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建构

2019-03-12赵宬斐

长白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子系统评估政治

赵宬斐,李 璐

(杭州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党内政治生态评估指标是比较客观、直接地展现党内政治生态发展处于何种样态与程度的具体化,是科学有效认知和把握党内政治生态状况的重要手段与方法。通过建构一套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具体了解党内政治生态发展的复杂肌理,研究各系统之间的关联性,预测党内政治生态中可能存在的生态阻隔,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与状态,能够为学界研究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相关文献梳理及学理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把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他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这个点,我们党就能更好凝心聚力、强身健体。 ”[1]38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为如何进一步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指明了方向,不仅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自我升华的重要途径。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需要对政治生态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同时离不开对政治生态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文献梳理的深入考察与具体分析。

(一)相关文献梳理

生态理论主要来自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思索,探寻人类如何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人类与环境关系以及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入思考,可以说“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合”[2]。政治生态理论也由此而生,政治生态理论在充分汲取生态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开创了用系统的、全面的、有机统一的生态学观点研究现代政治的新时代”[3]2。政治生态理论主要分析人类社会中的政治现象,从全新的视角了解政治生活,以生态学的视阈探索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发展模式,对开拓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净化政治生态。”[4]随后,又在一些重要会议上对如何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作了系统和深刻的论述。与此同时,学界也及时跟进加强了对党内政治生态发展的相关研究。有学者认为,“构建良好政治生态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党的活力的必要手段”[5]。党内政治生态发展如何,要依靠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体系来解释、说明、测绘与评价。其评估运用一种系统的思维方法,以生态智慧和理论逐步探索政治现象,建立新的理论框架,不仅有利于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整体性,也有利于政治改革所需要的系统性以及深入性。

目前学界对党内政治生态及其相关研究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是系统论。有学者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彼此相依的有机整体”[6]。又以党内系统为边界重点,从党内政治行为、政治价值、政治制度等维度考察党内政治生态的发展变化。[7]二是环境论。有学者从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出发提出对其的建设以及评估,认为“目前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目标性不强,结合五点建议为构建党内政治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提供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同时根据政党性质、地位等作为重要依据,借鉴管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对党内政治生态环境体系的相关要素进行提炼,按照相关性、代表性和可量化性的原则选定具体的评价指标”[8]。三是目的论。有学者对政治文明的发展以及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给予评估和总结,指出“政治文明中政治主体、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存在自身的评价标准”[9]。对于党内政治生态发展状态如何、结果如何,也需要给予一定的认知、总结与评判;对党内政治生态的评估是针对党内政治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互相作用、影响与制约所形成的状况、特征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是对党内政治生态状况的集中反映,可以说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是促进整个党内政治生态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学理支持

任何评估指标体系都离不开相关的一些理论支撑。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来看,离不开生态系统学以及政治系统学的理论知识、政治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政治绩效评估理论等的支持。科学借鉴这些理论,有助于推动党内政治生态评估体系建构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生态系统学。生态系统理论主要由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在学术研究中深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理论的启发,认为人类与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人类通过多方互动形成一定结构的能量循环和流动,并具备一定的自行调节和反馈控制机制来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系统植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同时依托于外在客观环境与内部自身的各种制度框架而逐渐演变成一种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同样,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也是流动、互动的,具有与一般生态系统相似的属性和运行模式。探索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可以借鉴生态系统学相关理论来考察党内各组织机构的发展状态。

二是政治系统理论。政治系统理论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他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人在政治过程中的行为,认为政治生活是“一个行为系统,其处于一个环境之中,本身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又对这种环境产生反作用”[10]22。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能量与信息交换的过程,并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政治系统。在动态的政治系统中不仅能够调节、改变自身的结构与功能,同时也可以调节人们的观念、思想与行动。因此,政治系统理论主要考察政治系统所具有的平衡性、活跃性、开放性以及生态性等相关指标,借助于政治系统理论说明党内政治生态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是政治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经历了一定的历史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起,人们开始关注过度化的经济发展、城市膨胀、人口集聚和资源枯竭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的巨大挑战,到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发表;从20世纪70年代《只有一个地球》以及《增长的极限》广为人们关注,再到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这种可持续发展理念拓展到政治领域中,人们开始意识到政治领域也同样需要协调有序发展,否则就可能发生政治生态危机。同样,党内政治生态也需要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价值。 由于党内政治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党内的政治、文化、监督、权利等都是不可分割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之间都相互作用,若其中一个子系统发生问题,将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其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诱发基因突变。以此为基准评估党内生态建设具有统筹全局的效果,主要目的是增强党内政治生态发展的有序性与生机活力。

