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应对性研究

2019-02-28张晓亮魏庆云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期
关键词:职业压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张晓亮 魏庆云

摘 要: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特殊的职业群体,职业压力大,工作复杂,工作量大,导致高校辅导员非常容易滋生职业倦怠的心理。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特点、影响等进行研究,寻找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职业倦怠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增加,学生数的快速增长导致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培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由于主观、客观原因,许多高校辅导员产生了职业倦怠,这对辅导员个人身心发展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974 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以“职业倦怠”[1](Jobburnout)术语描述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研究表明,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由于其工作的重要性,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辅导员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还会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常规教育工作的开展水平。因此,如何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问题是近几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讨论的热点。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精神状态、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的消极性体验三方面。费登伯格认为职业倦怠的核心是情绪衰竭,近年来,高校辅导员[2]流失较为严重,大多数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这种情况已呈现出蔓延趋势。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工作、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价五个方面。

一是生理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出现疲劳感,精力不集中,失眠易困;二是精神疲惫不堪,焦虑紧张,烦躁易怒,悲观抑郁,情绪波动大,反应激烈,不能有效地自我管理和调控情绪,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漠不关心;三是工作缺乏热情,消极被动,对学生冷漠,缺乏宽容和耐心,倾向于运用权力来教育管理学生,厌倦学生工作,遇到急难险重的问题不愿接纳,总是选择避让,常有怀才不遇、学非所用、易生抱怨的现象;四是人际关系不够和谐,缺少同情心,难以与人融洽相处,牢骚较多,容忍度低;五是自我评价低,对辅导员岗位自我否定,认为低人一等,工作没有价值,专业性不强,与自己所学专业和学识水平不匹配,缺乏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职业认可度不高,对职业发展悲观失望,丧失工作信心,迫切寻找机会转岗,幻想去从事自己的专业。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及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显著

辅导员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通过主题班会、辩论会、征文、演讲比赛、文娱比赛等方式进行,但由于学生参与度低、不适宜大班开展、学生固有观念根深蒂固等原因,工作收效甚微。辅导员群体大部分是青年,面对自己的辛勤付出和活动预期受到质疑以及误解时,难免会产生挫折感,在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的同时又感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成为辛勤工作的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2.職业晋升空间有限

辅导员长期忙于事务性工作,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少有精力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和论文撰写工作,难以出科研结果,致使其在职称评定中处于弱势地位。职称晋升的困难逐渐削弱了辅导员提升自身理论修养的动力和积极性,这种消极的体验会影响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并在工作中强化。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和教学岗位,辅导员入职时的热情消失过快。一些能力突出、表现优秀的辅导员转岗去其他职能部门或者教学岗位工作,使得在岗辅导员都以此为工作目标,争取早日“摆脱”辅导员工作岗位,并“嫌弃”自身工作岗位,消极对待工作任务和学生群体。

3.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模糊性导致职业发展压力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他们对自身的发展有更高的向往和期待,期望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渴望获得专业进修、学历提高和职务晋升的机会。而实际工作却并不能如愿,他们每天都会面临大量的事务性、甚至是重复性的工作。部分高校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类专业出身,脱离原专业搞科研更是一个挑战,与有相同经历和学历的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相比,他们在职称晋升、职务升迁等方面大多处于劣势。因此,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面临职称晋升受阻、个人发展空间受限的困扰,对职业发展前景迷茫,滋生职业倦怠[3]。

三、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力量。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反应。辅导员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会严重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也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由职业倦怠问题引起的职业精神萎靡和工作热情下降,会影响辅导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情况,进而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化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途径

(一)从制度层面寻求应对职业倦怠[4]的对策

1.高校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各项利好政策落实到位。建立健全辅导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树先进典型,扩大先进辅导员的正面影响。落实辅导员系列职称评审实施办法,使得辅导员有所学、有所长,激励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理论研究,在学习中提升个人效能感。建立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提高辅导员专业技能,鼓励辅导员多方面发展,鼓励其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工作。

2.关心解决辅导员实际困难,关注其心理健康高校要建立健全辅导员考评机和奖励机制,加强对辅导员业务技能发展上的指导,及时发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为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工作、增加职业认同感提供保障,为他们工作和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辅导员工作应引入弹性工作制度,处理突发事件及值夜班的辅导员应有相应的调休和补休政策,避免辅导员因为工作负荷过大而引起职业倦怠。

3.明确职业定位,消解职业认同压力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中可以看出,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准确定位,避免凡是与学生工作有关的事务都交由辅导员去干、使他们成天被卷入事务漩涡的倾向。辅导员应不断强化职业认同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生学业发展和成长成才中的作用,自我設定合理的工作成就预期,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学生工作事业,不断焕发工作热情和活力,成为优秀的充满智慧的人生导师,并努力为之付出青春和才智。

(二)辅导员自身需勤于学习、善于调节,学会理性归因

1.认清工作特性,消解职业成就压力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学校在招聘、培训辅导员时,学校要引导辅导员熟悉人才的成长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后,学校要引导辅导员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职业成就感。教育本身是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过程,要善于在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快乐健康成长中去获得职业成就。

2.提高工作能力,消解职业危机压力

大学生文化层次高,接受信息快,有理想,有抱负,不惧权威,不循规蹈矩,充满朝气和活力,面对大学生群体,要做好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一方面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权威的挑战和对教育者总是持怀疑态度的挑战。辅导员或许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研究,能形成个人的非权力影响力,对教育管理学生有一定的“蝴蝶效应”,但学生的诉求是多维度的,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辅导员想要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一是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二是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三是要具有高端服务的能力。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辅导员不能仅仅把工作定位在纯事务性上,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科研究和学业辅导上的优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生规划,适时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成为学生成长的良师、成才的导师,在差异化的服务中实现工作价值,缓解从业中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龚蓓.高校高学历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7).

[2]刘明智,吴文君.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现状研究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

[3]王成.提升自我效能感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手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

[4]刘晓云.角色定位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

作者简介:

张晓亮(1978-),男,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学院讲师,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工程自动化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课题来源:2018年潍坊科技学院思政专项课题

课题编号:2018RWSZ15、2018RWSZ17、2018RWSZ30

猜你喜欢

职业压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山东体育学院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分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职业压力问题浅析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