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建党 制度治党 政治强党*
——改革开放40年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2019-03-03王雪竹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执政党改革开放

王雪竹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北京,100044)

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入了2018年的门坎,共同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40 周年。发轫于1978年的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决定了当代中国成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命运,改变了整个国家、党和人民的面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的历史底色。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坚持学习、锐意进取、自我革新、不负使命,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走出了一条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政治强党紧密结合、同向发力的全面从严治党之路,无愧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无愧为砥柱国家的核心领导力量。

一、辨方位而正则:前提在于把准方位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执政党建设亦不例外。执政党建设改革的时间起点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逻辑起点始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性转变。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只有在精准把握方位的基础上确定执政党建设的发展趋向,才能把握执政党建设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必要性和未来趋向性。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背景下,执政党建设的方位主要表现为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一)“两个转变”: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

从概念外延上看,党的历史方位主要包括党的地位和党所处经济社会条件两个方面。前者的转变表现在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后者的转变表现在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1。。从历史实践上看,党的地位从新中国成立始就在名义层面发生了变化,但由于认识和经验的局限,在事实层面的探索多有反复曲折,进入新时期逐步回归正位;党所处经济社会条件的转变则肇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摸索中不断前行深化。从理论创新上看,滞后性特征尤为明显,经过53年的全面执政和24年的改革开放,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才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建设实践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将二者共同作为党的历史方位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40年来,甚至可以说新中国成立69年来,党和国家在发展建设中出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偏差和失误,都和党的历史方位转变不及时、转变不彻底、转变不完全相联系;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显著成就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啃下的硬骨头,都和党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历史方位、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分不开。

区别于原生态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革命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成功夺取了全国政权,成为了新中国的执政党。但新中国成立这一事实,只能是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概念的转变、名义的转变。在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执政规律等方面,新晋的执政党陷入了意识形态困境和本领恐慌,长期用革命党思维来思考执政党问题、用革命党的手段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最终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把国家推到了崩溃边缘。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又一次历史性的伟大转变”②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7。到来之时,以执政党的标准审视自身,顺应党所处经济社会条件发生的转变,及时提出要“转变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观念和做法”,“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进行改革”③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5。。得益于贯穿始终的改革创新精神,新时期以来的执政党建设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成功回答了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回归科学的坐标完成了从严治党的自身建设任务,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跃升,为实现和适应长期执政的更高目标、全面从严治党的更高要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对党的建设从总要求、主线、统领、根基、着力点、基础性建设、新目标等多方面制定了行动纲领,以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也仍处在过程之中,这种新旧交替的转机为执政党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都要求我们在不忘历史的同时看清方向,在前瞻未来的同时站稳脚下,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从新时期到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

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从来是同党的历史使命、党和人民的事业、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带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不争论、不折腾,在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探索。经过30 余年的改革创新,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新引领中国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路,重现大国风采。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是整个党、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换来的。对这条道路、这个理论、这个制度、这个文化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旗帜鲜明、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将改革推向前进。中共十八以来,带着“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新变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跃升,标志着执政党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回望40年前,改革之路的开辟、新时期的开启,可谓是在国际、国内、党内的多重重压之下的唯一出路,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倒逼的产物。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既是处于徘徊时期的突围之举,也是一条布满荆棘、充满风险的必由之路。而十八来以来新时代的开启,则不可同日而语。经过新时期的艰辛探索,科学社会主义已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世所瞩目。新时代是新时期的继往开来,是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乘胜前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进的自然结果。

回望40年前,“不争论”成就了新时期的开启,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这个“不争论”既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认识和经验的匮乏,使得新时期的探索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因为历史转折中的人们对于改革开放多有思想顾虑、存在争议,如若纠缠于空论,必会误党误国。反观新时代,得益于新时期探索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成熟,走一步看一步的改革探索精进为具有高度历史自觉性和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议存疑演变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高度认同。

回望40年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让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提出了问号,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要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社会和谐。如果说,新时期的探索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为起点,奋起直追引领中国走向富裕;那么新时期的前行则是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为起点,砥砺奋进引领中国走向强大。

二、思想决定行为:基础在于思想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一条重要原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建设始终作为执政党建设中的首位建设被摆在重要位置加以强调。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思想建设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的基础性建设,让位于作为根本性建设的政治建设。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大,面对新时期的历史性转变,思想建设既要坚持传统也要改革创新

1982年9月召开的十二大,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次中共全国代表大会。历经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拨乱反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等开辟新时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十二大通过的报告具有里程碑意义。十二大报告在论述加强党的建设的三项基本要求时,将“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③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7。作为首项。其目的,就是要全体党员干部明确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要坚定为此奋斗终身的信仰。为了实现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就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全党团结统一的政治基础,把党的思想路线作为科学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研究现实情况、解决新时期新问题的依据,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需要注意的是,十二大报告中将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并述,主要解决的还是关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觉悟方面的问题。这里的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内涵相近,与十九大提出的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政治建设有所区别。

