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2019-03-15徐鸿杰姜婷娜张钟杰王西贝

神州·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青少年对策

徐鸿杰 姜婷娜 张钟杰 王西贝

摘要:校园欺凌事件是中国社会目前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校园欺凌事件的合理解决,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学生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主要针对南京市中学校园欺凌问题。在研究调查的两所中学中,21%的中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8.8%的中学生曾经实施过校园欺凌;言语辱骂的方式占据欺凌方式的主体。绝大多数的校园欺凌都发生于教室之中。校园欺凌一般都发生于同班同学之间,施暴者主要是单独一个男生施暴。总的来说,校园欺凌一般是班上的某一个男生实施,单独在教室内,以言语辱骂的方式进行欺凌。本研究从家庭、学校、政府等角度出发,尝试提出对于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合理性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欺凌;对策

校园欺凌作为一大社会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近年来,各大媒体对于校园欺凌的报道屡见不鲜,且程度、范围大小不一,涉及到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本文以南京市的中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并尝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是在幼儿园、中小学及其合理辐射区域内发生的教师或者学生针对学生的持续性的心理性或者物理性攻击行为,这些行为会使受害者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1]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校园欺凌现状已有一定的研究,他们的研究都证明了我国校园欺凌普遍存在的严峻现实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奥维尤斯曾经在挪威对数万名8~16岁的在校中小学生开展过一个调查。在这些学生中,“一个月两三次”或卷入欺凌问题次数更为频繁的学生有大约15%,实施欺凌者的比例有7%,受欺凌者则有9%。[2]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严峻的事实,即校园欺凌是普遍存在的,它随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一、研究方法

1.资料来源:采用抽样法,以年级为单位,对南京市的两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工具:采用Smith儿童欺负行为问卷中文修订版和自编的校园欺凌问题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校园欺凌现状、校园欺凌的认知和态度,以及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等。

3.施测:采用匿名自我报告式问卷,于2017年11月完成数据收集,2017年12月完成数据统计。在研究过程中,剔除无效被试后,得到有效被试272名。男生共94名,占34.6%,女生共178名,占65.4%。初一学生83名,初二学生93名,初三学生96名。

4.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一)现状研究

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南京市中学生校园欺凌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包括: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状况、中学生实施校园欺凌的状况以及中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与态度分析。

1.中学校园欺凌的状况

(1)中学生校园欺凌的频次分析

从遭受校园欺凌的角度来说,调查对象中没有遭受过校园欺凌的中学生有215名,占比79%,受过校园欺凌的中学生有57名,占比21%。在被欺凌的中学生中,有35名中学生被欺凌过一、两次,占12.9%;有15名中学生共遭受过两次以上的欺凌,占5.5%,有0.4%的中学生约每周受到一次欺凌,有2.2%的中学生每周受到数次欺凌。

从实施校园欺凌的角度来说,有91.2%,共248名中学生并没有参与过欺负别的同学。在参与过欺凌的中学生中,大部分同学也仅仅实施过一、两次欺凌行为,占比5.9%。另外,实施过数次或每周实施数次的中学生均占1.5%。综合来看,遭受过校园欺凌的中学生比例要高于实施校园欺凌的中学生,每个中学生遭受或实施过的校园欺凌次数以一、两次居多。

(2)中学生校园欺凌的类型分析

从遭受校园欺凌的角度来说,在遭到欺凌的中学生中,占据首位的是言语辱骂,占比15.1%,第二位的则是威胁,占比8.5%,其次是踢打(7.4%)、说坏话(7.0%)、抢夺或毁坏(5.1%)以及其他方式。排斥的方式最少,占0.7%。

从实施校园欺凌的角度来说,中学生实施校园欺凌以言语辱骂的方式最多,占比4.4%,其次则是踢打和威胁,均占3%,接着是说坏话(2.2%),排斥(1.8%)等方式,抢夺毁坏的欺凌方式最少,占比0.7%。

综合来看,中学生遭受和实施校园欺凌最主要的形式是言语辱骂。

(3)中学生校园欺凌的地点分析

中学生最常在教室里受到欺凌,占比12.5%,其次是学校的其他地方(7.7%),操场(3.7%)、走廊或大厅(3.7%)。

(4)中学生校园欺凌主体分析

从实施欺凌的年级划分来看,14.1%的中学生受到的是来自同班同学的欺凌,其比例大大超出来自同年级别的班(2.6%)、高年级班(3.0)、低年级班(0.4%)的欺凌。

从实施欺凌的性别划分来看,中学生受到的欺凌中被男孩欺凌的比例要高于被女孩欺凌,而这其中又以被一个男孩欺凌所占最多(7.0%)。其次是同时受到男、女孩的欺凌(6.3%),被几个男孩欺凌(3.7%),被一个女孩欺凌(2.9%),被几个女孩欺凌(1.8%)。

从实施欺凌的群体数量来看,在中学生中,与另一个同学一起实施欺凌行为的占比最大,占2.6%,其次是与几个同学一起(2.2%),独自一人实施欺凌(1.5%)。

綜合来看,中学生校园欺凌主要发生于同班同学之间,由一个男孩单独实施。

(5)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时的应对方式分析

从遭受校园欺凌的应对方式来看,中学生选择告诉朋友的比例最高,占17.6%,其次是告诉老师(9.6%),告诉父母(8.9%)。总的来说,中学生选择告诉朋友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告诉父母和老师。

(6)中学生实施校园欺凌的后果分析

从实施校园欺凌的后果来看,因实施欺凌而受到老师和父母批评的中学生比例均高于未受批评的,其中受到老师和家长批评的均占5.5%。但是没有受到家长批评的比例(3.7%)略高于没有受到老师批评的比例(2.2%)。

