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发展历史简述

2019-03-14关切

黑龙江史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黑龙江

关切

一、黑龙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

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边陲,自古以来常被视为蛮荒之地,虽然黑龙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中原地区,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诞生嬗变了源远流长的高度文明,使黑龙江流域文明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并称中国三大文明发源地。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广袤无垠土地上的天之骄子们铁马金戈、纵横山野,开创了龙江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2000年前后,居住在黑龙江地区西部的东胡族系,中部的貊族系和东部的肃慎族系先民,开历史先河,为龙江留下文明最初的徽记。南北朝时,源起于大兴安岭的拓跋氏鲜卑强大起来,南下黄河流域,建立了有名的北魏政权。唐代,居住在今牡丹江流域的靺鞨族在其酋长大祚荣的带领下建立渤海政权,大钦茂在位时迁都上京忽汗城(今宁安市渤海镇),建上京龙泉府,其管辖范围最盛时“方五千里”,成为威震东北亚的大国。辽由契丹人建立,契丹源出鲜卑宇文部,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辽灭渤海。在其晚期,黑龙江地区又诞生了一位杰出的领袖,他就是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他率领部族兴兵反辽,并在白城(今哈尔滨市阿城区附近)建立了金政权。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灭辽后开始了对北宋的战争,灭亡了北宋,成为雄踞中国北部广大地区的强大政权。金末,统一了蒙古各部的天之骄子铁木真,在黑龙江流域的斡难河畔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又踏上了征服世界的漫漫征途。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将黑龙江地区作为军事管理区,经济发展滞后。清军入关后,黑龙江地区军事空虚,只剩下土著居民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以及居住在大兴安岭一带的蒙古诸部。清廷为保护“龙兴之地”实施了“柳条边”封禁政策,严禁汉人迁入。为稳固东北地区统治,抗击俄罗斯帝国入侵,1683年12月,清廷于黑龙江左岸瑷珲旧城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这是黑龙江自成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1907年4月,清廷裁撤黑龙江将军,设立黑龙江省。

清代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但在文化领域却出现一线曙光。清廷将大批“获罪”的汉族文人流放到黑龙江地区,这些流人普遍受过很好的儒家文化教育,很多在文学、历史、地理、经济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流放到黑龙江,对其个人而言是人生的坎坷,而对黑龙江的发展而言,则是一次难得的良机。流人初到黑龙江,就被这里广阔的土地和雄壮的高山大河所震撼,继而于此吟诗著文、开坛授课、参赞军机,发挥出人才的巨大能量,为黑龙江社会发展、文化兴起、教育启蒙起到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作用。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如著名诗人吴兆骞、方拱乾,戏剧家程,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一家,文人金圣叹家属,思想家吕留良后裔等都在这里留下足迹。

二、黑龙江是近代以来中西交汇的枢纽之地

清末至民国初期,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黑龙江地区逐渐成为五洋杂处、四方汇聚的东北亚经济、交通和文化枢纽。

1840年鸦片战争后,黑龙江地区土地封禁政策逐步解冻,1860年清政府实行部分开禁,准许汉民出关开垦,由于黑龙江地区沃野千里,待人耕稼,极具吸引力,所以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以汉族流民为主体的各族人口从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蜂涌而至,“闯关东”成为风潮。黑龙江地区在1861~1911年的50年间,人口从130万人增加到清末的324万人,增长1.5倍。民国时期(1912~1949年),黑龙江地区人口是在战乱中继续增长的。人口增加最快的是1920~1930年。因为关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逃难民众骤增,加上1927年、1928年、1929年关内发生天灾,河北、山东、河南灾民纷纷到东北谋生。据统计,共有移民300余万人。1931~1945年又有470多万移民进入。闯关东对于那个时代来说,闯关东不仅是人口的一次迁移,更是艰苦的岁月人民奋斗的征程,保卫了边疆,巩固了国防,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建设开发家园的精神丰碑。