1987年10月召开的十三大通过的报告将党的自身建设分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论述,党的思想建设居于首位。④十三大报告中关于制度建设列有专门论述,但未列入党的建设的基础性方面。十三大关于思想建设的发展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建设的任务有所发展,即“必须全面宣传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的必然要求,建设目标使广大共产党员成为“四有”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模范。二是提出思想建设的改革任务。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各种形形色色思潮的冲击和人们日益多样、异常活跃的思想认识,要深刻认识这一新形势的历史必然性和有益性,以改革工作方法代替封堵和回避,以创新工作形式克服形式主义,讲求实效。三是思想建设的目标有所创新,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切实把思想建设“贯穿于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领域”,使思想建设的成果深入人脑,“激励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热情和献身精神”。②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5。

(二)中共十四大至十八大,紧跟理论创新的脚步、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思想建设与时俱进、深入发展

1992年10月通过的十四大报告将“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③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9。专题的首条。指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中心内容,就是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学习的先锋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带头学好用好;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学习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要学精,做到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坚定信念,提高能力,增强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针对这一时期思想认识与新形势不适应的现象,论述了思想建设中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问题,提倡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通过的报告指出“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思想建设仍然居于首位。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改为“邓小平理论”相适应,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为了“在全党造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④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4。,在兴起学习新高潮的同时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2002年11月通过的十六大报告将“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专题的首条。在坚持理论武装的同时,强调“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首次提出“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⑤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2。。

2007年10月召开的十七大通过的报告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党建总体布局,思想建设居于首位。立论于理论创新是各方面创新的基础和引领,做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的新论断;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提出思想建设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思想建设的目标是“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⑥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2012年11月通过的十八大报告继承了十七大报告中的“五位一体”党建总体布局,仅在次序上有所微调,思想建设仍居于首位。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性地位不变,强调信仰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是党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⑦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是道德建设,要以强烈的党性、高尚的品行、模范的表率彰显党员干部的人格力量。

(三)进入新时代,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让位于政治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成功地破解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极其艰巨的课题。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将思想建党摆在首位同样是由现实的国情和党情决定的,解决的是在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出现的意识形态困惑、理论水平低下、知识经验匮乏等问题。而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上高高举起的新时代,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是否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起到根本性决定性作用。因此,面对伟大斗争,想要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将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8。位列首位,同时坚持思想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将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作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基。党的先进性首先来源于理论指导的先进性,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使全党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三、不贵义而贵法:保障在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是执政党建设的治本之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的探索可分为三个阶段,呈现出不断细化、又不断体系化的发展趋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理论的成熟、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稳定持久的制度保障。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二大,全党加强了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根本制度建设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总结反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33。。不仅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制度建设的任务,而且将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制度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党的制度建设不仅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而且还关系到党的决策能否实现民主化和科学化,关系到全党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无疑是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一个独创性贡献,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一个重要发展,开启了新时期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根本制度建设。

十二大党章作为新时期制定通过的第一部党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相对成熟、完善的一部党章。这种成熟和完善表现在其既承继和发展了七大和八大党章的正确表述,又勇于冲破思想禁锢、拨乱反正,清除了九大、十大、十一大党章的“左”的错误;同时表现在其完整的结构要素、严密的思路逻辑、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从而使得新时期党章的发展和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根本制度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起点和基础。

十二大党章对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制度——民主集中制做出了富有针对性的规定。明确指出“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并在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原则中做出了“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规定。更可贵的是,十二大党章首次对党的法治建设做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③人民出版社编.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

(二)中共十三大到十八大,以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推进具体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并进一步提出了从制度要素建设向制度体系建设发展的要求

在党的制度建设中,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三大至十八大围绕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党规党法,使党内生活制度化,并保证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于十三大首次明确提出,对于巩固和发展党的正确路线、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创造性可谓十分重要,使执政党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提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并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在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中央层面要“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强调实现集体领导的制度化以“使中央委员会更好地发挥集体决策作用”、“加强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和制约”;“地方各级党组织也要相应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议事规则、表决制度和生活会制度”。在干部制度改革方面,强调“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明确规定党内选举的提名程序和差额选举办法”。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提出要“制定保障党员权利的具体条例”①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6。。

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要求。针对自由主义、无组织无纪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的行为,强调“各级党委必须坚持和健全集体领导制度”,重申“四个服从”,同时提出“个人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但必须服从和执行集体的决定”。强调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在廉政建设方面,首次提出“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要“建立健全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建立有效防范以权谋私和行业不正之风的约束机制”②江泽民.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6。。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十五大为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制度建设的最大亮点。同时,针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成统一的整体”,要充分发挥党的这一组织优势,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方面,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各级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更好地发挥地方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干部制度改革方面,提出要加快步伐,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针对党内存在的纪律松弛和软弱涣散的现象,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③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5。。

十六大首次将制度建设明确纳入执政党建设总体要求,提出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方面,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同时“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方面,强调“一靠教育,二靠制度”④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7。。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正式提出,为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供了制度基础,体现了从制度要素建设向制度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向。