四是政府绩效评估理念。“政府绩效又称‘政绩’或‘公共绩效’,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权力组织在依法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和效能。”[11]3政府绩效评估最早源于美国,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不断深入,到20世纪80年代对全球性的政府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政府绩效评估主要针对指标体系的构建、主体的多元化、技术运用的方法以及法治化、数字化政府等多个方面。 有学者提出:“今后政府治理绩效评估中,应该利用国内外信息科学、管理工程、企业管理领域内的实践者与研究者开发出的许多行之有效的信息挖掘理论与工具,如数据挖掘(DM)、数据库知识发现(KDD)、GMDH、NETTR、ASPN 等数据挖掘方法。”[12]由此可知,今后对政府绩效评估的方式将更加趋向数据化、规则化与高效化。这种评估方式有助于开展对党内政治生态评估体系在权力的运作、权力清单、权利的制约、人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度和感受度等多个层面进行有效的评价。

在研究党内政治生态评估中可以充分借鉴上述相关理论对党内政治生态发展进行分析与评判,由于党内政治生态涉及到多个系统、多种层次与多个维度,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对其评估时还应该考虑党内的监督、关怀、以及传统习惯等各方面相关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客观和科学地作出有效评估。

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的价值诉求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要具备明确的价值诉求,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观念显然会影响评估的标准、内容与效果。党内政治生态运行和发展的效果如何,需要从民主性、稳定性、良序性、净化性等几个价值标准来衡量。

一是民主性。中国共产党一直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其奋斗目标。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是以实现最大化的民主性为价值诉求,民主是遏制腐败的根本因素,也是衡量政治生态系统是否有效的重要参照。民主性价值的支撑是社会大众对政治生活参与感的提升以及对政治生态指标评估需求的提升,民主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政治生活方式,也是让政治生态指标评估的建构更符合社会大众生活真实需要的关键所在。

二是稳定性。稳定性是党内政治生态有序协调发展的依据与根基。一个政党的政治生态系统若没有稳定性作为前提,其发展就失去了载体,进而引发政治生态系统的混乱与无序。并且,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所追求的稳定性不是一种静态封闭的稳定,而是动态的、开放的和有序的稳定,这是党内政治生态健康发展的显著标志,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评估需要充分关注党内政治生态的稳定性。

三是良序性。良序性是衡量政治生态运行状况如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属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的价值要求之一。党内政治生态是否体现出良序性,主要是看党内政治系统中的权力配置是否科学有效,权力运行机制是否顺畅,制度体系是否协调,组织配置是否合理等;如果上述因素与条件存在一定的生态阻隔,必然会降低党的执政效率,阻碍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四是净化性。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运转目标是逐步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清正廉洁。党内腐败是指中国共产党内部的领导干部为了追逐个人利益而违反党内规章制度,为追逐私利异化公权的行动,是一种破坏正当制度与规则的行为。若党内腐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社会中的不平等倾向则会进一步凸显,贫富之间的差距也将日益明显,必将引发社会的不稳定。消除党内腐败,净化党内风气,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重要的价值诉求之一。

三、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建构

由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本身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运行系统,自身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层次性,加之评价指向的客观内容也十分复杂多变,因此在对其进行建构时首先需要对遵循的评估原则、评估维度、评估框架和评价方法进行明确。

(一)评估原则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指标要具备科学性、针对性、全面性与准确性,就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问题导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需要从两个层面理解:首先,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中要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在党内政治生态具体评价指标的构建中,需要从具体问题入手,突出明确的问题导向意识,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秩序,要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在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发展的同时,是否真正做到了密切联系群众,是否克服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其次,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中要始终聚焦于民生、民情与民意等实际问题。具体的民生、民情与民意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切实的问题。在建构评估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是否能够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深入体察民情、感悟民意,进而深化对人民生活中问题的认识,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生活的问题意识为导向,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

二是系统性原则。由于党内政治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组合,系统里的各部分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逻辑相关性,以系统整体发展目标的优化为准则可以协调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系统运转更加顺畅。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待党内政治生态,其中各部分系统相互联系又互为条件,将党内行为主体的举动、价值、制度、意识形态等评价指标放在整个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中来设定,会使评价更具有全面性、协调性与层次性,确保党内政治生态评估标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是SMART 原则。SMART 是由彼得·德鲁克所提出,是一种绩效管理的综合性原则,党内政治生态评估与绩效管理有着共同特质,都是为了在评估之后使政治绩效能够有显著提高,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与认同。党内政治生态评估可以借鉴和参考SMART 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态的评估要有明确的具体指标以及某些可量化的指标进行考察,以当前的客观情况为基准,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调整阶段性目标。S:(Specific)——明确的、具体的。主要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指标要明确、清晰,能够准确反映党内政治生活的具体内容;M:(Measurable)——可量化的。主要是针对某些指标可量化的内在因子,以及对目标、考察指标的量化,并且若不是数字化的指标便不能随意考察,以免出现偏差。 A:(Attainable)——可实现的。 是指党内政治生态的目标以及评估指标都是必须要付出努力才能够实现的。R:(Relevant)——实际的、现实的,而不是假设性的,是一种当前政治生态现状存在的实际情况。T:(time—bound)——时效。是指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评估需要有具体的时效性,并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调整阶段性目标。

