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戳破皇帝的新装:由琦善和林则徐说开(上)

2019-03-08李嘉麟

西部论丛 2019年5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林则徐

李嘉麟

摘 要:学界对于鸦片战争的描述是矛盾的。一方面,承认清军已经腐朽,无法打败英军。另一方面在描述中却宣称,中国失败只是由于上层的腐朽,若不是统治者的妥协退让,仍可打败英国。当时的舆论一直认为天朝落败,是由于没有坚持任用林则徐。观茅海建一书,却足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那就是鸦片战争清朝必败。

关键词:鸦片战争 必败缘由 林则徐

这本上世纪90年代的书提出了一个正确却又令人难以接受的观点。其一是鸦片战争中国必败,与人的因素无关,重要的是彼时制度已经腐朽。二是言战者未必利国,讲和者未必怯懦。

一、 一场无希望的战斗

首先是鸦片战争中国必败的观点。

(一)武器装备

武器装备,英军已处在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在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以枪支而论,一支英国士兵使用的枪的威力约等于清军的5倍。[1]如再考虑清军枪支尚未全军装备,仅有一半军队配备,且枪支多年失修(有166年使用未更换者),部分枪支为战前赶制而成,更遑论彼之一枪的威力可以抵得上多少支清军的枪支。

以火炮而论,一是清朝的铸铁技术落后,铁质差,多气泡,无法装载过多的火药,否则容易炸裂,为防止炸裂,只得加厚火炮的管壁,使得炮身更为笨重。而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铸铁技术大为改进,火炮威力提升。二是清军火炮炮架和瞄准器不完善,士兵只得靠经验瞄准。三是炮弹种类少,火药威力差。清军只有效力最差的实心弹一种。而英军有实心弹、霰弹、爆破弹等品种。

以炮台而论,清军的炮台还是旧氏的碉楼型,远远落后于当时西方的梭堡氏炮台。清军的炮台只能防御一面,且没有壕沟、吊桥、关闸等设施,其修建不过是为了防卫海盗。

最大的差距还是舰船,这一点清朝也不否定,深知洋人船坚炮利,清军最大之战船,其吨位尚不如英军之外级军舰,清军火炮最多之战船,其火炮数仅同英军炮最少之军舰。且战船样式为乾隆年间定样,早已落伍不说,因年久失修,一共319艘战船,仅有165艘可供驾驶,在航率仅为51.7%。若在考虑船体质量,航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其差距不可以计数。可以看出两国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实非人力所可弥补。

(二)兵力与编制

其次,兵力与编制的问题。就简单的数量来看,清军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60万,总兵力80万,拥有其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而英国仅有正规军14万。论者往往以为清朝在兵力上处于优势地位且占有本土作战的优势。然而,以上仅仅是理论,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

清军的编制分八旗和绿营。八旗可分为10万京营和10万驻防兵。其中,驻防兵分驻全国各地,最大的职责是监视各地的绿营兵。而绿营兵的分布遍及每一个哨位。如以号称精锐的湖南镇筸镇,额设兵丁4107人,“分布汛塘六十七处,驻守碉卡关门一哨台七百六十有九” [2]其兵力之分散可想而知。

由于清朝是靠武力征服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其军队扮演着三种角色。一日警察,二日内卫部队,三日国防军。战争的到来使得统治者更加重视对民众的监控。所以用于作战的兵力都是临时从各省抽调的。鸦片战争中,除新疆和蒙古地区未抽调兵力,全国各地均有调兵行动。这也意味着清军的调兵速度过慢。大部清军战斗结束后还未赶到作战区域。如1841年10月26日,征调四川兵2000名前往浙江,一直到1842年2月该部才赶至前线,而此时英军已休整了近半年。[3]以此而论,不知地利优势为谁所占?

(三)士兵与军官

最后再来看双方士兵与军官在内的差距。

首先,来看无明确退役制度的问题。清军虽然有淘汰老弱,以精壮之兵补足的行动,但却并未规定多少龄为老,何等样貌为弱,几年一裁补。以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被打死的九名士兵为例,士兵的年龄从22岁到59岁不等。这还是号称精锐的福建水师提标,其他军队的质量更加不堪。

其次,清军士兵的饷银,历来都有被克扣的现象。如扣建、截旷、朋扣、搭钱、折色等。除此之外,军营中的各项开支也会被摊入兵饷。士兵饷银严重不足,造成了每次开战前,必聚众闹事以求发饷的现象。

其三,由于士兵饷银不足,所以清军士兵往往在值班充差之余,重操旧业,或耕地、或捕鱼。为官者知此现象亦不能禁,当兵者往往以当兵为“第二职业”。

其四,军纪败坏。清军饷银不足,往往勒索乡里以扩充收入。更有甚者,自身参与鸦片走私。平日训练废弛,只能为祸乡里,战斗力极为低下。

再看军官的问题,首先,军官如同士兵一样,并无合理的退役制度。如我们所知的江南水陆提督陈化成、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福建陆路提督余步云,均已70岁左右,实际上已不适合指挥作战。

其次,清军的最高指挥权不在武将手里,而是掌握在文官手中。如正二品的巡抚可节制从一品的提督,武将往往受文官掣肘。

其三,军官的来源。其来源主要有两个。其一,行伍出身,由士兵晋升至将军。其二,武科舉出身。前者挑选出的不过是合格的士兵,后者的文试往往流于形式。

从双方军事方面来看,可以看出军事实力上,从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与军官方面来看,无论谁主持作战,清军殊无胜利之希望,以往之宣传多少有一些阿Q的味道。

注 释

[1] 王兆春:《中国火器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2] 李扬华:《公余手存·营制》,《丛刊·鸦片战争》第1册。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 齐思和等.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北京:中华书局,1964.

[3] 王兆春.中国火器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林则徐
林则徐奖“错”
THE DRUG WAR
听爷爷讲故事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中国近代思想中鸦片战争的双重影响分析
林则徐以烫回洋人凉
家乡的世界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