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台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019-03-12郭慧玲王云庆

齐鲁艺苑 2019年1期
关键词:烟台市烟台剪纸

郭慧玲,王云庆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一、烟台民间剪纸艺术的价值内涵

(一)历史价值

烟台剪纸历史悠久,从明代开始就已经在民间普遍存在。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它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顽强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不仅展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诉说着正是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他们用淳朴的品质和对生活的希冀谱写出民俗艺术史中生动的乐章。例如从出土的很多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和商周青铜器等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发明了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透空、镂刻的艺术语言;再如明代中后期以战争为题材的剪纸“盾牌舞”、“小刀舞”,再现了戚继光沙场练兵的情形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同时期的剪纸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现状,还生动的记录下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使后人能够从一个侧面探寻某些历史片段的真相,极具历史价值。

(二)文化价值

烟台民间剪纸技艺的产生、发展及传承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地理环境对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当地民间风俗习惯得以保留,剪纸艺术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较稳定,这也使得现今的剪纸艺术中仍留存着烟台传统文化相对完整的层次。各地方的风俗习惯,在剪纸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发展脉络。例如蓬莱、龙口、福山等地的剪纸,大多采用阴阳结合的表现方式,往往运用极细的线和较大面积的“片”构成明显的虚实对比,多为花鸟剪纸,结构丰富而有节奏;而莱州、招远、栖霞的剪纸线条则相对纤细,纤巧玲珑,像莱州民房过去多为小方格的雀眼窗,其窗花较多小品,独特而富有情调。不同地区的剪纸艺术多样且精美,它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三)实用价值

烟台民间剪纸技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它来自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起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的同时,还创造出了一些比喻象征功能,使作品更具装饰意义。剪纸在农闲季节不仅为老艺人们打发了时间,剪出的作品又可以用来装饰房屋或节日庆贺,一举两得。“正月里,正月正,剪对门神贴当中,大鬼小鬼进不来,五谷丰登好年景”;“户户贴鸡,人人添富”这些关于描述剪纸的乡间民谣反映了剪纸艺术在民间的实用性与普遍性,它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毫无保留的继承并弘扬,展现传统文化的现实之美,使年轻一代的人们对中国民间艺术奇葩有更深入的认知。

二、烟台市民间剪纸艺术管理现状

(一)烟台民间剪纸保护现状

为保护烟台剪纸,20世纪60年代开始相关部门就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1963年和1976年烟台地区艺术馆与山东省艺术馆先后在蓬莱、福山两地举办剪纸学习班,为烟台市培养了大批剪纸学员。后来这些学员都成了烟台市繁荣剪纸事业的重点作者和主要骨干力量。1976年烟台第一本“胶东剪纸集”问世;从1985年开始,烟台画院有计划的对烟台地区十几个县市区的剪纸作者和民间艺人进行了普查登记,这项工作得到了烟台市文化局领导的支持和各县文化馆、文化站的大力协助;2006年烟台市民间剪纸爱好者自己筹备建造了烟台市私人剪纸博物馆,所藏作品均为各个类别中的经典名作,并保存了大量的图样。

2007年6月,烟台市文化局分管的烟台市群众艺术馆正式成立了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即“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使得烟台民间剪纸艺术有了更大的宣传展示平台。2007年至2011年烟台市文化部门制定了五年计划保护老艺人、出版理论著作、举办大型展览活动;2008年6月,烟台剪纸入选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烟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位列其中,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大力支持,烟台市于2009年投资十余万元在群众艺术馆内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陈列展厅”,展示了烟台民间剪纸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免费供公众参观。从2013年开始至2016年,由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烟台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花剪迎春过大年》烟台剪纸传承人优秀作品展连续四年在文化中心广场文化馆美术展厅内举办。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烟台剪纸、烟台绒绣传统技艺展等活动,展示了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成果,将丰富瑰丽的文化遗存融入百姓生活。在烟台市文广新局、群众艺术馆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对烟台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从没有间断过。2016年以来,根据《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七条规定,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次年二月初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在此期间群众艺术馆都会安排一些剪纸传承人和艺人进行现场表演和教学,剪纸爱好者与剪纸艺人现场交流学习,弘扬烟台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烟台剪纸艺术在宣传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烟台剪纸举办了全国展览——烟台剪纸精品展,去到了兰州、苏州等地,并且将中国文化带出国门,在意大利举办了烟台剪纸的展览;2015年,烟台剪纸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烟台剪纸韩国行,将烟台民间剪纸带去韩国进行宣传与交流,在增进文化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烟台民间剪纸传承人现状

根据2015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和2005年《烟台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结合《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和《烟台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的普查情况,现将烟台市各地区民间剪纸传承人谱系列表如下:

表1 烟台市各地区民间剪纸传承人谱系

三、烟台民间剪纸艺术保护对策

随着现代文化潮流势如破竹的推进和社会科技的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受到强烈冲击,民间剪纸技艺逐渐削弱了它源远流长且深厚的质朴乡风,烟台剪纸艺术的传承危机重重。相关机构和有关人员更加注重剪纸的保护而忽略了对其的开发利用,烟台市群众艺术馆内档案资料室仅保存了剪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书、记录剪纸申遗宣传视频的光盘等文字资料;非遗珍贵实物陈列厅内展示了一些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而由于传承人的地域分散性,大部分具有保存价值的收藏品归传承人所有,不轻易示人,这使得许多珍贵剪纸实物档案不为大众所知,阻碍了民间剪纸这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同时,在烟台市文化馆的网上展厅只展示了11张与烟台剪纸有关的照片,可见其非遗数字化工作相对落后。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也应顺应新的背景和趋势,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重视剪纸技艺的活态保护。笔者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以下保护对策:

(一)创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民间剪纸艺术在民间传统社会生活环境下产生并发展,它早已融入周围的文化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对烟台剪纸的保护不可仅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应与剪纸所存在的整个文化生态环境联系。根据《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传统文化历史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区域设立本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1]要以保护文化生态环境为出发点来保护烟台剪纸,保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建立烟台剪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其必要性;同时烟台剪纸可以作为延续传统民俗文化的途径被大众接受,并进一步促进民间文化的发展。只有将传统剪纸艺术融入文化生态环境中,回归人们的生活中,才能使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二)打造烟台剪纸品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2]随着烟台市文化产业进程的加速发展,烟台剪纸想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就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迎合市场需求,打造属于烟台特色的剪纸品牌,形成剪纸艺术产业化。烟台作为著名的“中国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几千万人,为更好的发挥烟台市良好的旅游资源优势,增加旅游产业的收入,同时使烟台剪纸得到更好的传播,可以将烟台剪纸打造成具有烟台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或者在各地著名景区开展艺人剪纸表演,供游客参观。不仅如此,剪纸还可以与礼品、饰品、工艺设计、家具等产品结合,摆脱传统剪纸的单一形式,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谋求双赢。

(三)重视加强民间剪纸及其传承人建档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即“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文字或形成图像的手段将其保留下来,并按照特定的管理方式存档”[3]。通过给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定的载体,将它们变成有形的形式,对它们进行记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承。烟台剪纸技艺复杂多样,包括制作过程、表现手法、相关器具等,这些无形的珍贵遗产如果不记录保存下来,将会是巨大的损失。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文化馆及档案部门开展剪纸实体档案的收集、征集工作。所有的剪纸相关实物均应登记造册,对剪纸技艺的选用纸张、图样、剪刀刻刀、颜料等,通过拍摄照片、影像保留其原貌;对一些光盘、磁盘材料应备份刻录,防止其磁介质失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地方政府、民族文化机构、民间文化团体等部门,及时成立剪纸技艺遗产保护工作事项的工作小组,走访烟台民间剪纸艺人及项目传承人,普及非遗档案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文字、录音、摄影的方式记录传承人其个人基本信息,剪纸技艺,生平作品和收藏的珍贵实物档案,将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知识及文化创作收集保护并开发利用,以便永久传承。

(四)建立烟台民间剪纸数字档案馆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供社会利用,非遗档案也不例外,在剪纸艺术保护过程中也要重视剪纸档案的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就是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将大量的图样、纸张、器具、颜料,代表作品等纸质材料转化为电子文件或电子图片的格式;并对一些录有声像、视频影像的磁盘磁带档案进行格式转换,上传并保存为电子版;最终建立起一个内容完整全面、具有朴素民间文化的烟台民间剪纸艺术数字博物馆并及时更新其内容。这不仅是非遗档案保护和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还对非遗档案提供社会利用服务有突出的作用。

(五)使用新技术推进非遗资源开发利用

大数据环境背景下,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应顺应新形势,使用新技术。众所周知,微信已成为人们日常必不可少的聊天工具,给人们的交流和工作提供便利。随着手机功能的强化,如今微信已不仅仅被用来作为人与人沟通的网络平台,它对非遗资源开发与利用来说也是一项有效的新技术。烟台市群众艺术馆定期举办的展览不应仅仅局限于供人参观这一层面,应与微信自媒体这一新技术结合起来。群众艺术馆可以在微信上建立起微信公众号,详细介绍参展作品;同时给每个参展的剪纸作品不同的二维码,不需另外对作品多加文字介绍,参观者可以对作品下方的二维码扫描进入微信公众号了解这项作品的具体介绍。这种新方式将纸质的作品同电子技术联系在一起,增加了参观展览的趣味性,同时提高剪纸艺术的资源开发活力,是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新技术进行的新的尝试。

(六)抓住“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烟台剪纸保护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我国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思想和行动指南,作为“一带一路”的东端交汇点,目前山东省正积极推进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思想理论创造、艺术创作生产、文化遗产保护、文创产品开发、文化贸易合作,大力推动齐鲁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这也为烟台剪纸的保护和传承带来新机遇。相关部门应重视烟台剪纸的创新式培养,加速建立和发展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剪纸文化产业集群;在不违背非遗传承保护基本原则的同时,坚持市场发展导向、依靠市场力量鼓励剪纸产品“走出去”,面向沿线国家推广,与各国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借“一带一路”之良机,加强剪纸这项非遗的国际传播力度,使其走向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形成烟台剪纸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良性循环。

结语

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所处的生存环境其实不容乐观,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对于烟台市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积极进行建档工作,加大收集力度,建立数字博物馆,使用新技术推进非遗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出非遗潜在的有用信息和隐性价值,使其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也可对我国其他地区剪纸技艺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烟台市烟台剪纸
《灌木丛篁图》
烟台市苹果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剪纸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教育中的探索——以烟台市博物馆为例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