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大定位”的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展望

2019-03-09刘雪梅梁裕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一带一路

刘雪梅 梁裕

【摘 要】本文阐述大力发展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意义,基于广西“三大定位”的开放发展新格局,提出系统性顶层设计、夯实基础办学能力、增强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职业院校贡献力、服务优质产能“走出去”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论述助推落实“三大定位”的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展望:持续加大投入,实现广西职业教育现代化;强化内涵建设,打造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品牌;发挥边境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东盟桥头堡优势,打造全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特色品牌。

【关键词】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三大定位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號】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04-04

国家赋予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新使命,规划了广西的改革发展方向,其核心是发挥广西近1600公里海岸线和面向东盟的优势,以广西为支点撬动西南中南地区的开放发展,繁荣中南西南、推动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促进南海和平、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开放发展新格局必定是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快速平稳向好的经济态势、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等建构出的广西经济社会良好状态。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的融合与协调发展比较其他途径显示出了极度的优越性,其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的教育类型直接体现了紧密对接市场发展需求在深度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上促进人人成才的同时,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广西职业教育助推广西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广西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人力资源与经济同步发展,极大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开放发展,为新时代广西开放发展新篇章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自2009年开始,广西与教育部开展并深化共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职业教育不断优化结构、激发活力、提高质量,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目前有职业院校373所(中职333所、高职40所),全日制在校生103.2万人(中职62.2万人、高职41万人);专任教师3.42万人,“双师型”教师6988人。

一、大力发展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意义

系统理论强调系统是事物的根本存在方式,任何事物都以系统的形式发展、演化、衰落直至走向消亡。职业教育与产业相互作用的常态发展关系恰好利用了广西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以广西社会“大系统”固有的“民族”和“边境”属性形式发展与演化,形成了职业教育独特的劣势与优势。广西职业教育抢抓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核心要求形成开放发展的新格局带来的发展红利,积极贯彻落实我国开放发展战略,并逐步使得广西职业教育与生俱来的“民族”和“边境”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发展机遇,“比较优势”在新时代显示出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促进边疆稳固、民族团结

广西具有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与山区三重叠加地区明显的欠发达后发展特性,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质量看,经济结构差、产业层次低、经济基础弱、民生改善压力大、扶贫任务艰巨等状况仍然存在。广西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快速上升期,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实现“两个建成”伟大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教育是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实施扶贫战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在提升劳动者素质与技能功能上突破了政府传统给予资金、项目、社会基础设施等支持的短期化行为模式,其生产性特征、大众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成为广西在创建和谐社会基础上扩大开放发展的有力抓手。大力发展广西现代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优势,通过人才扶贫、技术扶贫和项目扶贫等多种扶贫措施,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当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带动边疆经济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

(二)推动广西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广西利用独特区位优势通过加快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辐射带动左右江革命老区形成大面积、规模化的现代产业繁荣,倒逼广西实现经济总量万亿元的突破,做大做优区域经济,发奋图强打造面向国内国际“大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的开放发展新格局,把广西开放发展提升到新的层次和更高水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离不开职业教育对繁荣现代产业开放的有力支撑,因此,广西开放发展新格局对广西职业教育也释放出了巨大发展红利,职业教育与开放发展战略间的互动作用有效促进了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各要素向广西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产业聚集,集聚效应获得突破并形成一定的竞争新优势,对广西人才开发与流动起到重大引领作用,促使职业教育迅速反应,培养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重视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如食品、汽车和海洋工程装备等l4个千亿元产业和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10个战略新兴产业,助推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向高精尖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提质增效。

(三)服务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

西部大开发政策、沿海开放政策、少数民族自治政策、边境地区开放政策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多重政策叠加在综合配套、重大项目、保税物流体系、金融创新等方面,给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支持,广西职业教育在广西政策洼地下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伴随广西经济发展逐步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由传统发展方式逐步向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人民生活水平由总体温饱有余向全面小康转变,人民大众更倾向于接受符合个性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其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实现中高本学历提升的同时,让普通大众掌握了一技之长,并提供了实现人人出彩的人生尊严。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创造新的人才竞争优势,提升建设创新型广西,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设,辐射带动科教文卫全面发展成为广西赶超先进的基本路径和重大战略举措,广西职业教育在政策叠加效应作用下人才贡献力显著增强,广西产业发展60%以上从业人员均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广西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措施。