虽然那时候的黑龙江经受着外国列强的侵略,但从1898年,中东铁路的开工建设及哈尔滨、宁古塔(今宁安市)、三姓(今依兰县)、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今黑河市)、满洲里等各主要城市的开埠,为黑龙江地区的繁荣和民族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机遇。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沙俄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称霸远东地区,诱迫清政府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获得在中国东北修筑和经营铁路(即中东铁路,也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的特权。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枢纽,呈“丁”字形,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1898年,沙俄把中东铁路工程局迁至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枢纽。中东跌路的开通加快了沙俄掠夺我国资源的速度,丰富了掠夺手段,也强行为黑龙江地区嫁接了近代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基因。中东铁路的开工,对劳动力需求大增,商贸活动的增加,也为大量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条件。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日、俄签订了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朴茨茅斯条约》。日本又于1905年12月胁迫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获得了日俄战后由俄国转让给日本在南满的各项权利,并将黑龙江地区的哈尔滨、宁古塔(今宁安市)、三姓(今依兰县)、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今黑河市)、满洲里等地方辟为商埠。此段为背景资料,请酌情处理。)官办、商办、官商合办民族工商业的相继涌现,促进了黑龙江经济社会向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商埠开辟,外国机器工业产品的展示效应越来越明显,随着开埠带来货币资本的增加与投资条件的日臻成熟,近代民族机器工业开始起步发展。黑龙江地区逐渐成为中西经济交通枢纽、文化思想交流之所、优秀人才汇集之地。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公园(1904年清政府在齐齐哈尔建立的龙沙公园),最早的电影院(哈尔滨1905年建立的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最早的交响乐团(成立于1908年的哈尔滨交响乐团),最早的无线广播电台(1926年成立的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1902年进入中国的外国资本,有27.4%投向哈尔滨,而上海仅占到14%。到1903年,一座近现代城市的雏形已在哈尔滨形成,哈尔滨成为了国际性商埠,到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会聚了56个国家的10万余登记长住的侨民,包括俄国、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19个国家在此设立了领事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

清末,一些俄国等国外艺术家到黑龙江地区(主要集中于哈尔滨等地),带来了文学、美术、音乐、电影、建筑等方面的现代理念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的文化发展。清政府也开始在黑龙江地区设立专门的教育和管理机构,并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逐渐开始设立新式学堂,外国侨民也在黑龙江地区设立了一些教会学校和专门学校,推动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黑龙江是一方不甘屈服、勇于抗争的热土

黑龙江是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最为严重的地区。清末至民国时期被沙皇俄国夺走了11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又践踏至此,使黑龙江经历了十四年悲惨的沦陷岁月。勇敢的黑龙江人民没有屈服,他们组织武装,奋起反抗,在冰天雪地里,在白山黑水间,勇敢的战斗了十四年,让黑龙江成为打响中国人民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第一枪的地方,也是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场胜利的地方。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觊觎已久,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即不断染指中国在东北的各项权益。终于,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策划实施了震惊世界的武装侵略,悍然向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在南京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影响下,不到半年时间,东北全境沦陷。日本帝国主义悍然侵略中国东北,在世界东方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个战争策源地。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地区进行野蛮的殖民统治,使东北人民度过了14年暗无天日的苦难岁月。中国人民不可侮!1931年11月4日,马占山将军指挥的江桥抗战,拉开了中国人民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序幕,自发而起的东北抗日义勇军迅速兴起,很快发展到30余万人。为了实现抗日救国的伟大目标,中共满洲省委派出大批党的干部到抗日武装中工作,并建立起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队伍。到1935年,发展成了7个军(至1937年12月扩大为11个军)的东北抗日联军。黑龙江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诞生地和主要战场(抗联11个军,有9个半诞生于黑龙江,其主要活动范围也都在黑龙江)。中国共产党影响下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和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所开展的抗日武装斗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日伪军队疯狂围剿、环境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东北抗联坚持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寇的侵略气焰,在战略上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抗战中,涌现出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著名领袖和八女投江等英雄壮举。先后参加东北抗联的5万多将士大部分血染疆场,120多位师以上干部战死。1939年到1940年,日伪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武装讨伐”,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转入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但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意志没有被打垮,从1941年至1945年,抗联部队进行缩编,开展小型游击战争,保存了一部分精华和骨干力量,进入苏联境内整训。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抗联部队配合苏联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对日本侵略者发起全面反攻,光复了整个东北地区,加速了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宣告最终胜利。

