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健康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思考与构建

2019-02-26倪昊翔孙源源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现代科技中医药时代

倪昊翔,孙源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1 “大健康时代”与中医药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和现代疾病谱的改变,人类正在经历一场从思想到精神、从知识到行为、从生理到心理、从人体到环境、从家庭到社会的事关“健康”主题的巨大变革。这场巨变深刻而广泛地对人类健康观念、生活方式、医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发关注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从生理、心理、社会、道德等多角度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1]。这场巨变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使包括医药、医疗服务、保健产品、健康管理等在内的健康产业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快速增长。席卷全球的“大健康时代”已全面到来。

近年来,我国民众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2015年10月,“健康中国”概念成为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新亮点,随后11月初发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正式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8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审议通过,成为中国政府顺应“大健康时代”要求、拉开“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标志。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设立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的专门篇章,明确了中医药的重点任务,同时在全篇多处提及中医药,将中医药融入到健康中国建设的各方面[2],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使命担当,也预示着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新契机。

健康产业是潜力无限的新兴产业,同时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其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涵盖了多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中医药作为我国健康产业的优势与特色,融入与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对中医药服务民众健康提出了新要求,极大拓展了中医药学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服务经济社会的广度与深度。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也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和创新现有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这一研究重要且迫切。

2 现有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医药高等教育肩负着培育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传承创新民族医药事业的重要使命。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以及“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问题备受关注。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必须顺应“大健康时代”发展,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还要符合从中药材种植、加工到中药产品产、销、用等中医药全产业链各环节的行业发展需要。这无疑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创办60多年来,已形成以院校教育为主、具有相当规模且较为成熟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内乃至世界各国输送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也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以及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现有高等教育下培养出的中医药人才也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2.1 传统文化底蕴不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其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形成并发展的稳定意识形态,是古人对古代天地人相关的知识及三者之间关系不断思考所形成的智慧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医学丰富的哲学内涵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性不谋而合[3]。在我国当代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国学知识以及文言文读写听说能力的培育与训练,已不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不足,西式教育、“洋文化”的渗透处处可见。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教育体系与世界主流国家教育体系已经紧密接轨,现代科技思维及文化表现形式在社会大众中得到了普及,是时代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长期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忽视,以及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对我国文教体系的侵蚀和影响,是中华民族的“伤饬”。虽然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从社会到学校,都越来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但中医药本科新生大多数“国学”基础仍然薄弱,对中医哲学、医古文等方面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对后续“中医思维”的形成有很大制约。加之国内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一轮又一轮的改革调整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类课程占比普遍进行了压缩,近年来培养的中医药人才总体上传统文化底蕴不深。

2.2 中医经典学习不足

中医经典著作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其构建了中医基本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中医理论之根基所在。学习经典医著是系统、全面掌握中医理论的必然要求,是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中医理论的精髓。知名的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是中医前辈们数千年来临床经验的凝练和总结。熟读这些中医经典,就像初学书法者必须要临摹名家字帖一样,是夯实中医理论根基、培养“中医思维”的必由之路。当一个中医药大学生对中医经典掌握得较为熟练、有了一定的根基之后,其对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算是真正“入门”了。由于近年来院校教育普遍对中医药大学生熟读中医经典问题抓得不够紧,没有在初学阶段就很好地解决“入门”问题,导致中医药人才总体上“中医思维”欠缺,根基不牢,给后续学习造成了不少困难,甚至在思维方法上始终停滞不前。

2.3 现代科技手段及研究方法掌握不够

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临床观察相结合的产物,其概念、理论多是经过取类比象、归纳、推理而来,具有归纳程度高、概念模糊等特点。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科学运用现代科技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加强对中医药的研究,并通过现代表达方式进行阐释,已成为国际国内推动当代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做法和较佳路径。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也成为中医药人才又好又快成长的重要方式。有学者研究认为[4],当前学术界主流中医药科研有如下五种类型:一是以文献整理为主的梳理式研究;二是以方法论为主的指导式研究;三是“以西解中”为主的验证式研究;四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发掘式研究;五是多学科交叉式研究。无论是哪种研究类型,其研究全程都贯穿了对现代科技手段及研究方法的应用。在对现代科技手段及研究方法应用的过程中,也必然地培养造就出了大批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然而,较之非中医药院校毕业的理工科人才、现代医学及生命科学人才,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对现代科技手段及研究方法的掌握及应用还不够,中医药人才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4 临床及实践能力较弱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以“经验医学”著称。好的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千百年来得以生存、发展、延续的根本,“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中医类人才培养的关键。近年来虽然我国中医药教育培养出了大量中医人才,但是成为名医的比例还不高,中医名家后继乏人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缓解,能够独立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解决临床问题的中青年人才更是缺乏。据河南中医学院对100位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抽样调查显示[5],这些具有一定临床工作基础的在读研究生中,能够在临床上使用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小柴胡汤、理中汤、白虎汤、银翘散、桑菊饮、肾气丸等的仅有5%;能辨明感冒病人的寒热属性或能够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外感风热证者不到1%;能够运用银翘散或桑菊饮者不到2%;知道桂枝麻黄各半汤者不到20%;如果碰到外感风寒或风热兼有兼挟证者,则均无所适从。同样,中药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也不可小觑。多年来,我国中药类专业本科生培养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实习多为验证性的辅助教学,学生实践学时及实践机会少,导致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差,难以较快适应毕业后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由于临床及实践能力薄弱,中医药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升也受到了较大制约。