(四)助推广西优质产品走向东盟

广西是我国对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地理位置优势,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作为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在面向东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广西将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去”战略的有序开展逐步扩大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2018年广西对东盟国家进出口总额1893.85亿元,比上年增长3.7%,东盟已连续15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其面向东盟合作新高地基本建成。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质是要打造一种更为和谐的共生秩序。廣西地缘优势是加强中国与东盟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的主要因素,广西职业教育瞄准东盟市场,主动适应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利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中国—东盟边境职教联盟和中国—东盟轨道交通职教集团等多元交流合作平台,集聚技术和人才优势资源,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扩大与东盟多领域交流与合作,以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助推广西建成“战略支点”,成为伴随广西优质产品走向东盟的有力推手。

二、发展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助推广西落实“三大定位”的实践

近年来,广西找准了在国家总体战略格局中所处的开放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抢抓机遇,积极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力支撑作用,以深化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从我国开放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蓝图,基本建成我国民族地区最大规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有力支撑广西贯彻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

(一)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构建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制度是政府统筹规划、具体实施决策的依据,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发展上升为公共意志并具有合法化、有序化、规范化。广西自2014年召开全国、全区职业教育发展大会以来,积极完善政策体系,印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等10多个职业教育重大法规政策,制定职业教育奖优扶先办法、督导评估办法、公用经费标准等系列制度,为加快构建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政策保障。建立教育、发改、财政、人社、农业等1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职教部门协作机制,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十大工程”,全面推进实施第二轮职教攻坚,深化与教育部共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化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基本建成我国民族地区最大规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广西职业教育办学基础能力

基础办学设施是职业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因素制约,广西职业教育在整体办学实力上尽管与我国其他发达地区经费投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广西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力,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投入,实施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通过健全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逐步完善职业院校生均拨款经费制度。2017年广西职业教育投入136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65.9%,且高职生均拨款首次达到国家标准的1.2万元,有力地保障了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2014—2017年,县级中专综合改革计划累计投入8亿元,推动学校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县域中职学校办学能力。2018—2020年的中职办学条件达标项目累计投入10.35亿元,支持学校推进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指标分别达到达标、优秀—国家平均水平和卓越—发达地区水平三个不同层次水平。

(三)对接现代产业需求,提升广西职业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职业教育经济促进机制的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职业教育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促进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进一步实证了助推地方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与技术需求程度是衡量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专业是衡量主要依据的载体,广西职业教育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专业设置对接现代产业发展,主动对接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建设450个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示范引领、国内领先的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截至2017年,高职院校共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117个、骨干专业20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31个,大大提升了广西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等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持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主动对接广西创新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优势特色农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九张名片”,调整设置210个中职专业、393个高职专业,基本实现职业院校重点专业群与重点、新兴产业的全覆盖,为“九张名片”在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每年60%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广西,其中60%的学生分布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现代物流等行业。

(四)实施产教融合工程,促进广西职业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水平

产业与教育的伴生与互动关系决定了职业教育除了教育属性外的职业属性与技术属性,利益相关者理论建构了职业院校与企业多元主体耦合协同机制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契合度,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道路,不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广西职业教育大力组建行业性、区域性职教集团,发挥职教集团在推进中高职紧密衔接、推进职教资源集聚和整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方面的优势,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人才契合度。2017年,广西共有职教集团30个,参与的职业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达1600多家,覆盖了广西近85%的职业院校。当前,广西正加快推进支撑工业发展的柳州市职教园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桂林职教园区、北部湾经济发展的北部湾职教园区等14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成立1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积极开展产教对话活动,进一步发挥行业在重大政策研究、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设置、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实施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服务广西经济社会的贡献力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使得人民普遍重视其显性作用与成效。当前,广西由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发展,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关键期,为此,广西职业教育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实施扶贫技能培训,促进职业教育的贡献力。主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中职、高职和本科一体化办学,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构建了职业教育成长“立交桥”。2017年,广西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占比达到30%;普通本科院校招收高职毕业生占高职毕业生的7.6%;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升入普通本科学习的占高职毕业生的7.6%。同时,中职学校技能脱贫培训通过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资助、精准就业”帮扶,积极开展百色、崇左、河池等革命老区“励志圆梦”计划,2017年设班537个,专门为貧困家庭孩子开设“巾帼励志班”和“百川励志班”等,基本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六)实施国际化提升工程,助力广西优质产品“走出去”