四、黑龙江是共和国发展壮大的重要引擎

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黑龙江迎来了解放的曙光,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之一,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解放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新中国成立以后,黑龙江成为全国重点建设发展的区域,来自国家的支持和各地各行业的建设大军让黑龙江迅速成为国家重要的重工业、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商品粮基地,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火红的岁月里,黑龙江如迸溅的钢花绽放出无比夺目的光彩。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党中央提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先后派遣了2万名干部,10万名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分6批从延安、各革命根据地进军黑龙江,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东北解放战争。黑龙江地区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这些优秀人才来到黑龙江,解放黑龙江,在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过程中,延安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八路军总政文工团、延安《解放日报》、新华广播电台、延安电影团等革命文化团体、机构云集于此,全国著名的作家、摄影家、画家、作曲家、编辑、学者及出版工作者肖军、刘白羽、马可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纷至沓来。第一所航校(1946年3月建立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即东北老航校),我军第一支高射炮兵部队(1947年10月在黑龙江省海林组建),第一个人民的电影制片厂(1946年10月在鹤岗成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兴建于此,创作了第一部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动画片《皇帝梦》、第一部工人影片《桥》等著名影片。人民音乐家马可在这里创作了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经久不衰。全国解放前夕,沈钧儒、章伯钧、谭平山、蔡廷锴等大批民主人士汇聚于此,共商建国大业。

黑龙江地区自清末开禁以来,历经百年积淀,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时期。由于丰厚的资源优势和靠近苏联的便利,因此国家将黑龙江定位为国家重要的重工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和农业基地,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也来到黑龙江建功立业,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黑龙江省是“一五”期间全国重点建设省份之一,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计划25.7亿元,占全国工业投资的10.3%。“一五”期间,将在哈尔滨建成一个制造机械、动力设备的工业区;在富拉尔基将建成一个特殊与重型机械的工业区;在鹤岗、鸡西、双鸭山等地将建成具有先进技术装备重要产煤区。为保证国家重点工程的完成,地方工业新建和扩建一批制砖、制瓦、水泥管、胶合板、刨花板等工厂。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黑龙江人民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期望,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创造了许多个第一:1954年建立的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创造了新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铝镁加工基地;1952年建立的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是我国第一个直升机、轰炸机制造厂,生产了我国第一架金属直升机;1954年建立的哈尔滨锅炉厂是全国最大的电站锅炉制造企业;1952年建立的哈尔滨亚麻厂是新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兴建的中国第一、亚洲最大的大型亚麻纺织印染企业;1958年哈尔滨热电厂成为全国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自行施工建设的“三自”热电厂;发现于1959年、投入开发于1960年的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油田和石油生产基地。无数个第一见证了黑龙江快速发展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工业战线快速发展的同时,黑龙江农业也快速发展起来。在黑龙江地区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建立新的农业经济制度,积极开垦荒地,扩大农田面积,实行精耕细作,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开展多种经营,努力发展农业,黑龙江陆续出现了全国第一个集体农庄(1951年,松江省桦川县“星火集体农庄”),第一个拖拉机站(1952年,星火拖拉机站),第一个女拖拉机手(1950年,梁军任队长)。自1955年4月,黑龙江外省首批支边青年198名四川知识青年,在王震同志的关怀和安排下,来八五零农场参加边疆建设。1955年颁布实施的“一五”计划要求完成3868万亩开荒任务;当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同年8月,共青团中央根据党中央精神,借鉴苏联经验,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活动,并有重点的组织城市青年组建志愿垦荒队,奔赴边疆农村。黑龙江省成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早、最集中、最重要的地区之一。特别是1958年,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向党中央提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军人开发北大荒的计划,先后共有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知识青年相继投身垦区开发建设,在亘古荒原上创造了人类垦殖史上的奇迹。

由于具有大小兴安岭林业资源的天然优势,黑龙江被国家赋予了重要林业资源产地的定位,为了支援新中国建设,黑龙江林业也进入大发展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黑龙江林区作为国家重要木材生产基地,开始进行林业基本建设。1953年,国家林业部成立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黑龙江林区在原各森林工业分局基础上,建立24个森林工业局。1954年,国家森林工业部设哈尔滨、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国家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引进设备,改革林业生产方式,修筑林区道路,改善林区交通,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林区缺少道路,物资运输靠人力捣背的状况。在生产方式上逐步变手工作业为机械化作业,变季节性作业为常年作业,变原木生产为原条生产,变游动式作业为定居作业。从而使闭塞落后的穷山沟开始向社会主义新林区发展。特别是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由南向北开发大兴安岭林区,林业部和铁道部集中10万余大军对大兴安岭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建设者发扬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艰苦创业,勇于开拓,掀起林业建设的高潮。

