困境(杨东平, 2015),另一方面乡镇自筹经费的脱节也妨碍了农村儿童受教育机会的获取,农村儿童教育的起点公平无从谈起。此外,教育选拔机制一刀切,高校农村学生的入学比率连年下降,农村学生的教育过程公平不容乐观,不禁有人嗟叹“寒门再难出贵子”。除了正式教育,农村儿童接受非正式教育的机会也与城市儿童存在差距。根据中国教育追踪2013年至2014年的数据,我们发现农村阶级无论在重点中学的教育机会获得上还是在影子教育机会的获得上均可能性最小(王晓磊, 2017),说明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于今日仍有很强的解释力;解决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摆脱“教育政策”对“效率”的路径依赖,进一步落实“公共教育”等普惠性政策,但从第三部分关键词聚合情况来看,“教育发展”和“教育效率”仍是农村教育的目标指向,说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话语对农村教育公平的指导力度依然强劲(程天君, 2017)。

领域3: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

我国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采用四种视角,关注两大问题,存在两个不足。

(1)对教育公平内涵的分析包括教育学视角、社会学视角、伦理学视角、经济学视角和法学视角。教育学与社会学视角的理论构建主要建立在学校的微观层面上,研究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互动关系(解韬,2009),形成了包括“文化再生产”“教育成层”“最大维持不平等”“有效维持不平等”和“夏季消退”在内的代表性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伦理学视角主要从社会制度出发,把公平更多理解为公正与正义(解韬, 2009),形成了罗尔斯的“正义三原则”;经济学视角关注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关系,认为公平在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而效率在于提升教育质量,追求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平衡(邓晓丹, 2007),具体包括“筛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法学视角主要从权利义务关系出发,主张通过立法对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公平进行保障。通过对关键词的聚合分析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理论正在扭转单纯“效率优先”的经济学发展观,向更加强调社会伦理和“人”的新教育公平观转变。

(2)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存在“两大关注”和“两个不足”。“两大关注”分别是对高校“立德树人”体系是否科学和对教育公平未来“价值取向”定位精准度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明确了立德树人对教育公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12月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申了“立德树人”的概念并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精神主线、更是高校德育的主要指导思想,可见“德”(伦理)是教育公平推进的内部动力;教育公平的未来价值取向是以能力为依据的入学机会公平,接受均等质量教育的过程公平和在补偿性原则指导下的教育机会均等。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教育公平必须精准地落实在每个人的身上(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这一理念化身为具体教育政策文件,成为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外部动力(法学视角),在具体落实上则要谨防“民粹主义”的倾向(葛新斌, 等, 2016)。

“两个不足”分别是指教育公平理论建构中研究视角多元化的不足和实证研究数量的不足。一项关于教育公平视角分析的研究指出30.1%的教育公平讨论都出自于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哲学方面,教育立法的视角仅占7.8%(王根顺, 等, 2011),另有一项研究表明理论建构和经验研究的文章占92.6%,实践调研的文章仅占4%(胡洪彬, 2014)。

总的来说,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的理论强调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渐进的“教育规划”转变教育发展的评估阈,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培养,从理念的树立(立德树人)、实践的完善(教育机会均等)和研究的提升(提升教育研究)三个方面推進我国教育公平理论的现代化。

领域4:“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路径研究

这一领域关注各类技术,属于“器”的层面。关键词聚类包括“教育信息资源”“互联网+”“英国”“美国”“公平”“启示”“指标体系”和“影响因素”等。本领域立足数字时代的新教育不公现象(陈红艳, 2005),研究开放教育中资源建设与传播的路径及其问题,如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问题、慕课(MOOCs)、微课(Microlectures)的资源生态建设及数据循环问题和城市乡村一带一的分布式教学实践对教育资源的整合问题,利用技术切实提升弱势群体资源获取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微观落实。大量研究表明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学生的数字素养落后,影响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媒介素养的落后使他们不能批判地看待各种问题,部分核心素养的缺失又造成了他们学习能力的不足。

