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觉醒》中爱德娜的爱情心理

2019-03-11陶雨濛万雪梅

文学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觉醒爱情

陶雨濛 万雪梅

内容摘要:美国经典女作家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主人公爱德娜与婚外两位男性的情感纠葛,被诸多学者看作爱情,然而本文认为,这不是爱情,而是一种病态爱情心理。首先,她离开伴侣的痛苦表现,不愿社交、照顾家庭的表态,反复无常的情绪等等都彰显了她心理的扭曲;其次,她对待家人——尤其是丈夫和孩子,总是忽冷忽热;而后,她对罗伯特情感的执拗也来源于心理疾病,以至于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总之,爱德娜的行为能够与爱情成瘾的六条范畴化症状相吻合,由此可以推断她对婚外两位男性的情感是爱情成瘾,而非出于真正的爱情。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爱德娜的爱情成瘾问题,以期对现代社会正确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启示。

关键词:爱情成瘾 《觉醒》 爱德娜 爱情

一.引言

小说《觉醒》是美国经典作家凯特·肖邦的集大成之作,无论是写作手法的熟练程度,还是内涵的深刻程度都远胜同期诸多作品。自20世纪中期,《觉醒》逐渐在国际上得以经典化,对其的研究也从女性主义视角为主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觉醒》对女主角爱德娜的婚外戀情大胆、写实的描述一直以来都为文学评论家们津津乐道。女主角爱德娜的情感纠葛被反复讨论,她的行为被作为“典范”,其勇于突破社会桎梏,追求自我解放的创举,受到诸多女性主义者的拥趸。然而,笔者认为爱德娜的爱情观是否值得现今社会借鉴值得商榷,因为爱德娜的情感从一开始就是病态的。

二.爱德娜与爱情成瘾

在西方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中独特的心理现象叫做“爱情成瘾”。爱情成瘾指人由“性刺激、幻想和心理餍足感引发的,对爱情的恶性癖好”(Schaeffer,49)。在Michel Reynaud等人所著的“Is Love Passion an Addictive Disorder?”中,基于物质成瘾的诊断标准(DSM-IV)对爱情成瘾的范畴做出了初步界定:

离开伴侣后,容易表现出一系列特征性戒断综合症,如极大的痛苦感和强迫性的精神思求。在爱情关系上耗费大量时间(包括现实与思想中)。减少外出社交、工作或休闲活动的时间。不断尝试控制情感,然而或许没有效果。尽管这段爱情关系带来很多问题,仍坚持不放弃。患有情感障碍:如情感激烈、驳杂,但不稳定,很难维持激情;缺乏安全感,表现出对情感的极大痛苦(2010: 263)。

一旦出现了以上三条及以上的症状,就可以认为患者受到爱情成瘾导致的适应不良及其他临床反应的困扰。

经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爱德娜的行为和上述的症状具有很高的吻合度。

第一,爱德娜的戒断综合症在离开罗伯特和蓬迪里埃先生时都显而易见。首先,当罗伯特突然决定当晚动身离开他们所在的城市时,爱德娜首先展现了很大程度上的无措,她感到“迷惑不解”(54),又“心烦意乱”(57),认为罗伯特的决定非常荒谬。而后,她产生了狂躁的情绪,“狂热地咬着手帕,尽力压制和隐藏那种困扰着她和使她烦恼的情感”(59)。她的狂躁、困扰、痛苦,都表现出一种成瘾突然戒断导致的戒断反应。

然而,她的这条症状在离开她的丈夫蓬迪里埃时,又再次得到证明。她太缺乏安全感,丈夫打算较长时间离家时,她又“变得温柔多情,想起平日他的体贴和深厚的感情”(95)。尽管之前她已经对这段婚姻表达了最深切的厌恶,将结婚戒指扔在地上践踏,但丈夫离开时,她又哭了,并承诺会与丈夫回合。

第二,爱德娜在与罗伯特的情感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她连与丈夫、孩子在一起时,仍不能从激烈的情感中脱离开来,这正与第二条症状相符合。与罗伯特在谢尼岛独处一天后,等待丈夫来接她时,爱德娜忍不住轻哼罗伯特与她的“定情之歌”——《假若你知道》,忍不住坠入自己编织的记忆之中。在此,她已经逐渐表现出了爱情上瘾症的萌芽,她的歌声彰显着仅仅是等待丈夫的一小段时间,她都无法抑制自己波动的情感。

