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中的伊甸园

2019-03-14关敏

校园英语·下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马洛克里斯托弗伊甸园

【摘要】《多情牧童致爱人》是克里斯托弗·马洛所作的一首优美的田园抒情诗。整首诗如同一封牧童写给心爱女孩的情书。这首诗描绘了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展现了一幅静谧的乡村生活图景。然而,牧童对女孩所做的承诺只是一种理想的、缺乏现实基础的生活,尤其是在天主教大行其道的欧洲。因此,诗人在诗中构建的是理想中的伊甸园,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诗歌的字里行间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

【关键词】《多情牧童致爱人》;克里斯托弗·马洛;主题;伊甸园;文艺复兴

【作者简介】关敏,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

文艺复兴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为人们的思想点燃了人文主义的光辉。虽然天主教的权威仍然笼罩着欧洲,但是越来越多的受过教育的艺术家和作家开始将目光放在“人”身上,这一观点也体现在他们的作品里。因此,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戏剧和诗歌极具鲜明特色。而在文艺复兴的英国,除了代表性的戏剧,诗歌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诗人继承和复兴了古典田园诗的牧歌传统”,在这些诗歌中,马洛的《多情牧童致爱人》是其中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首。任何读过这首诗作的人都会被诗句中展现的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牧童对爱人的一往情深所感染和吸引。

克里斯托弗·马洛是“大学才子”中最有才华、成就最高的剧作家兼诗人。1564年,马洛出生在坎特伯雷的一个鞋匠家里,幼年时,进入坎特伯雷国王学校学习拉丁文。在校期间,马洛练习拉丁文是通过扮演古典戏剧中角色的方式,因此早早地他心中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1580年,马洛幸运地进入剑桥大学,得以系统地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神学课程,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他的第一部戏剧《帖木儿大帝》创作于毕业前夕,在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1587年,马洛在伦敦期间,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结交了许多才华横溢却离经叛道的志同道合之士,与探险家罗利、剧作家查普曼、数学家哈里奥特等怀疑宗教者结成团体,人称黑夜派和无神论者。1593年5月30日,在一次酒馆的争吵中,马洛牵扯其中,不幸被刺身亡。在他短暂的一生中,马洛一共创作了七部戏剧和若干诗作。《多情牧童致爱人》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歌佳作。

二、诗歌赏析

多情牧童致爱人

与我同居吧,做我的爱人,

我们将品尝一切的欢欣,

凡河谷、平原、森林所能献奉,

或高山大川所能馈赠。

我们将坐在岩石上,

看着牧童们放羊,

小河在我们身边流过,

鸟儿唱起了甜歌。

我将为你铺玫瑰为床,

一千个花束将作你的衣裳,

花冠任你戴,长裙任你拖曳,

裙上绣满了爱神木的绿叶。

最细的羊毛将织你的外袍,

剪自我们最美的羊羔,

无需怕冷,自有衬绒的软靴,

上有纯金的扣结。

芳草和常青藤将编你的腰带,

琥珀为扣,珊瑚作钩,

如果这些乐事使你动心,

与我同居吧,做我的爱人。

牧童们将在每个五月天的清早,

为使你高兴,又唱又跳,

如果这些趣事使你开心,

与我同居吧,做我的爱人。

(王佐良译)

《多情牧童致爱人》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优美的爱情诗,也是一首典型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田园抒情诗。诗的形式看上去是七节四行诗而实际上是十四个双行押韵诗;节奏是四音部抑扬格,韵脚为aa,bb,cc。这首诗可以分为三部分:前两节为第一部分,主要描绘了一幅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生活画面。牧童触景生情,强烈而真诚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女孩和自然环境的热爱程度。第二部分包括接下来的三节。这部分是牧童对心爱的女孩的承诺:将给予她天堂般的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第三部分是最后一节,呈现了一个愉快的五朔节早晨,少男少女喜迎佳节,载歌载舞。整首诗作,充分地将人与自然之间、牧童和女孩之间的和谐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歌颂自然之景,牧童直率地表达爱意,不难看出诗作的主题与文艺复兴精神的契合:追求现世的幸福。