信息观照下的教育公平包括对数字教育资源获取的起点公平、智慧和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公平、评价生成的结果公平三个阶段。在起点公平阶段,信息技术通过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互换和异地同步互动教学,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在过程公平阶段,信息技术通过智能化的教育信息资源主动推送,促进海量信息的精准获取,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个性化;在结果公平阶段,信息技术通过知识协作建构迁移和基于大数据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学习者获得自适应发展和客观科学的评价。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三个不同阶段构成了内在融贯的统一体,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体现认知建构的“信息—知识—智慧”内化流程(熊才平, 等, 2016)。“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据收集、监控和预测方面的作用,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公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公平实践中寻找启示,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公平指标体系,还要利用大数据分析影响教育公平的内外因素,精准制定教育政策,保障教育公平技术路径的进一步实现。

(二)教育公平研究的未来趋势解读

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集合。根据Unicent软件生成教育公平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并结合关键词间的“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可以预测未来教育公平的研究发展将呈现以下四个趋势。

其一,从点度中心度来看(表5),与教育公平四个领域相关的关键词都具有高的点入度(In Degree)和点出度(Out Degree)。“点度中心度”反映了一个关键词的核心程度,结合前文对20年和10年两个节点关键词变化的分析,我们发现教育公平的核心概念相对稳定,“教育公平”作为中心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关联度很强,所以未来研究的核心领域不会改变,但对核心问题研究的深化将会是未来发展的第一个趋势。

其二,从中间中心度(表3)来看,“教育政策”“教育规划”“教育改革”等与教育战略和政策制定相关的主题享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越高说明这个关键词对其他主题的控制力越强,所以国家政策对教育公平研究起着桥梁的作用,政策的现代化对教育公平的实现依然重要;结合知识图谱我们发现,与政策制定相关的关键词还与教育基尼系数等量化系数关键词交织,说明教育政策制定定量化是教育公平体系现代化的又一趋势,未来需要依靠定量研究制定更为合理的教育公平评价指标体系。

其三,从接近中心度来看(表4),教育公平的比较研究范围将继续扩大。“接近中心度”反映关键词不受其他关键词的影响程度,“澳大利亚”“印度”“英国”等国家关键词处于接近中心度排序末尾,其外接近性(out-closeness)和内接近性(in-closeness)都较低,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结果我们也发现它们于社会网络边缘。这说明它们的发展较为独立且正在浮现,未来教育公平的主流比较研究除了美国,还会关注英国、印度、澳大利亚甚至南非的教育改革。

其四,从全部关键词组成的知识图谱来看,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词语处于社会网络的边缘位置,说明利用技术推进教育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研究的新热点和新趋势。美国新媒体联盟2017《地平线报告》指出“3D打印”“虚拟现实”“自适应学习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学习的新趋势,并提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层面的教育技术实现路径(李新房,等,2016)。

由此可知,未来我国教育公平的研究将沿着核心问题深度化、比较研究广度化、技术促进务实化和教育政策制定定量化四个方面深入。

四、总结

综上所述,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的研究存在五大主题,归属四个领域,未来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尽管教育公平近年来研究成果显著,但仍存在研究团体固化、研究视角单一、技术促进路径推广性不足等问题。鼓励各个学科涉足教育公平研究,打破单一学科期刊对教育公平研究成果发表的“垄断”有助于促进多样化研究团体的建立和多元化研究视角的形成。借助数据的力量推动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精准化”的建设,有利于实现更具实践性的技术提升路径。此外,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公平实现的内部动力,将科学的价值取向作为教育公平实现的外部动力是深化我国教育公平改革的两大基石。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难题,需要借助理论(前沿化)、技术(现代化)、定量研究(扎实化)之合力进行攻克。我们需要合理统筹这三大方面,利用学术期刊这一前沿阵地,兼顾各方利益,更加积极地应对“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公平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陈艳红. 2005. 数字鸿沟问题研究述评[J]. 情报杂志(02):87-89.

程天君. 2014. 衔接·配套·协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支持之要领[J]. 教育学报(04):65-74.

程天君,王焕. 2014. 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乡村小学的兴衰起伏[J]. 教育学术月刊(08):3-12,33.

程天君. 2017. 新教育公平引论——基于我国教育公平模式变迁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02):1-11.

