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托、补法在肛周脓肿术后的运用研究

2019-02-26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补法消法红肿

冯 轩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肛肠科,河南 焦作 454001)

肛门腺或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称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与其他部位脓肿不同的是,这种脓肿常形成肛瘘。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的青壮年多见,一般病变复杂,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有高热,如延误治疗往往使病情加重。因此,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肛肠科的一种急症,应争取早期切开引流,并作一次性根治性手术,以免病情发展和产生复杂性肛瘘等后遗症。手术治疗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术后常有创面红肿、疼痛、分泌物多、愈合缓慢、出血、排便障碍等并发症。西药药效作用快,但是不能兼顾消肿止痛、促进创面愈合、止血、改善患者体质等作用。中医药治疗肛肠疾病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药在肛肠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中医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加减方药,辨证论治,通盘考虑。消、托、补法是古代医家根据外科疾病的发展演变总结出来的治疗原则,被广泛运用于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我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在临床上运用此三法作为肛周脓肿术后调理法则,亦收到较好疗效。其中,消法和托法对肛周脓肿术后出现的肿痛、出血、排便障碍等;补法对肛周脓肿术后出现的创面愈合缓慢、身体羸弱、发热等有临床治疗意义。现将消、托、补法治疗肛周脓肿术后诸证的应用体会阐述如下。

1 消法

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期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期的治法总则。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指出:“消者,去雍也。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第一次对消法做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了“消”的内涵及其应用,确立了消法在八法中的重要地位[1]。当代医学大家任应秋先生指出:“就其实而言,凡病邪之有所结、有所滞、有所停留、有所瘀郁,无论其在脏、在腑、在气、在经络、在膜原,用种种方法使之消散于无形,皆为消法,或名为消导,亦即导引行散的意思。”[2]近年来,中医学家对消法的认识更加全面,概括起来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消导,有消化和导引之意;二是消散,有行消和散结之意。消法在治疗肛周脓肿术后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如下:一方面湿浊不化,热邪蕴结,下注大肠是发生肛周脓肿的重要病机之一;另一方面肛肠病术后并发症多为湿热毒邪蕴结所致,例如术后脓性分泌物过多、创面红肿疼痛等,宜选用清热利湿解毒之品,常选用苦参、黄芩、黄连、黄柏、蒲公英、大黄、大青叶、紫花地丁、薏苡仁等。

医案1 :刘某,男,38岁,肛周脓肿术后5天,创面红肿疼痛,渗出液较多,舌红,苔薄黄,脉数。诊断为肛周脓肿术后,证属湿热毒邪蕴结,方用:苦参 30 g、黄芩 30 g、黄柏 30 g、大黄 30 g、大青叶 20 g、野菊花 15 g、紫花地丁 20 g、蒲公英 20 g、薏苡仁 30 g、生地榆 20 g、芒硝 50 g、黄连 20 g。水煎外用,先熏后洗,早晚各一次。用药5剂后复诊:创面红肿明显减轻,自诉疼痛感明显缓解。

2 托法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明代医著《外科启玄》认为:“痈疽之发,外之内者,邪必攻内,自然之理,当用托里汤液。”就是说因外感引起的疮疡应当内托,免毒邪深入攻内,主张将补益气血、调和营卫及解毒消肿结合起来,强调疮家无一日不用托里之法[3]。元代医著《外科精义》认为:疮疡“经久不除,气血渐衰,肌寒肉冷,脓汁清稀,毒不出,疮口不合……外征不明者,并宜托里”,指出使用托法可使“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3]。托法是一种治疗肛周脓肿术后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机理为:①患者术前疼痛难忍,影响饮食,脾胃虚弱,加之手术消耗元气,不利于脓液充分外透;②老年人或体质虚弱患者,化脓过程缓慢,有可能扩散。因此,肛周脓肿术后应给予健脾、补益气血之品,常选用黄芪、白芷、人参、白芍、白术、熟地、当归等,达到补气养血、透脓外出之功效。

医案2 :张某,男,58岁,以肛旁疼痛5天为主诉入院。术前有脑梗病史8年,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遂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一周切口部周围仍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较少,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小便不畅,舌淡,苔薄白,脉弱。诊断为肛周脓肿术后,证属气血亏虚,方用托里透脓散加减治疗,组方:黄芪 30 g、白芷 20 g、党参 15 g、白术 12 g、白芍 20 g、当归 20 g、云苓 20 g、皂刺 15 g、桔梗 15 g、甘草 6 g。水煎服,1剂/d,分2次温服。服用5天,切口部周围红肿疼痛缓解,脓性分泌物充分外溢,患者精神好转,食欲改善,小便顺畅,大便通畅。

3 补法

补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之意[4]。《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明训[5],就是说如果人体正气充足,就能防御病邪入侵、祛除病邪,促进病愈。此法适用于肛周脓肿术后虚证,此证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不明显,成脓较慢,溃后脓液淡白稀薄,不臭或微带粪臭味,溃口凹陷,全身倦怠无力,一般不发热或有虚热,舌苔薄腻,脉弦细或濡缓。补法的具体运用,有补阴、补阳、补气、补血、补心、补肝、补脾、补肺、补肾的区别,但常用的补法仍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为主。常用方剂:益气方如四君子汤;养血方如四物汤;滋阴方如六味地黄丸;温阳方如附桂八味丸。

医案3:杨某,男,68岁。刻下:肛周脓肿术后1周,疮缘肿痛,皮色暗红,脓出稀薄,迁延不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脉细数。诊断为肛周术后,证属阴虚毒恋,治以养阴清热、祛湿解毒,方用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组方:青蒿 9 g、鳖甲 9 g、细生地 15 g、知母 9 g、丹皮 9 g、黄柏 9 g、苍术 9 g、川牛漆 9 g。水煎服,1剂/d,分2次温服。服用6剂后症状较之前明显好转,肿痛明显减轻,疮缘皮色暗红转为淡红,脓性分泌物减少,精神好转。

4 讨论

肛周脓肿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没有太多选择,治愈的方法只有手术,且越早治疗越好。但是,肛周脓肿术后往往会出现疼痛、愈合缓慢、伤口出血、神疲乏力、创面红肿、排便困难等并发症,临床采取中医药治疗具有良好效果。中医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统筹兼顾,这正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总之,消、托、补法是中医的三个重要治疗原则,术后合理运用消、托、补法为指导原则,采用合适方药进行术后调理,能够改善患者术后体质、减少痛苦、促进创面愈合。

猜你喜欢

补法消法红肿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浅析应用“补法”治疗慢性肝病
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红肿、炎性症状改善时间的影响
裂项相消法的解题策略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乳房红肿可预防
躲避蚊子有方法
对裂项相消法求和命题形式的归纳
商家“紧箍咒”消费者“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