《多情牧童致爱人》所表达的强烈情感确实让人动容,但如果仔细而理性地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诗中描写的乡村世界仿佛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更像一个虚幻的伊甸园,牧童和女孩就像偷食禁果前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好像置身于童话之中。再看他们的生活环境,风景同样美不胜收:冈峦叠翠,丛林幽深,溪流环绕,有旷达的田野、陡峭的险峰和悦耳的鸟鸣,所有的自然景象拼凑成了一处仙境,同时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然而从马洛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并没有乡村生活的体验,所以诗中祥和静美的乡村场景只是他心中构建出的伊甸园,完全是理想中的模样。牧童为了得到心爱的女孩,他承诺她奢侈的生活条件:玫瑰花床、细绒软靴、羊毛外袍、纯金扣结、常春藤腰带、琥珀扣、珊瑚勾,所有这些配饰都是极大的物质吸引。然而,现实中的农牧民真的可以负担得起這些奢华之物吗?普通的农牧民真的可以拥有诗中所描写的生活条件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诗中的牧童无需辛苦劳作,只需要等待果实成熟,伸手摘取,更像一个不劳而获的贵族。诗歌最后一部分描写的是欢庆五朔节的场景。五朔节本是祭祀树神、谷物神,庆祝丰收和春天来临的传统民间节日,却在马洛的笔下更像是只属于年轻男女的狂欢。由此看来,这首诗歌严重缺乏现实基础,它是马洛构想出的伊甸园,或者说是诗人心中的美好愿望。

欧洲的中世纪也被称为黑暗时代。下层人民,尤其是农民阶级遭受着来自世俗统治者和神权阶级的双重压迫。天主教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神权高于一切。天主教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而非世俗的享受;主张禁欲主义而非享乐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开始打破神权的一统局面,但是在相对落后和闭塞的乡村地区,人们依然深受天主教的束缚,绝不会出现《多情牧童致爱人》中描写的情景。反观之,诗中与现实社会的背离反而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三、诗歌主题分析

首先,诗人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诗歌开篇,牧童就开门见山地直抒胸臆“与我同居吧,做我的爱人”,并且多次重复。牧童对于女孩的爱意热烈且不加掩藏,诗人借牧童之口,不仅劝说女孩要珍惜有限的人生,享受当下的幸福,还鼓励她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束缚,勇敢地追求爱情,这一点与人文主义的思想不谋而合。诗人正视人的情感和欲望,追求物质享受在他笔下成了正大光明且符合人性的事情。玫瑰花床、花束衣裳、羊毛外袍、有衬绒的软靴、常青藤腰帶弥漫着浪漫的气息;软靴上的纯金扣结、腰带上的琥珀扣、珊瑚钩又尽显奢华。这些佳品既让牧童心之向往,从侧面也反映了是女孩的心爱之物。

其次,诗人颂扬自然之美。诗歌的第一部分就像从上帝视角俯瞰整个乡村,“凡河谷、平原、森林所能献奉,或高山大川所能馈赠”。整个村庄的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如同一个全景图,或者交代了将要展开的爱情故事的环境背景。到了诗歌的第二节,诗人从广阔的全景图聚焦于牧童的生活:羊儿成群,溪流绕流,鸟鸣声空谷传响。此情此景,如果再有心爱的女孩愿意与他同居,那将何等幸福的生活。这样一个远离城市纷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世界,不由得让人们想起了英国文学传统中的阿卡狄亚(Arcadia)。第二部分着重描写牧童对女孩的物质承诺。诗中所出现的华服贵饰皆取自自然之物,由植物,金属和天然矿物质制成,一方面说明牧童的生活环境花团锦簇、物产丰富;另一方面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最后,诗人思想中仍具有保守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克里斯托弗·马洛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牧童”和“羔羊”两词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诗中描绘的是伊甸园式的乡村生活,反映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因此,从词汇的选用和生活场景的构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马洛的思想仍受到天主教传统的影响。

四、结论

诞生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多情牧童致爱人》是“大学才子”克里斯托弗·马洛的一首抒情田园诗,诗歌字里行间反映了人文主义的观念:追求现世的幸福;尊重人的情感和欲望;歌颂和崇敬自然之美,虽然诗歌中有部分宗教思想的残留。然而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在没有现实基础的条件下,诗人理想的生活无法成真,于是在诗作中建构了一个理想中的伊甸园,是诗人的愿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姜士昌.英国田园诗歌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2.

[2]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97-98.

[3]崔维乔,孟宪印.构建心灵的伊甸园——《多情牧童致爱人》主题探寻[J].滨州学院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马洛克里斯托弗伊甸园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伊甸园
谢欣:伊甸园ENED
克里斯托弗·格蒂特英女王秘书另类“宫斗”被逐出皇宫
《荒野生存》:追寻荒野中的自由
伊甸园
嫉妒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