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十七大的最大贡献是形成了关于党建总要求的完整、权威、规范的表述。在五位一体的党建布局中,“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位列第四。承继十六大提出的“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十七大将党内民主作为“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提出并完善了党务公开制度、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度、二级巡视制度、常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和接受全委会监督制度等。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提出改革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推行票决制,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交流制度,完善公务员制度,并强调健全干部双重管理体制以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提出“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⑤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形成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完善巡视制度等。

十八大在继承十七大形成的党建总体布局基础上,针对新时期新阶段的新要求新挑战调整了五大基础性建设的顺序,将制度建设置于末位,突出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和全局性。在坚持民主集中制方面,提出“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任期制,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制度等。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干部管理体制”。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健全纪检监察体制”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另外,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十八大还提出了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要求,以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三)进入新时代,制度建设融入执政党建设全局、贯穿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以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水平

十九大报告根据新时代对执政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党建科学布局中的基础性建设进行了调整,从内容上看增加了纪律建设后调整为六大建设,从结构上看制度建设区别于其他相对独立的五大基础性建设,更加突出制度建设的全局性和融入性。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在思想建设方面,提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在正风肃纪方面,“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在反腐败斗争方面,深化标本兼治,“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在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方面,强调“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2。。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的制度建设在执政党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重点有所区别,但中国共产党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制度改革的原则一以贯之,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制度改革要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目标和检验标准;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制度改革应当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制度改革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四是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制度改革要积极,更要稳妥,必须有步骤地进行;五是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制度改革要吸取世界先进的思想成果,对于外国的进步思想要采取科学的态度,从中汲取进步因素。

四、人心齐泰山移:根本在于政治建设

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早在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就有所论述,鲜明地指出政治水平低是军队中错误思想观点的主要来源。因此,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内政治水平,并初步为我军规定了一套政治工作的制度和原则。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其首位属性,讲政治是其根本要求。在整个改革开放40年中,政治建设发挥了根本性、统领性作用。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建设寓于组织建设中,着力增强党的集中团结统一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建设虽未单列,但是相关要求贯穿执政党建设始终。十二大在论述坚持民主集中制时,强调要“加强组织性纪律性,保证全党行动的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对于党内政治生活提出了“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要求,并且明确要求要“把坚持反对党、危害党的分子清除出党”①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6。。

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党的政治路线相适应,十三大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其中革命化就是对于干部队伍的政治要求。考察一个干部是否革命化,“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只有在政治上“忠诚于党的路线并能够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的干部”才可以重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②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7。。

在十四大提出要“反对自由主义,反对无组织无纪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的行为”③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2。的基础上,十五大进一步指出“要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保证党的路线和中央的决策顺利贯彻执行。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维护大局,严守纪律,防止个人专断和各自为政,反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同时,针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问题,十五大提出“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④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3。。十六大更是进一步鲜明指出“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全党同志必须自觉坚持“四个服从”原则,“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⑤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1。。

十七大在政治建设方面体现了具体化和制度化的特点,提出了“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新要求,强调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目标是“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⑥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面临日益复杂的形势、肩负日益艰巨的任务,十八大将政治建设的目标调整为“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更加突出全党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为此,“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具体措施方面,一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二是“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⑦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二)改革开放新时代,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是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取得的最大成果,系统回答和解决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才能建成这样一个党的关键性课题。新时代的党建科学布局突出强调政治建设在新时代执政党建设中的首要地位,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新定位、新表述是对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规律的揭示。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整体而言,讲政治是保证党高度团结统一的基本条件;对党员干部个体而言,讲政治是做合格党员的基本条件,是党员干部的首要素质和立身之本。因此,全面从严治党首先是政治上的全面从严,解决党内现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要首先从政治上加以解决,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9。,是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就指出:“只有全党严格服从中央,党才能够领导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而战斗。”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17-272。他还强调,“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局势就控制不住”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9。。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⑤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23。。因此,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8。。

在提出首要任务的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还对政治建设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从制度层面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四性”⑦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在市场经济考验中净化政治生态;二是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民主和集中不可偏废;三是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同时要坚持两个“坚决防止和反对”和一个“坚决反对”⑧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四是要通过加强党性锻炼来“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8。。

改革开放40年来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清晰地展现出六点。一是,极不平凡的40年改革历程和布满险滩的进一步改革是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探索和发展中前进,其实践成果不断推进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充实、丰富和完善,执政党建设理论呈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二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时代,精准把握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是确定执政党建设改革发展方向的前提和基础。三是,着重在思想上建设党作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突出特点和重要原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始终被摆在首位加以强调,进入新时代作为基础性建设让位于政治建设。四是,制度建设在一以贯之的原则下呈现出不断细化、同时不断体系化的发展趋势,全局性特征和贯穿性特征更加突出。五是,政治建设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发挥了根本性、统领性作用,进入新时代后其地位更加凸显,在党的建设科学布局中处于首位,发挥着统领作用。六是,改革开放40年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坚持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政治强党紧密结合、同向发力,根本目标在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执政党改革开放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抉择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人民出版社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