区域合作是实现开放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文交流是区域合作的重要指标,由于民族起源、人口迁徙、习俗影响和文化交流等原因,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一些跨国界多民族所共具的文化与教育形态与文化认同理念,有利于加深双方的相互依存度。广西依托边境区位优势、东盟国家文化、民族同源的优势,通过职业教育伴随计划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化,尤其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区域合作,有效促进了广西优质产品“走出去”,2015年开始,广西以职业教育区域(国际)合作工程为载体,搭建广西与港澳台地区、东盟以及欧美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建立区域(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建立9个国家级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训中心,为东盟国家培训经济、医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近1万人。10余所中高职院校协同广西优质企业走出国门,帮助东盟国家发展产业。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老挝、越南等合作共建6个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训学员1300人次;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与印尼教育厅合作成立“中印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铁道企业与11所东盟国家高校共建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和汽车技术服务培训基地。

三、助推落实“三大定位”的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展望

“三大定位”指引广西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时期,广西紧紧围绕“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脱贫三大攻坚战的工作重点,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大投入、强化内涵、提质增效,进一步深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树立面向东盟的边境职业教育品牌,谱写广西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一)持续加大投入,实现广西职业教育现代化

近年来,广西享受国家多项政策叠加释放出巨大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快广西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离服务国家开放发展新格局所需和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愿望还存在一定距离。要实现广西“两个建成”伟大目标,必须持续加大广西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及革命老区投入,依法保证职业教育投入稳定增长,实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代化。一是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原则,撬动社会资本、金融机构、行业企业参与广西职业院校深化综合领域改革,促进广西职业教育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现代化。二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职业教育坚持质量优先发展战略思想,转变治理方式,重视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培育更多管用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研究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创新发展。三是坚持产教深度融合办学模式,鼓励行业企业参与构建中高职衔接、职普融通职业教育“立交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关键支撑作用。

(二)强化内涵建设,打造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品牌

在开放开发新的经济形势下,广西紧紧抓住质量优先发展主题,以建立健全常态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为保障,增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职业教育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打造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品牌。一是推进高职“双高”建设。对接广西传统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互联网经济、优势特色农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9大领域,支持10所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和30个高水平专业群,凝练办学特色,找准发展定位,聚焦发展重点,跻身全国同类专业领先行列,打造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品牌,引领全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二是推进中职学校“星级校”建设。根据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规模、管理水平、培养质量、服务能力、办学特色等六大核心要素建立一星至五星的五个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中职学校办学内涵,促使中职学校高位发展,创新示范辐射带动广西职业教育发展。三是推进“行校企研”深度合作。提升职业院校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促进教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一批优质的教育教学成果和技术研发专利,为行业企业的技术升级注入动能,让职业教育技术资源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发挥边境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大、后劲足, 积极推进边境职业教育合作、开放、发展,对贯彻落实广西“三大定位”意义重大。广西要充分利用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少数民族地区地缘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职业教育在服务边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是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资源优势,加强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中国—东盟边境跨境产业发展,打造跨境物流、跨境电商、东盟文化旅游等服务东盟跨境经济发展的优势专业群,培养广西边境地区口岸经济与旅游合作开发领域等方面急需的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推进中国边境职业教育院校结合边境地区精准扶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需要抱团发展,探索设立边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等多种形式边境合作办学,面向凭祥、百色、宁明等边境地区农村开展跨境劳务技能人才服务、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社会培训服务,提升边境地区劳动力素质,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助推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四)发挥东盟桥头堡优势,打造全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特色品牌

广西日渐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新枢纽、新高地,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正是适应国家经济战略转型的表现,广西将以“放眼世界、聚焦东盟”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广西职业院校自身国际影响力。一是借助中国—东盟“两会”、马中关丹产业园区、中·印尼经贸合作区等经贸合作平台,通过复合型跨国人才的培养以及产业进口国本土技术人才的培训,加大与东盟国家在矿产资源开采与加工、汽车、工程机械、电力、建材、化工、农业等重点行业的国际产能合作,助推广西优质企业和产品走出去。二是加强与东盟教育机构合作,打造“留学广西”品牌。广西面向东盟的开放开发新格局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国际思维、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各职业院校要通过联合办学、吸纳培养留学生、输送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扩大合作领域,增强广西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在东盟留学生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邱金林.“三大定位”下创新发展广西高职教育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8(35)

[2]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增长[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21)

[3]许锋华,徐洁,刘军豪.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制及实现保障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7(6)

[4]宋泽楠.广西开放发展“三大定位”的内涵分析及实现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7(8)

[5]黄立群.基于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东盟“共生度”评价[J].广西民族研究,2016(6)

[6]肖龙,陈鹏.历史寻径与时代审视:新时代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1)

[7]金湘军.率先建成广西“三大定位”重要节点[N]. 广西日报,2017-08-29

[8]丁智才.以民族文化产业提升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对东盟的传播能力[J].广西民族研究,2012(4)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一带一路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