第三,爱德娜逐渐不愿意社交活动,也不再照顾自己的家庭。在对罗伯特付出了似乎无果的爱情后,她不愿再履行对于自己作为家庭女主人应尽的义务。反之,她开始作画,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但在作画同时,她又会哼唱《假若你知道》,借以怀念与罗伯特度过的愉快岁月。另外,她的心情时常阴晴不定。有时她“非常快活”,有时又“非常愁苦”(77)。她拒绝参加妹妹的婚礼,留下丈夫为她善后。爱德娜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拒绝社交的行为与第三条症状吻合了。在她不经意间,心理疾病对她的生活产生了不可逆的消极影响,她精神状态的不稳定也苦恼了周围的很多人。

第四,爱德娜完全难以控制对罗伯特的情感,这正与第四条症状相吻合。她试图忘记罗伯特,也看清了“想念他只是徒劳的”,但她“无法摆脱对他的迷恋”(72)。她感到自己终于“获得的,又失去了,她充满热情和刚刚被唤醒的存在所需要的,却又无法得到满足”(56)。

不仅如此,她与阿罗宾的纠缠,更能印证她面对自己情感时的无措。其一,她犹如饮鸩止渴般维持与阿罗宾的激情,却又发现罗伯特的兄弟维克托的亲吻也令她产生快感。他们会因为此被社会上其他人指指点点,而她心爱的罗伯特也必然会厌恶她与阿罗宾的这段关系,但她沉迷于激情带给她的欢欣,无法放手脱离这段畸形的关系。其二,她错综复杂的情感其实无论是从伦理道德,还是她的情感世界的角度,都不应该存在。她总是一遍一遍对自己说“今天是阿罗宾,明天又是另一个人,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不同”(151),可见她并不因这段情感感到欢欣。看似这是一种浪荡的表现,然而又何尝不是一种成瘾的病态,她总是难以自控地与不同的人产生情感化学反应。

第五,即便害人害己,爱德娜仍顽固地坚持对罗伯特的情感,是成瘾的另一大表现。一者,对罗伯特的情感在她看来可以超越家庭,超越伦理道德,因此她叛逆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不顾周围夫人们的劝阻,家中孩子对母亲的期待,执意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拉蒂诺尔夫人其实早已预见爱德娜控制不住自己情感的后果,她还提醒罗伯特让他“别缠着蓬迪里埃太太”(24),因为爱德娜会认真地对待这份感情。但是爱德娜并没有接受她的好意。再次,爱德娜不惜为这段情感付出生命的代价。即便罗伯特已经离开,爱德娜也没有从这段感情中抽离,爱而不得的痛苦让爱德娜无法再在这个没有罗伯特陪伴的世界逗留,直到最后将自己投身大海。沉浸在虚幻的爱情幻想中时,她有时也会感到恐慌,甚至“非常愁苦,也说不出是为什么”(77),也“不能不人认识到她践踏她的结婚戒指和摔碎花瓶的行为是那么愚蠢,那么幼稚”(75)。她当然明白再不和这段情感告别,会使自己陷入怎样无奈的境地。但是她坦然接受了这一结局,丝毫不愿放弃内心的情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瞬间,她的脑海中仍浮现着罗伯特对她说:“再见,因为我爱你”(152)的画面。这是第五条症状最好的例证。

第六,爱德娜情感的病态还体现在她情感的多变。最重要的体现在她似乎谁都爱,也似乎谁都不爱。她迷恋过军官、青年绅士、悲剧演员;虽声称对丈夫没有爱情方面的情感,但是又有着不同寻常的依恋;她认为自己爱罗伯特,但是在音乐会上,又因为与优秀男性的攀谈感到高兴,后来与花花公子阿罗宾藕断丝连。爱德娜所谓爱情,仅仅是她一时的自私、一厢情愿而已。若非要说爱德娜与罗伯特是真心相爱,那她与阿罗宾的纠缠又显得耐人寻味了。多情即无情,她的反复无常体现了她的情感认知障碍。爱德娜的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她对激情屡戒不断的病态坚持。让我们大胆地做出假设,若罗伯特没有离开,爱德娜真的会与罗伯特为爱情相伴一生吗?未必如此。当他们之间爆发出更多矛盾之时,爱德娜的情感或许就不会如现在这般浓烈了吧,这只是某种意义上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而已。

