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看畜牧业的八大焦点

2019-03-14王亚辉

中国猪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资源化畜牧业猪瘟

本刊记者 王亚辉 李 娟

2019年2月1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 “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 “三农”,凸显 “三农”问题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重中之重的地位。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文件主要特点概括为 “六个突出”:突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突出围绕硬任务抓落实,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突出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

文件全文共分8个部分,包括: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对 “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给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出哪些要求、带来哪些变化和机遇?本刊梳理了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与畜牧业紧密相关的8个方面,分别涉及非洲猪瘟防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豆振兴、玉米稳产、良种攻关、小农户扶持、互联网+、肉类走私综合治理等,供行业参考。另在文末附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供大家学习。

加大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监测防控力度

非洲猪瘟是全球公认的养猪业“头号杀手”,自1921年首次在肯尼亚发生以来,迄今已在全世界流行近百年,据公开报道,有62个国家曾发生过非洲猪瘟。2018年非洲猪瘟更加活跃,俄罗斯、罗马尼亚、波兰等20多个国家报告了5 800多起疫情,在一些国家甚至呈现暴发性流行。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复杂的病原生物学特性,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疫苗,防控难度极大。

2018年8月初,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首例疫情。截至2019年2月24日,全国28个省市区已先后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10起(107起家猪疫情、3起野猪疫情),给养殖场(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我国是生猪养殖和猪肉消费大国,生猪的养殖量和存栏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一半,猪肉消费占到总肉类消费的60%以上。且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生猪跨区域调运频次高、范围大,一旦非洲猪瘟扩散蔓延,将给我国的生猪养殖业造成极大危害,影响猪肉市场供给。因此,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关乎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关乎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关乎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逐级压实责任,全面加强防控工作,所有已发疫情均已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没有发生二次扩散,九成的疫情按照规定解除了疫区封锁,且2019年新年过后疫情发生势头有所趋缓,目前疫情点状散发,总体可控,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疫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非洲猪瘟病毒在我国已形成了一定的污染面,传统的生猪生产、流通、消费方式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疫情传播途径错综复杂,风险难以完全消除,未来疫情的发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不排除继续出现新发疫情的可能。非洲猪瘟防控既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歼灭战,也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必须做好长期作战、连续作战的准备。

未来需要进一步压实生产主体责任、地方属地责任,加强生猪调运监管,全面禁止餐厨剩余物喂猪,严格饲用血液制品生产、生猪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车辆监管,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加快实施分区防控,协同联防联控,统筹谋划生产供应;科学规划生猪养殖布局,加大屠宰产能布局调整,完善冷链配送体系,加速猪肉供应链由“调猪”向“调肉”转变;加大科研投入和攻关力度,聚焦非洲猪瘟快速诊断、疫苗研发、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

推进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随着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大量集中产生的畜禽养殖污染,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我国每年产生38亿吨畜禽粪便,有效处理率却不到50%,养殖污染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于畜牧业来讲,如何在“保供给”的同时,实现“保生态”,在满足居民畜禽产品消费需求的同时,守护一方的“绿水青山”,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历史进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是一项时代课题。

从2014年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到2015年的《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2016年9月的《关于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的方案》,再到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明确要求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2018年农业农村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考核办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要求日益严格、制度安排日益细化。

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响应和全社会的合力推动下,我国畜牧业绿色发展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取得积极成效。养殖布局调整优化,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划定禁养区9.2万个,关闭搬迁规模养殖场(户)25.8万家,涉及生猪存栏量3 400多万头,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量调减,生猪生产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根据资源要素、产业基础、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的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种养循环、生态农业成为畜牧业发展新业态,农村能源、农用有机肥成为畜禽粪污主要利用方向,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发展方式深入人心;技术路径日臻完善,3类9种典型处理技术正在因地制宜加以推广;项目推动循环渐进,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整县、整市、整省推进,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作用不断突出。

实施大豆振兴计划

大豆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食材之一,大豆压榨后的副产品豆粕是畜牧业的重要饲料原料。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殖行业饲料需求的增加,大豆消费持续增长,但我国大豆有效供给不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植比较优势不及玉米及进口大豆冲击,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下滑,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超过8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17年,我国进口大豆9 554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2018年稍有下降,达8 803万吨,而2018年国产大豆产量仅有1 600万吨。巨大的供需缺口完全由进口来弥补这一格局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一旦进口受限(如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如何保障国内大豆供应值得我们深思。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促进我国大豆生产恢复发展,降低对进口大豆依赖,提高国产大豆自给率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稳定玉米生产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的饲料原料。稳定玉米生产,确保供需基本平衡,事关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随着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近3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呈下降趋势,2016年、2017年、2018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4 418万公顷、4 240万公顷、4 200万公顷,玉米产量分别为2.64亿吨、2.59亿吨、2.57亿吨,产需连续2年出现缺口,随着下游需求的持续增长,未来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从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谷物基本自给的角度看,稳定玉米生产势在必行。

组织实施畜禽良种联合攻关

畜牧发展,良种先行。良种繁育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率和养殖收益的重要途径,是畜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一畜产大国,但遗憾的是我国畜禽良种繁育水平明显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以生猪为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猪种资源,这些地方猪种在繁殖、抗逆和肉质等方面均有优异的种质特性,但市场上含有中国地方猪血缘的商品猪占比却不到10%,核心种猪资源长期依赖进口,且一直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整个良种繁育体系受制于人。组织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开展生猪良种联合攻关,提升生猪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完全国产化的商品瘦肉型猪种,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迫在眉睫。

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大国小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看到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形态。以生猪为例,我国现有2 600万户养殖场(户)中,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散养户比例在99%以上。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现代农业生产生态体系中不能没有小农户,“只有消灭小农户才能发展现代农业”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当然小农户分散经营、抗风险能力弱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亟需提档升级。基于此,对于小农户,不是将其消灭而是扶持和引导,包括在政策、技术、资金、社会化服务上给予扶持,引导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转向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

深入推进 “互联网+畜牧业”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即所谓“互联网+”,将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分工、提升产业效率、变革商业形态。这一点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畜牧业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畜牧企业开始布局互联网,加速互联网转型,畜牧业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就“互联网+畜牧业”的形态看,表层者有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在畜牧业的广泛应用,中层者有畜牧电商平台风起云涌带来的投入品采购和畜产品销售由线下扩大到线上,而深层者有构建互联网生态圈从而打通畜牧生产、流通、销售全产业链,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深度融合。

传统养殖正一步步走向智慧养殖,一些企业已经先行先试。如2018年3月,阿里云和四川特驱集团合作研发“世界首创的AI养猪”技术,将人工智能、云计算、视频技术、语音技术引入养猪产业,实现猪场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加大力度综合治理肉类走私

我国是肉类消费大国,对肉类的需求量较大。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不法商贩铤而走险,走私国外冻肉。大量未经检验检疫的走私冻肉最终流向餐桌,带来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一些肉类甚至来自疫区或病死畜禽,给国内养殖行业的生物安全环境也带来不利影响。走私肉类为何屡禁不止?或许由于一是违法成本太低,对不法分子的震慑力度不够;二是走私环节多,隐蔽性强;三是监管不力,一些部门慢作为、不作为。

猜你喜欢

资源化畜牧业猪瘟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及防范措施
煤化工废水资源化回收及深度处理技术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CO2资源化回收技术分析
映像畜牧业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