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

2019-03-05欧晓彦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发展

欧晓彦

(豫章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在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后,站在全局和时代高度,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前进动力。值此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对于全党全国人民达成广泛共识,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考察后,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相应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人类历史是从低级向高级无穷发展的进程及社会形态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更替的基本趋势。根据这一客观规律可知,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级最先进的社会形态,它所具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是其他社会形态无可比拟的。而其优越性和先进性体现之一便是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变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其他社会制度则必须通过外在暴力革命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社会主义社会只是其中一个阶段,它也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低级向高级、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不完善向完善不断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并非完美无缺、一成不变。尤其是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都不发达的国家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某些具体环节的不成熟、不完善将变得更加突出,以致于不能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只有通过自我完善,才能促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一步与生产力、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弃旧图新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变革和自我完善的形式,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逐步成长和日趋成熟的必经之路。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启者的习近平,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必然要求改革。他指出,只有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同时,习近平还创造性地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事业中。他认为,虽然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生产,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并非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就是因为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仅靠单层次、单领域的改革已无法解决,必须依靠各领域全方位的改革才能解决。“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1]“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2]可见,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根本要求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社会主义只有不断改革,才能蓬勃发展。

(一)列宁斯大林改革取得的历史成就证明社会主义发展需要改革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0世纪初,列宁领导俄国人民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面对国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情,列宁强调要通过改革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须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3](P290)在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后,列宁转而通过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国家调节下进行自由贸易、国营企业恢复奖金制和计件工资制、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利用外国技术和资金等新经济政策改革措施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对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实现了国民经济计划化、农业集体化和国家工业化,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同时也形成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体制模式。之后,这种“苏联模式”被其他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照搬照套,并在一定时期取得一定成效。

(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表明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改革

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已经从70年代的三个世界鼎立发展为80年代东西南北关系的交错,时代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斗争和较量的重点也从过去的军事抗衡转到经济、政治、科技方面的竞争。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已随着时代的发展凸显出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内部不仅产生了改革的客观要求,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必然要把更新和转换体制的任务提到改革层面上来。这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适时进行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与资本主义制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有的不思进取,坐失改革良机;有的反复多变,浅尝辄止;有的虽进行了改革,但或被外来力量扼杀,或由于理论不足导致决策失误,使改革误入歧途。

以苏联为例。苏联在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曾对高度集中统一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通过精简机构、下放中央权力、扩大地方自主权、改革工农业管理体制等措施打破原有的体制,使苏联国力日益增强,但由于赫鲁晓夫及其后继者对旧有体制存在的弊端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其后继者们改革思想的僵化与保守,始终没有放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同时没有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应有的地位上,无法做到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及时调整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因素,使改革没有触及到关键环节。虽然苏联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改革还是不彻底、不成功,经济发展没有后劲、失去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从根本上动摇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根基,最后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影响及戈尔巴乔夫“新思维”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苏联最终走向不归路。

20世纪80年代后,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除个别国家安于现状未改革及少数国家改革被苏联遏制外,其他大多数国家都对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和苏联一样,由于改革未触及到关键环节,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使人民群众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改制”的思想。原波兰党中央最后一任第一书记拉科夫斯基在谈到波兰演变教训时指出:“波党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经济没有搞好,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经济建设搞好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办好。经济搞不好,群众不拥护,说话没人听,就有丧失政权的危险。 ”[4](P396)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改革,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只有死路一条。

(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证实社会主义发展需要改革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也是充满泥泞和曲折,今日经济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趋上升,这都得益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及时拨乱反正,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指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 (经济)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 ”[5](P356)然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冲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其清醒的头脑排除各种干扰,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突破观念和体制障碍,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8.7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900309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产生活资料极大丰富,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式转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社会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封闭、缺乏活力到富强、文明、开放、充满生机的历史性巨变……这一切只用了短短的四十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实施改革开放创造出来的。对于改革开放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历史方位和作用,习近平指出:“党靠什么来振奋人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6](P132)“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今后,我们要坚持走这条正确道路,这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7](P2)纵观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到现在,已走过了17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期间,既有因为革故鼎新而高歌猛进、迅速崛起的,也有因为僵化封闭而最终走向穷途末路、亡党亡国的。这些历史经验教训表明:社会主义要在与资本主义制度较量竞争背景下生存、发展并战胜资本主义,关键要靠不断改革创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生产力,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改革是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法宝。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付出了沉重代价。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成功后,毛泽东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积极探索。但在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下,毛泽东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主观意志作用,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虽然党和国家之后对经济进行了调整,但随着毛泽东把阶级斗争绝对化和扩大化,最终酿成“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等体制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开创了一条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迥然不同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然而,这条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也伴随着改革还是不改革、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等的争论与疑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倍受质疑情况下,顶着压力回答了关于走这条道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消除了人们的争论和疑虑。经过四十年的实践后,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依靠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P35)“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9](P30)

