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视阈下的乡村性研究与保护

2019-03-08耿嘉君

西部论丛 2019年5期
关键词:保护策略乡村旅游

摘 要:通过对我国近年来乡村旅游的研究与分析,对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对乡村性的认知做了相应的阐述,针对当前乡村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启示,提出了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和乡村性的保护措施,对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性 保护策略

引 言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并倾向于乡村旅游。国内的乡村旅游起步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管理措施尚不完善,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忽略了乡村性的特色开发和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于是,如何开发和保护乡村性和地域性特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乡村旅游主要有亲子农庄、观光农业、田园旅游、生态旅游、农园采摘等几种形式。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至今仍然保存了很多自然的乡村景观,古老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构成了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资源基础,为国内的乡村旅游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当代城市人的生活现状使得人们把旅游的目光转向乡村,更加倾向于原生态的乡村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成功的乡村旅游案例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和就业,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卫生环境,减少了农村人口的流失,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许多传统的乡村手工艺,这有利于乡村旅游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于乡村性的认知

Dernoi曾经指出:乡村旅游使发生在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1]乡村性要求具有独特的乡村情怀,如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以及习俗、农作习俗、饲养、日常生活方式等乡村情景的再现。具有乡村性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由此而知,乡村性旨在突出乡村地区所独有的地域性特性,乡村旅游应该是以乡村、乡村特色农副产业、乡村常住人口和旅游业结合的产物。

然而游客对于乡村性的认知,则更多的是出于对于乡村独特环境的向往,如回归自然、领略乡村田园风光等,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民风民俗、生活形态、农耕文化、原生态地理环境、田园景观和村民聚落建筑等方面,尤其是对于城市游客来说,他们更向往的是传统的文化因素和对乡村生活的体验,这反映了游客对于乡村环境的向往,也进一步说明了乡村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

三、对于乡村性资源的开发

(1)地域性物质文化开发

乡村性包括地域独特性,指的是区域范围内的特色传统人文特色和自然风光,如福建的土楼、傣族的竹楼、彝族的土掌房、宏村的特色徽派建筑、苗族的吊脚楼、陕西的窑洞以及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发掘乡村传承下来的特色资源,以传统质朴的人文特色和自然风光来提升乡村旅游的质量,避免“千村一貌”的现象。除了对乡村特色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切身感受之外,更有意义的在于参与到这种文化盛宴中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享受,并随之保存在游客的记忆之中。使游客在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十分有利的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地域性民俗文化开发

除了上述特色资源的开发,乡村性也涵盖了特色地域文化,如乡村的历史文化背景、饮食文化的渊源、名人故事以及神话故事等,或者是乡村传统的民间艺术,如山东潍坊的风筝和年画、陕北地区的秧歌、山西的面食、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拉鼓节、东北的二人转以及仫佬族的走破节等。此类非物质的文化,都可以作为乡村旅游中乡村性的特定符号,开发非物质的文化,意义不仅是在于使游客感受到独特的地域性民俗,也在于可以通过发掘这些文化的保护我国传统的民俗与传统手工艺,是传承传统乡村文化的一种体验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为现代设计提供些许设计素材来源。

(3)实践性旅游特色开发

乡村旅游在发展特色乡村资源的同时,要注重乡村生态农作文化的发掘,如生态农业、亲子农业体验、农家乐、采摘园等实践性旅游项目的发掘,通过对农作文化的发掘,提升游客旅游中的可参与性。除了上述旅游形式外,可发掘的游客可参与旅游资源还有村民原生态的生活状态、饮食习俗等。如饮食文化,首先它代表的是某个既定的乡村所独有的饮食文化,如四川和湖南地区喜食辣椒、山东的煎饼等,在游客的旅游的闲暇之余,增加互动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切实参与到农耕活动中、传统食物烹饪的过程中,以游客切身体验的方式来丰富乡村旅游的特色资源。

四、乡村性文化保护的相关策略

(1)以保护为核心原则进行乡村景观设计

生态设计也称绿色设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一股设计潮流,在景观方面是指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景观设计。乡村性的體现在硬件方面主要是乡村的景观规划设计以及设计理念。减少现代化材料的应用,保留原有的材料或者对原有的事物进行改造利用。例如江西篁岭景区聚落建筑的景观设计,使用原有的材料进行改造设计,选择其他材料时要考虑与村落的历史文脉关系,保留建筑原有的特色风貌。当游客身处其境时,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独特乡村气息,而不是充满现代化味道的设计。加大对乡村景观规划的投入,根据乡村的地域性特征作出对应的景观设计方案,确保特色乡村性能在现代工业化的趋势影响下保存下来并得以继承和发展。

(2)探索旅游工匠精神在乡村旅游中的积极影响

在当代的乡村旅游中,游客对于原乡性、适应性以及舒适性的需求越来越高,其设计原则也越来越重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心理体验,在美国,乡村旅游具有有典型“五化”特征:乡土化、多样化、居民化、信息化、自助化。而相对于国内的乡村旅游而言,设计应当重视游客旅游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节点和每一个空间的意境营造与价值开发,以北京绿野田园休闲农场的设计为例,通过对每一个旅游环节的精心设计,在采摘体验区的设计中发掘健康价值,发展农业经济;在乡村民俗区的设计中发掘乡愁价值,发掘乡村民宿度假经济;在民俗农情体验区的设计中发掘文化价值,发展民俗田园经济;在山林休闲活动区发掘体验价值,发展乡村情感体验经济等等。真正以工匠精神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每一个乡村旅游资源,以达到乡村文化的保护和旅游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3)积极发挥国家政策或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

海内外的成功案例都表明了政府政策对于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明确了政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确保了“乡村性”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不只是需要开发商和群众的保护,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当前就业形势,通过解决乡村村民就業问题和提高村民生产总值来引导乡村中的年轻人回到乡村中来,提高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和文化要素。近年来,国家已出台了不少扶持乡村发展的政策,如《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等文件,乡村性的保护需要积极发挥上述政策文件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乡村传统的文化应当引起相关基层政府的重视,如组织相关小组对具有特色文化的乡村进行考察和研究保护,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记录和保存,对乡村中的设施进行相应的保护。通过引导群众自发性的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来传承乡村旅游中的乡村性特色文化遗产,以此来保护乡村旅游中的乡村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演变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应当是乡村性和地域独特性,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现代文化对传统乡村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干扰,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的同时也导致了乡村性的严重缺失,这就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面对当今的实际情况,在正确认识乡村性的基础上,对当今乡村旅游进行系统的划分,并且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乡村旅游中的乡村性的体现。乡村性的保护主要体验于乡村传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协作,这样方可使得我国的乡村文化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使我国的乡村旅游真正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注释

[1] 邹统钎.乡村旅游 理论·案例[D].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第三页.

参考文献

[1] 邹统钎.乡村旅游 理论·案例[D].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

[2] 李青.《解读乡村旅游的乡村性》[J].科技经济市场,2012.06.15

[3] 梁滨.《论和谐旅游目标下乡村旅游文化的挖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03.15

[4] 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9.15

[5] 耿选珍.《乡村旅游的异化及本质回归》[J]. 农业经济,2014.06.15

[6] 颜文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海外经验借鉴》[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11.05

作者简介:耿嘉君(1991-)性别:男,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淄博 学历:硕士:研究放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保护策略乡村旅游
浅析油气层损害机理及保护策略
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探究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庐山牯岭近代别墅旅游资源现状与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