2.中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与态度

(1)中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

从中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角度来看,绝大部分中学生知道“校园欺凌”的概念,占比93.0%,另外有5.5%的中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1.5%中学生表示“没听过”。

对于校园欺凌的具体表现,认为“动手打人、群殴别人”属于欺凌的中学生最多(98.9%)、略低一点的是“威胁、恐吓别人”(96%)、“向别人收保护费”(95.2%),接着是“给别人起侮辱性的外号,辱骂别人”(73.2%),“随便拿走、毁坏或丢弃别人的东西”(67.3%),“排挤、孤立别人”(54%)。

(2)中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态度

发现校园欺凌现象时,大部分中学生都会优先选择告诉老师(70.5%),还有少数中学生会选择自己去帮助受欺凌者(9.3%)。还有一部分中学生会采取走开(8.2%)、做自己的事(6.3%)、看热闹(3.7%)的方式。极少数的中学生会加入到欺凌者的行列(1.9%)。

从中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态度来看,有52.6%的中学生表示绝对不会欺凌同学,26.7%的中学生表示“我想不会”,8.5%的中学生表示不知道。还有10.5%的中学生表示也许会参与欺凌,1.5%的中学生明确表示会参与欺凌。

三、原因讨论

1.生理因素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会经历一个有规律的顺序过程。个体发展变化的本质是结构性的,而结构性的变化则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基本结构的变化在生物因素的影响下有规律地发展着,从而控制外显行为特征的差异。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处于12~15周岁左右,正好是机体迅猛发育的时期。这使得学生变得冲动、不稳定、好争吵。同时自立和独立精神增强,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并开始对异性发生兴趣,此外也容易受到伤害和挫折。在初中,男生的性格比起女生要更加易怒、冲动,喜欢在他人身上发泄自己的不快,因此造成了在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中男生多于女生的现象。

2.社会因素

(1)家庭

研究数据表明,在实施过欺凌的9.2%学生中,有5.5%的学生因欺凌受过家长的批评,有3.7%的同学没有受到家长批评。可以看出,在实施欺凌的同学中,有四成左右的同学并没有受到家长的批评。这四成左右的比例乍看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将基数扩大至全国的中学生群体,将会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目。这些为数不少学生没有受到家长的批评,很有可能再次实施欺凌行为,这又会产生多少的受欺凌者。这些数据,实际上反映出我国的家长群体对于孩子的欺凌行为关注度和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所提倡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个体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中,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会对个体造成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技能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青少年通过观察学习外界的环境,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家庭成员如父母,作为与青少年关系最密切的对象,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的环境、氛围、教育方式,决定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青少年的处事方式。如果一个青少年的父母平时经常抽烟酗酒,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这位青少年在遇到同样的困境或是不满时,就很有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由此造成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而在受过父母批评的欺凌者中,父母的批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一些父母会认真严肃地对待欺凌问题,而另一些父母则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批评教育,并没有去探究欺凌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没有从根源上解决欺凌问题,甚至可能使得青少年的反抗情绪加剧,促使下一次欺凌行为的发生。

(2)学校

学校是青少年除了家庭之外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对于青少年的欺凌行为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青少年在学校主要接触两类群体,即老师与同学。研究调查发现,在7.7%实施校园欺凌的学生中,有5.5%的学生受过老师批评,2.2%的学生没有受到老师批评。相比起家长,学生因实施欺凌而受到老师批评的比例要略高于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欺凌行为大多数时间都发生在学校,正如如本研究调查所示,20%发生的欺凌事件中,有12.5%的事件都发生在教室,这就使得老师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欺凌事件,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另外,教师作为教育学生的职业,其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对于学生的欺凌行为,教师发现后都能够及时制止,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

(3)社会

青少年虽然较多时间在学校学习,但是无论如何,都会与社会产生接触,认识到形形色色的人。社会作为一个鱼龙混杂的场所,就像一个大染缸,会将纯洁无瑕的青少年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社会上有着品德高尚的英雄榜样,也有着不堪入目的丑恶事件。新闻上报道的社会暴力事件,网络上传播的暴力电影、游戏等,一旦缺少适度的尺度把握,会对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震撼与影响,使其学习与模仿。另外,社会的亞文化、社区环境、经济状况等,也会对青少年造成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1.家庭

家长作为青少年学习模仿的对象,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正当的生活作风,用文明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另外,在平时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家长也应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和心理状态。在交流过程中,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既不专制,一味地用说教的方式去指责孩子;也不过分溺爱,将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

2.学校

学校在制定教育方针时,应注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过分强调学业成绩的优秀,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另外,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应在各处隐蔽、狭小,容易发生校园欺凌的场所安装适量的监控设备,时刻监督学生的言行举止。对于学校教师,也应培养其正确、科学的教育方式,提高对其师德的要求,传授其应对欺凌事件时的方法和策略。学校还可在校内设置专门的教育栏目,教授学生基本的自卫防范知识,使其遇到欺凌时不仅仅只会寻求老师的帮助。

3.政府

政府作为国家与社会的管理者,对于校园欺凌的治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我国在校园欺凌方面的法律还不够完善,至今我国的《校园安全法》还处于提案阶段,尚未正式出台。我国的校园安全立法工作应该尽快加强,用法律的力量来保护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2)

[2]向敏.中美校园欺凌防治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课题来源:2017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省级指导项目)

项目编号:201710298104X

项目名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通讯作者:姜婷娜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青少年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青少年发明家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