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武术教学俱乐部为例

2019-03-04庹新玲张林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课外俱乐部

庹新玲,张林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广东广州 510515)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如何实现课程内外的衔接,构建体育课程和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的桥梁,促进“课程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建设,成了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大难题。本文结合我校武术教学俱乐部的教学模式,针对 “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构建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途径与方法以及考核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究,为构建适用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案例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相关学术论文后,基本掌握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学俱乐部一体化的发展概况,比较全面地了解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1.2.2 调查访谈法

对广东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的教学主任及专任教师,关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以及改革等问题进行咨询。

1.2.3 教学实验法

根据研究内容制定相关的课程标准,考核标准以及教案等相关教学文件,依据现有的场地设施,结合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时间设置课外的教学训练要求,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教学实践的利弊做出对比分析。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2.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将朝着时代化、整体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及主体化发展,培养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转换过程中的健身意识和运动习惯。以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为出发点,“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始终贯穿“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两个维度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发展:首先,打通课内外延长学生运动参与的时间跨度来培养学生健身意识和习惯的养成,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其次,通过对运动项目学习的深度来实现学生刻苦耐劳、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2.2 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与课程设置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课内组织形式主要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课外则是以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要组织和管理,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生社团为主。虽然,随着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体育课程安排上的不足;但是,两种活动形式的课程基本属于完全脱节的状态,各种体育社团训练内容的设置和实施都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结合实际情况,从课程的组织形式、内容设置和考评方式等几个方面积极推动“课内外一体化”的结合,具体的设置图一。

图一 武术教学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2.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管理体系的构建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习惯的培养会受到学制限制、师资队伍、场地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条件上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专任教师主导,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进行教学,具体管理模式的构建如图二。

教师为主导主要表现为:在课内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标准、课内外考勤的方式等做出明确的要求;课外则负责对俱乐部干部成员的组建,对俱乐部的发展方向做出训练安排,对课外的俱乐部活动进行适当的辅导,负责对组织竞赛和运动队的训练。学生自主管理主要体现在进行明确的分工,认真组织和负责课外部分的教学和训练、并对学生的课程参与情况进行记录。具体管理构建如图二:

图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管理构建图

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效

3.1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实现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形式为教师在课内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考评方式以及课外活动的要求做出安排,课外则以俱乐部干部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训练的教学活动。课外俱乐部的教学活动作为课内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既能积极的调动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俱乐部教学的对运动技术学习的不断深化,俱乐部竞赛的组织和策划,也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运动项目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增强了教学资源的使用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选择训练的时间更具有灵活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场馆闲置的时间减少了,场馆的利用不仅只是针对教学,还对课外和竞赛组织进行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场地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课内外一体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与课外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如基本技术学习与提高及技战术的组织训练、课外比赛及健身锻炼指导、裁判员培训、体育社团活动等等,可以让学生选择课内或课外的课程,以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与运动欲望。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打通了课内外的壁垒,将学校体育课汇总到一个大的平台进行管理和控制,以课内的基本技术教学为基础,带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课外俱乐部管理人员的培养,又能为各二级学院承担体育竞赛组织和指导提供帮助,促进了校园内学生体育竞赛的开展,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4. “课内外一体化” 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4.1 场地资源等设施不足以满足逐渐增长的健身需求

随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试行,场地器材的使用需求也逐渐增长。目前,我校的武术教学场地只有一片,平时主要优先于教学和竞赛训练,基本能保证课内的教学场地器材需求;课外教学模式的教学和训练还需依据校武术队训练的时间进行调整,可见,教学场地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非常紧张的。据笔者进行的调查,目前广州地区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基本只满足课内的教学需求,个别项目如篮球等项目,其他项目的场地设施都还不足以满足课外的运动需求。课外单项俱乐部或者社团的教学和训练场地基本都不能保证,很多都是社团自己负责在校内寻找场地进行训练,也就是说课外的训练场地基本属于一个难以保障的状态。

4.2 学生观念上的引导以及管理上的漏洞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基本是依托课内教学为主的形式,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一定限制,对于选择体育项目和运动时间具备一定主动权的时候,难免在观念和习惯上在短时间内很难将其进行转变,容易受“容易过”、“得高分”等消极因素的影响,要克服这一现象的出现,要从根本的观念上进行引导。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外部分的教学时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很容易让学生根据这一特点随意调整体育俱乐部的训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俱乐部的正常运作造成了干扰和破话;最后,由于目前课内教学和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分属不同的教学职能部门,在培养学生社团干部在校级体育活动的展开、体育竞赛组织和指导等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5. 结论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终端,也是体育教育实现其目标的最后机会。“课内外一体化”是在遵循学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为总指导思想下,通过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课内外有组织、有指导,促进学生健身的自主性和培养健身意识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证明,“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多维度、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率,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和身体素质,实现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面临场地设施等硬件资源的不足、管理权限的分散都会造成教学的干扰。如何深化教学的改革解决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中要考究的问题,也是我们后续继续摸索成功教学模式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课外俱乐部
小满课外班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