四是动态性原则。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之间的各要素在发展状态中表现出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制约性的功能即动态性。由于党内政治生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中,在评估中坚持动态性原则,主要审视在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运转中,哪些条件可能遭受一定的限制和制约,以及随着时间、地点和人们的主观影响发生着哪些变化。因此,要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掌握每个动态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自身的作用。如掌握各评价主体党内和党外等动态相关性,是形成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指标的前提。

五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有可量化的,同时也有不可量化的。对于可量化的,需要利用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持,通常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而对于不可量化的因素,主要是使用一些非量化手段,进行前期的调查、中期的实验和后期的分析等,用具体的定性评价指标进行评估,定性是聚焦到某一个系统,将指标具体化。因此,只有运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不同的评估方式和技术,才能使评价指标的选择更加全面有效。从某种意义上讲,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通常代表着不同方法体系所具有的基本技术特征。

(二)评估维度

在构建党内政治生态评估指标体系过程中,评估维度是构成评估体系的主要环节,只有在确定了评估维度之后,才能进一步确定评估框架及其具体评估指标。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主要应从两大维度出发:

一是从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维度出发。党内政治生态主要由党内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监督、政治权力以及政治环境等五个子系统所构成。进行评估时,要充分考虑这五个子系统发展的内在关系以及实际运行状况,以此开展对党内政治生态发展状况评估。

二是从党内外认知与评价维度出发。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评价指标体系,都涉及评价主体问题,即由谁评价、怎样评价的问题。评价主体不同,其在评价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倾向性可能也有差别”[6]。对党内政治生态的认知与评价一般分党内和党外两种。党内评价是政党内部的自我认知与评价,即党员、干部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同时也属于党内的自我认知与状况分析,具有高度的自律性、自省性与自控性。党外认知与评价主要包括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台人士、海外代表以及第三方的认知与评价。党外认知与评价是一种党外人士对党内政治生态体系的认知与感受,是在评价中产生的主观性具体感受程度,确立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党内与党外的有机统一,以规避单一评价主体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

(三)评估框架

评估框架是指标体系的骨架,是评估的主要依据与整体性基础。在对党内政治生态相关因子的分析中,对每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指标的取舍、具体因子数量的确定以及不同类别的选取,都将以评估框架为依据。评估框架不仅提供了规范的研究角度,也有利于为后期指标的具体运用、检测提供一定的政策干预。党内政治生态中不同主体基本情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建构的框架是一种优化的基础性指导,能够便于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的提出。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评估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图1 展示了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关系的简要框架,主要包括党中央权威、党内外评价和党内五大运行生态系统。要明确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要看整个生态系统运行状态及发展结果是否能够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党内政治生态这个大系统中包括五个子系统,依次分别为党内政治制度、文化、监督、权利以及环境。制度系统是根本保障;文化系统是涵养与引导;监督系统是进一步规约与完善;权利系统是参与和分享;环境系统是具体载体。五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构成一个具有特定结构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同时也作为它从属于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党内外可以根据对各个子系统运行状况设置的具体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由党内和党外的不同人士针对不同的评估指标进行评价,并在评价的同时要始终坚持拥护党中央权威为核心,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发展目标。

(四)评估指标

文章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按照通常的评价体系设计程序,拟定“廉洁民主、动态开放、协调进步”作为党内政治生态优化总目标,并借鉴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分类框架,按照规范性、表率性、可行性的特质确定了相关核心评价指标,进一步对党内政治生态发展中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类以及筛选;同时借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的相关内容,提炼出约束性和参考性指标,以此对党内政治生态的相关指标内容进行评估。具体内容如表1:

评估指标分为五个系统类别,每一类别包括8 个具体指标评价指数,共计40 个具体指标评价指数。

表1

一是党内政治制度子系统。 制度是维护党内政治生态稳定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制度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发展的质量。在党内政治制度子系统中,主要采取政治廉洁指数、党内民主集中的践行、党内政治制度的执行程度等8个方面指标,它们之间主要包括关于党内政治制度的组织原则、纪律制度以及党的政治规矩和纪律约束等各项内容,各指标都围绕党内制度发展状况对党内政治生态进行评估指标选择。

二是党内政治文化子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党内文化基于党内的意识形态发展,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念,需要健康向上的积极的党内政治文化为引导,并从根本上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的状况。在党内政治文化子系统中,主要是“四个自信”、政治文化以及“黑色文化”如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8 个方面指标,各指标都是针对党内政治文化的现状进行评估指标选择,其相互之间作用并构成党内政治文化子系统评估指标的相关具体内容。