2.5 专业类型单一、服务面窄

我国创办高等中医药教育以来,各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主要还是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针灸推拿学等几个传统专业。这实际上还是以疾病为中心,主要培养中医临床医疗人才和中药学生产及研发人才的模式。这一模式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功不可没。近十余年,部分院校根据市场需要,选择性地开设了护理学、康复治疗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中医养生学、应用心理学、药事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软件工程等专业,但无论是类别、规模还是影响力,都与前述几个传统专业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当前大健康时代中医医疗、保健、养老、科研、教育、管理、文化、旅游、互联网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对中医药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医药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多还是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医药企业、高校院所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到基层的少,到民营机构的少,围绕“大健康”自主创业的更少。

3 “五位一体”中医药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

体系是按照一定秩序及内在联系而组合起来的整体,是不同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大系统的外部环境如果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其内部各子系统的排列组合也会随之变化。子系统的这种变化如果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则会推动大系统正向发展,与外部环境形成有序耦合,反之则反。

随着大健康时代到来,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也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这必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特别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带来深刻影响。如何对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内部各子系统进行优化整合,使之顺应大健康时代的要求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笔者认为,应该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现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发挥以院校教育为主体进行规模化培养的优势,着力构建“传统文化+中医思维+现代科技与人文知识+临床能力+N”五位一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新体系。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健康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根基所在

中医药数千年来的发展都是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熟知与传承。大健康时代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深层次、高要求的。中医药人才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越深,越有利于成长成才,也越易于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中医药院校应高度关注并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在学生入学后即可开设国学导论等入门衔接课程,同样,后续的专业基础课阶段也可以适当开设一些诸如中国古代哲学概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概论等必修课或限选课,以及中国古代史、书法、术数、易经等任选课程。结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医药院校在招收本科生、研究生时,也可尝试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加试。在基础教育阶段,也提倡全面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开设一些中医药普及性课程,多管齐下,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打牢“中华传统文化”根基。

3.2 形成“中医思维”是大健康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关键

“中医思维”是中医的灵魂,具有“中医思维”者方为中医。所谓“中医思维”,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开展中医药实践。培养具有“中医思维”的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大健康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这就要求中医药人才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文化,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要有较强的认同感。中医药学子必须要按照这一思维方式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类的生理、病理,不能一咳嗽就想到感染、一发烧就想到炎症、一脚疼就想着医脚。训练“中医思维”最简便有效的办法就是熟读中医经典,学习中医药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经典熟读和积累。除了读经典,还要早跟师,这是古代师承教育所积累出来的可靠经验。近年来一些院校在中医药大学生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就为每一位中医药学子配备了导师,目的就是让他们从入学开始就能够跟随导师进行中医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国家和地方相继开展的一些中医药名师传承项目,也对中医药人才通过跟师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医思维”、提高中医药工作水平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值得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3.3 现代科技与人文知识是大健康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支撑

现代文明得益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发展,大健康时代中医药的发展同样也依赖现代科技与人文知识的双重驱动。现代科技与人文的发展,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也造就了大批顺应时代要求、兼具现代文明气质、对解决现代“健康”问题能够有所贡献的当代中医药人才。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受到中医药文献研究领域的重视,大数据等手段也越来越多地在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研究及民间中医药挖掘领域得到运用,中药炮制机理、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毒性毒理研究等方面已经广泛运用了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自动化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传承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解决中医药标准化等问题,也涉及到哲学、历史以及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法学等内容。因此,大健康时代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除了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和“中医思维”培育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现代科技与人文知识作支撑。具备一定现代科技与人文知识的中医药人才,才能更好运用现有人类文明的最新优秀成果来发展中医药、创新中医药,造福人类健康。

3.4 临床及实践能力是大健康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中之重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在于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疗效和优势,这是数千年来中医药长盛不衰的原因,也是当下中医药备受瞩目和重视的关键所在。大健康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构建,必须把握“中医临床实践”这一重要环节,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不断提高中医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并以此带动中药研发、加工和生产。中医人才的临床实践要坚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注意防止中医临床带教“西医化”问题,既不排斥运用一定的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拓展诊断视野,同时更要牢固树立“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防止只知辨病、生搬硬套,在临床实践中应积极探索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规律。中药类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是如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大中药类专业实验课时和实习时间的比重;二是要在实践中鼓励创新,通过大学生科创活动提升中医药学子的实践创新能力,利用科研实践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水平提升。

3.5 “N”是“大健康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最具多样性的部分

“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人才不仅需要在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健康产业所涉及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养生养老、休闲旅游、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都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供给提出了多样化需求。中医药人才在具备传统文化、中医思维、现代科技知识以及临床实践能力基础上,还要通过“N”这个特殊子体系来满足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多样化需求。在“N”部分,若进一步强化相关中医专科临床能力,则可培养适应大健康时代的中医学专科医疗人才;若强化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医学、生命科学,则可培养适应大健康时代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若强化“治未病”知识及能力,则可培养适应大健康时代要求的中医养生保健人才;“N”部分若强化老年医学、康复及护理等能力,可培养中医养老护理人才;若强化体育保健相关能力,可培养中医运动健身服务人才。同样,“N”部分也可以通过强化旅游服务业相关能力、外语水平或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知识,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医药健康旅游、文化传播、经济贸易、卫生事业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通过“N”这个最具多样性的部分,能够有效破解当前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口径狭窄、专业单一、复合人才匮乏等问题,更好地满足大健康时代各行各业对中医药人才的专业化需求。

猜你喜欢

现代科技中医药时代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现代科技展示古今历史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