褚宏启. 2015. 城镇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与教育机会均等——如何深化异地中考和异地高考改革[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06):9-16,52.

邓晓丹. 2007. 教育公平的本质: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均衡[J]. 理论前沿(09):38-39.

董奇,方俊明,国卉男. 2017. 从融合到全纳:面向2030的融合教育新视野[J]. 中国教育学刊(10):31-35.

高水红. 2016. 个人属性、群体排斥与国家支配——教育公平分析的三种路径[J]. 教育研究与实验(06):17-23.

葛新斌,杜文静. 2016. 教育公平诉求中的民粹主义倾向批判[J]. 高等教育研究(05):13-20.

郭文斌,陈秋珠. 2012. 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3):49-54.

胡洪彬. 2014.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02—2012年CNKI期刊数据的分析[J]. 教育研究(01):54-59.

黄志成. 2003. 全纳教育展望——对全纳教育发展近10年的若干思考[J]. 全球教育展望(05):29-33.

黄志成. 2010. 教育公平——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探析[J]. 比较教育研究(09):53-57.

景时. 2013. 中国式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文化阐释与批判[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李牧南. 2016. 新兴技术管理的热点研究分析——国内外主要相关文献的主题词突引分析视角[J]. 情报杂志(11):45-50.

李新房,刘名卓,祝智庭. 2016. 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分析与对策思考——《2016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解读[J]. 教育发展研究(07):31-38,51.

李雄鹰. 2013. 大学自主招生质量的实证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06):33-38,95.

刘精明,张丽. 200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06):1-9.

王根顺,王倩. 2011. 国内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基于2000-2010年国内核心期刊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J]. 中国电力教育(13):3-4,11.

王晓磊. 2017. 初中阶段教育质量与影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CEPS2013-2014数据为例[J]. 北京社会科学(09):50-60.

王佑镁,陈慧斌. 2014. 近十年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05):4-10.

王佑镁,伍海燕. 2012. 中国高教研究领域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分析——基于《中国高教研究》2000-2011年刊载论文的计量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01):33-37.

魏先龙,王运武. 2015. 近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 现代教育技术(02):12-18.

吴康宁. 2009.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2):1-20.

伍宸,洪成文. 2012. 我國异地高考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11):22-26.

解韬. 2009. 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 现代大学教育(02):20-26.

熊才平,丁继红,葛军,等. 2016.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整体推进策略的转移逻辑[J]. 教育研究(11):39-46.

熊春文,折曦. 2014. 乡村学校的演进及其社会文化价值探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18-24.

徐春浪,汪天皎,杨润东. 2016. 我国教育公平热点研究领域的可视化探析[J]. 上海教育科研(05):11-15,57.

荀振芳,汪庆华. 2011. 自主招生:精英角逐的场域[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02):56-63.

杨东平. 2000.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08):5-8.

杨东平. 2015. 破解新“上学难、上学远、上学贵”的难题[J]. 探索与争鸣(05):15-17.

于洋. 2016. 异地高考:招生考试的中国难题[J]. 现代大学教育(01):95-99.

章露红. 2015. 二十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学术进展——基于1994-2014年间的文献分析[J]. 复旦教育论坛(04):39-45,56.

张亚群. 2010.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动因、问题与对策[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02):30-42,187-188.

张亚群,虞宁宁. 2013. 燕京大学自主招生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J]. 高等教育研究(04):90-98.

赵晨旭,邵景安,郭跃,等. 2016. 山区乡村学校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发展水平[J]. 地理研究(03):455-470.

赵海燕. 2010. 近十年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 教育探索(10):21-22.

赵一鸣. 2013. 基于多维尺度分析的潜在主题可视化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郑若玲. 2010. 自主招生公平问题探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4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2014. 2014年中国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满生. 2008. 全纳教育:概念及主要议题[J]. 教育研究(07):16-20.

收稿日期:2017-10-19

定稿日期:2017-12-15

作者简介:丁雪阳,硕士研究生,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10023)。

程天君,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23)。

责任编辑 郝 丹

猜你喜欢

公平研究教育
公平对抗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怎样才公平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笨柴兄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