三是党内监督子系统。党内监督是权力监督的重要方式,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所在。根据新时代我国从严治党的迫切需求与现实需要,界定出党内政治监督子系统。监督方面主要是党内监督机制、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纠正“四风”、八项规定的落实程度等8 个方面指标,监督子系统的各项指标可以逐步完善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各指标之间都具有监督的功效。

四是党内权利子系统。党内权利是党员条件的具体化,同时也是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权利方面主要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内民主、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的落实情况以及党内一律称同志等8 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党内权利是一种权利享有,表明在党内每个党员都是平等的,具有同样的权利共同管理党的事务。从严治党也是一种在权利享有基础之上对党内监督的完善,都是新时代所追寻的党内政治生态的发展目标。

五是党内政治环境子系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需要良好的从政环境,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特优势。环境是党内政治生活的载体,不仅作用于人,而且不同地方的政治环境也因不同的人、事、物而发生变化。由于不同地区的党内政治环境氛围存在差异,环境方面主要是党员的自身素质、良好党风、党员政治自觉水平以及党内与各民主党派的沟通合作能力等8 个具体指标,其各项指标都具有针对性,并显示党内环境子系统中的各项具体指标都属于参考性指标。

上述评估体系是从宏观角度确立的初步框架,其中所选择的评估指标也只是涉及到五个子系统中一些关键性因素。由于党内政治生态系统涉及到很多领域和层面,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遭遇各种生态阻隔,每个要素指标会根据地域的不同、环境的差异、人才素质以及政府执行力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各指标之间的流动与变化,再根据客观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以找出不足并逐步改进。

(五)评估方法

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促进党内政治生态健康有序发展,在评估体系建构的同时需要一些务实有效的评估方法的跟进,方法的设置与应用主要目的在于客观、全面和真实地反映党内政治生态状况,做到在充分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一是相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是在具体评价中确定代表性的或者组合评价指标,针对政治生态体系中各个评价对象与指标来互相比较,进而得出具体评价对象在总的系统里的相对位置状态与发展趋势。由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指标的选择具有一定相对性、片面性,因此衡量的标准也必然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并且受外在环境的条件所制约,所以相对评价也是一种无量纲化的评价,并缺少很多量化的评分标准。

二是序列比较法。序列比较法是将相同的评价对象放在同一个考评指标中进行比较,根据其特定的发展状况进行排序,操作相对简单且直观,因此很容易比较出优劣。党内政治生态系统指标评估列举的40 个指数,其中不少涉及到党内政治生态的不同系统、不同层面和不同主体,运用序列比较法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能够相对真实地反映出一些现象和问题。

三是绝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并将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之间相互进行比较,以了解被评价对象具体达到哪种程度的评价方法。由于党内政治生态评估中某些指标具有客观化、刚性化,例如,民主发展程度、权利属性、权力制约度、党员参与度以及发展和谐度都具有直观性和客观性,可以借鉴绝对评价法,将被评价对象与所列举的客观标准进行比较,评价之后每个被评价对象都可以更清楚自己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差距,进而了解如何改进以及确认下一步的评估重点。对党内政治生态进行绝对评价,还可以运用到对政治生态评价目标管理法(即与党内被评价对象相比较的客观对象标准的管理)和关键绩效指标法(即从被评价对象的关键政治成果中提取出主要的工作目标来评价,用以衡量党内政治生态绩效的成果)等方面。

四是描述法。是指评价主体通过党内政治生态在未来发展的某一时期中,对相关因素的变化进行描述或者假设,形成一种对党内政治生态的正确认知与判断,从描述、假设、分析中对将来的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的需求进行测试和计划。描述法的优势是通过评估,评价对象可以获得全角度、多层面的意见,并且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相关信息,其价值在于提高政治角色的自我认知,提高对优势以及不足认识的清晰度。

四、总结

本文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评估,主要按照“原则-维度-框架-方法”四个层级进行建构,主要设置了5 个子系统,40 个具体指标,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指标评估体系。依据该评估指标体系,分析了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本质内涵和内在逻辑,客观分析总结了党内政治生态在有序性、适应性和科学性等方面体现出的状况与特点。由于目前国内学界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评估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该理论主要是从政府和企业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延伸和拓展而来,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从目前看,党内政治生态评估指标在科学化、实效性和操作性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与拓展。如何构建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的党内政治生态评估体系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作,不仅需要借鉴已有的政治生态评价体系所积累的经验,而且需要广大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创新,需要不断加强党内外的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与此同时,需要根据党内政治生态独特的性质以及功能不断地建构以及完善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党内政治生态评估体系。

猜你喜欢

子系统评估政治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