黑龙江省是国家煤炭资源大省,预测储量达300多亿吨。早在清末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采煤,到1944年原煤产量达到691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黑龙江省煤炭工业获得全面发展,建成了一批现代化大中型矿井,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包括: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鹤岗东山竖井、兴安台竖井。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鸡西小恒山竖井、双鸭山岭西竖井、鹤岗大陆箕斗井。新增矿井年生产能力531万吨。苏联援助建设的双鸭山洗煤厂、鹤岗兴安台洗煤厂也开始建设。到1965年,煤炭工业生产建设形 势全面好转,煤炭产量达到2011万吨。煤炭产量的迅速上升,除保证了本省工业交通和人民生活对煤炭的需要,还大量调往其他省份,支援全国建设。

在工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得益于国家支援边疆的人才政策,黑龙江教育文化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著名的“哈军工”(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今哈尔滨工程大学)筹建于1952年,培养了一大批军工人才。后拆分组建了空军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始建于1920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京外唯一一所),是新中国第一所毕业生直接被授予工程师称号、研究生三年制的理工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1985年2月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授予32岁的沈星璞博士学位。这是哈工大建校以来第一次授予的博士学位,也是我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培养的第一个工学博士。这一时期下放至黑龙江的著名作家艾青、丁玲等人为黑龙江省文学艺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东北二人转为基础形成了黑龙江省特有的龙江剧,丰富了戏剧舞台。冰雪运动成为黑龙江在全国独领风骚的体育项目,罗致焕成为获得第一个冬季项目世界冠军的中国选手。驰名中外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1963年)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1961年)也是在这一时期创立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进行资源配置,黑龙江省作为能源、木材、粮食等资源大省和重工、军工制造业大省,被赋予资源输出和重工、军工制造的定位。据统计,1960—1985年,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7.92亿吨,工业总产值682.5亿元,累计上缴利税623亿元,是国家对大庆总投资30.7亿元的20.3倍。以“六五”时期为例,大庆产油26490.2万吨,净调出量为21907万吨,占产量的82.7%。1949—1985年,36年间,黑龙江省共生产木材3.8亿立方米,是全国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木材生产商品率年均在90%以上,除本省加工和消费外,每年都有大量商品木材运往全国各地。以“六五”时期为例,调出4383万立方米,占产量的57.7%。1949—1985年,36年间,黑龙江省共生产粮食3707.75亿公斤,其中除满足黑龙江省城镇人口和工业生产需要外,净调出省外320.4亿公斤。黑龙江人民凭借着舍小家为大家、先省外后省内的精神,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由于资源配置的权利由国家逐步交到市场手中,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产业惯性等原因黑龙江省发展表现出了“水土不服”,人才资源的流动速度也不断加快,人才替代效应明显,计划经济下由国家政策赋予黑龙江省的资源配置优势和人才优势也逐渐丧失,作为移民省份,黑龙江省的很多人才流向了原籍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下滑和人才外流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使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经济受国内国际市场影响,下行压力巨大,占据全省工业产值半壁江山的石油、煤炭等能源产业受量价齐跌影响,对黑龙江省经济负向拉动作用明显。

面对压力,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3800万人民,爬坡过坎、滚石上山,落实制定施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依托省情实际,黑龙江省深入实施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现已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要求,深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旅游、养老、健康、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以“油头化尾”“煤头电尾”“煤头化尾”“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199.9亿元,同比增长6.4%。

亘古蛮荒的黑龙江曾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明,近代以来,虽饱受外敌欺凌,但也在新旧更迭、中西交汇的历史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繁盛一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打断了黑龙江向前发展的进程,却打不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勇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与侵略者血战十四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解放以后的黑龙江迅速成长为共和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为国家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历史,最为可贵的是这片土地孕育诞生了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样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展望未来,新时代的黑龙江人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传承弘扬“四大精神”,锐意进取,砥砺向前,努力推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上晶莹璀璨的龙江贺礼。

猜你喜欢

黑龙江
国画《五福临门》
王宏
第十届扎龙诗会获奖名单
黑龙江逊克江段跑冰排
羡慕等
获奖名单
获奖名单
铅笔长高了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