从中国现实实践和历史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是改革开放,因为正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如此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坚持改革开放。基于此,习近平刚任总书记时就指出:“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7](P1)随后又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7](P3)习近平这一系列论述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分不开,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

四、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前进动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就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水平必须再登三个新台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中国靠什么来再登三个新台阶?毋庸置疑,靠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这是由中国所处的国际发展形势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一)国际发展形势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世界发展潮流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在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无论是哪个国家还是哪个民族,面对全球化浪潮,要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改革。“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领导我们这样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7](P9)处于改革浪潮中的中国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情况下,在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时,必须主动改革开放以增强国力和扩大世界交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1世纪已是改革与创新的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二,国际不利形势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在持续深入发展,国际政治体系结构和国际政治力量对比虽然有很大变化,但整个世界的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一些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如中国、巴西、印度等,而美国、日本等一些老牌发达国家地位下降,新旧力量的相互挤压,使大国关系日益复杂化。尤其是中国,自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对中国进行遏制和包围。在经济方面,虽然世界各国已基本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已得到复苏,但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基础条件薄弱,致使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断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使中国等出口大国深受其害。自2009年起,就有十几个国家对中国出口的产品进行贸易调查和起诉。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不断逼压人民币汇率升值,使中国经济连受打压。在舆论方面,制造“中国强硬论”、“中国威胁论”,使其他国家对中国产生敌意,不与中国合作。在政治、文化、外交等核心利益方面,寻找事端刁难中国、打压中国,并鼓励和支持中国周边国家不断挑衅中国、侵犯中国领土,如南海主权问题、进出口贸易纷争问题、西藏问题、对台出售军用武器、谷歌事件等,无一不与美国有关;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西方各种“分化”、“西化”政治图谋借着经济浪潮不断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价值观在中国泛滥,严重威胁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此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使一些国家产生了不适应感,它们对中国产生明显的防范心态和战略敌意。同时,中国的大国崛起也让周边一些国家有所忌惮和疑虑,中国与周边国家摩擦和纷争呈上升趋势,如:与印度在边界上的问题、与日本在钓鱼岛上的问题、与越南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在南中国海上的问题,都呈加剧之势。这些国际危机和挑战,无一不影响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

要化解这些国际危机和挑战,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强经济、军事等建设,别无他途。为此,习近平在2014年2月7日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认为,中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还要靠改革开放。 ”[7](P12)此后不久,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再次强调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7](P13)在习近平看来,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等,使中国在经济和军事力量上成为世界强国,巩固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才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才能应对不利的国际危机和挑战,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和对待中国,使中国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中国的现实国情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后,经济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已发生了变化,但与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些国情决定了中国当前的任务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当前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当前中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难度之大、困难之多,在中外史上都是前所未有。如,曾经大大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外贸出口动力已减退,价格低廉的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动力正在逐渐削减,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提升又受到各种体制机制的制约,原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创新动力已经惯性疲劳,无法释放出“红利”。另外,一些社会矛盾凸显,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没有理顺,尤其是政府对市场不当干预过多与监管不到位并存,价格扭曲、行政垄断、权力腐败等问题依然突出;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依然突出,如住房、生态环境、就业、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领域问题比较多,部分群众仍生活在贫困之中;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仍然突出,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等都亟待解决,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分配仍然差距很大,社会矛盾日益增多,有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突出。“难啃的硬骨头”、“攻坚期和深水区”、“险滩”、“旋涡”、“潜流”、“暗礁”、“牵一发而动全身”、“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等等,这些词句无论在中央文件还是学术论文中都随处可见。

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最佳方法。习近平认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主要是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既有思想观念障碍的原因,有体制机制不畅的因素,也有集团利益固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方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但根据近几年改革发展的实践可知,光靠单项改革或几项改革已是无法解决这些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 “硬骨头”、“险滩”。当前中国不仅要深化改革,而且要全方位深化改革,只有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相互配套、协同推进,才能真正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真正加快社会转型、推动经济增长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强大动力。为此,习近平任总书记后,直面问题,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