爱德娜对家人的情感也一直似有若无,极不稳定。一则体現在她和蓬迪里埃先生爱情上。德娜的婚姻生涯是以她自以为的“爱情”开始的,结果却似乎并不如人意。当她遇到蓬迪里埃先生时,他的诚挚求婚使她满意,结婚前,她不断地幻想他们彼此情投意合,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这位能够给予她崇拜与爱意的男士。爱德娜为爱情抛弃一切的决心,在此处就可看出一些萌芽。在西方,宗教信仰的冲突往往是难以磨灭的,蓬迪里埃先生天主教徒的身份,在她的父亲、姐姐看来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但爱德娜在如此大的阻力之下做出了决定就能看出她的思想从不为家庭的意志而转移。婚后她越来越“喜欢她的丈夫”(23),然而,这段感情也随着时间的推进慢慢消弭了。她曾经认为自己可以因为丈夫给予的尊重以及丈夫为她带来的优渥生活条件放弃内心不切实际的渴望,但她的内心一直都在蠢蠢欲动。二则,她对孩子们总是时而热情,时而冷淡。繁琐的家庭生活,包括招待访客、照顾和教育孩子等责任使她感到压力,因此她对孩子的情感总是“不稳定的”(23)。

三.结论

研究发现,爱德娜的心理并不能称作爱情。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爱的定义发人深省:“爱就是意识到我和别人的统一”,然而只有“抛弃我独立的存在,并且知道自己是同别人以及别人同自己之间统一,才获得我的自我意识。”(1961:174)换句话而言,爱的核心就是“不独立”,这也是人类作为群居性动物存在的立身之本。因为爱,所以迁就,所以服从。爱情与激情不同,它需要一个人抛舍一些自己的欲望。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够全然接受对方的优点与缺点,一段爱情中出现不统一、不和谐是必然的,若一旦产生矛盾就转而寻找另一段情感,那爱情也就不能称之为爱情了。

并且,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爱德娜的行为与爱情成瘾高度吻合。她离开罗伯特后,不断地表现出强烈的痛苦感和思念;减少了社交、维持家庭、照顾孩子的时间,后期甚至抛开了这一切事情;无法压抑自己的情感;情绪反复无常,存在强烈的不稳定性;尽管知道自己的情感会对自己、他人有不好的影响,仍不愿放弃……这些与爱情成瘾的症状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然而,在任何时代,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追求爱情固然正确,但是自私地抛下一切责任,满脑子只有浪漫、激情是幼稚愚蠢的作为。爱德娜盲目追求自由,进而自杀的行为必然会为可爱的孩子、年迈的父亲、忠诚的丈夫留下不可磨灭的悲伤。爱德娜的心理疾病与死亡为现代女性敲响了警钟,爱情是不能脱离家庭、社会责任而存在的。一段成功的爱情与婚姻,第一前提就是牺牲,爱只有在包容和迁就中才能活着。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全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2.凯特·肖邦.智胜神明[M].葛林译. 觉醒.文忠强、贾淑琴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238-249

3.Fauconnier G, Turner M.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J].Wired,2002(2):254.

4.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CPU,2010.

5.Kate Chopin.The Awakening and Selected Short Stories[M].New York: Bantam Books.1981.

6.P.Ramos.(2010).Unbearable Realism: Freedom,Ethics and Identity in The Awakening.[J]College Literature,37(4):145-165

7.Reynaud M,Karila L, Blecha L, et al. Is love passion an addictive disorder?[J].American Journal of Drug&Alcohol Abuse,2010,36(5):261-267.

8.Schaeffer B,Mcelheny K.Is It Loveor Is Addiction?[M].Hazelden Publishing,199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凯特·肖邦的经典接受与中华文化阐释研究”(批准号:16BWW014)。

(作者介绍:陶雨濛,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万雪梅,博士,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和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觉醒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年少的喜欢,后来的爱情
浅谈《觉醒》中爱德娜身边的三位男性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位居两极的《旧约圣经》女性形象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