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妈祖音乐创作发展探究

2019-02-22陈美静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妈祖音乐创作一带一路

陈美静

莆田学院音乐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妈祖是东方海洋文化的旗帜,是世界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文化是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妈祖文化与海丝文化紧密契合,妈祖文化精神就是海丝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1]。近年来,随着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的频繁交流,许多音乐工作者以妈祖文化精神为导向,创作出许多具有妈祖文化内涵的妈祖音乐,并以不同形式为妈祖祭祀活动、节庆活动及文化活动服务。这些妈祖音乐是妈祖文化借以表达其意义体系的一种形式,即妈祖文化的音乐表达,以其特有的魅力在传达妈祖文化,弘扬传播着妈祖的“仁爱、正义、勇敢、和平、自由、包容、开放、共赢”等精神。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的重大原则。新形势下“一带一路”的文化理念为妈祖音乐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与依据。提升与创新发展妈祖音乐空间,在音乐创作方向、表现、品味、质量、风格、目标、形式等方面与时俱进,促使妈祖精神与“一带一路”精神相结合,创作出妈祖音乐精品,并以最直接、最直观的音乐效能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和熟悉妈祖精神与妈祖文化,促进“海丝”发展建设中文化的交流、沟通、传播及发展,是当下须考虑的问题。所以以妈祖音乐创作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妈祖音乐创作的发展现状,探讨妈祖音乐创作上的局限问题,在此基础上把握妈祖音乐创作方向,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出创新妈祖音乐的对策,为推动妈祖音乐在创作上的发展提供借鉴。

1 妈祖音乐创作的发展现状

1.1 妈祖祭祀活动中的仪式音乐是妈祖音乐创作的基础

妈祖信仰源于宋代,自宋至改革开放以前,有关妈祖祭祀活动中配乐记载资料甚少,散见于地方志的记录与图像中。由于年代久远,不同朝代祭祀活动上的用乐,均无声谱的遗存,仅能推测当时祭祀上有歌、舞、乐的出现,这应算是妈祖音乐的最初形式。随着时代发展,各大妈祖宫庙密切联系,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妈祖祭祀活动展示出各地方的宗教信仰,其中包含着丰富韵味的民俗音乐、技艺等内容。人们根据祭祀特点创作了有关妈祖音乐,如湄洲妈祖祖庙祭祀音乐、贤良港天后祖祠海祭音乐、妈祖金身巡安音乐、妈祖诵经乐等。这些妈祖祭祀音乐更多是音乐创作者对地方妈祖活动中代代流传下来的音乐进行收集与二度创作的结晶。

1.2 妈祖节庆活动中的音乐让妈祖音乐创作日趋丰富

祭祀妈祖之后,各地方还会举行富有特色的妈祖民俗活动,如闽地就有舞龙舞狮、傩舞、元宵闹妈祖、巫舞、妈祖诵经、车鼓乐等。这些妈祖节庆活动中的表演音乐多是以地方民间传统音乐为主导来创作的。如福建地区的妈祖民俗活动表演音乐多采用“木偶戏、歌仔戏、南音、笼吹、十音、车鼓五音、人龙舞、傩舞、花鼓唱、莆仙戏、十音八乐、大鼓吹、小鼓吹”[2]等民间音乐曲牌编创。台湾地区的节日游街庆典队伍音乐多用“南管乐、南管戏曲调、北管乐、北管戏曲调、宋江阵、大鼓阵、歌仔调、车鼓调”[3]等曲调。妈祖节庆活动中的表演代代流传下来,传承了民俗音乐艺术,带动了地方各项民间曲艺的发展,也让妈祖民俗越来越丰富。

1.3 妈祖题材的文艺作品使妈祖音乐形式多样化

早期出现在戏剧中以“妈祖”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是清末民初的林琴南(1852—1924年) 于1917年在翻译西方话剧基础上将妈祖作为戏剧题材编创的《天妃庙传奇》[4]。之后,许多剧种,如京剧、越剧、闽剧、歌仔戏、高甲戏、莆仙戏等都创作出有关妈祖题材的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妈祖文化活动日渐频繁,有关妈祖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形式逐渐增多,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歌曲、协奏乐、音乐情景剧、民族器乐曲、舞乐、舞剧、戏剧、交响诗画、影视音乐等具有各自鲜明特征的音乐形式。与此同时,在妈祖文化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推动下,音乐以微信、电视专辑、MTV、杂志、网络、影视等现代化媒介载体呈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创作妈祖音乐,赞美妈祖、歌颂妈祖。

2 妈祖音乐创作发展的局限性

纵观现时期妈祖音乐创作的数量虽然很多,但精品却不多。任何音乐的创作与积累都有它的局限性,有的主观局限在于创作主体或题材本身,而客观基于视野的局限与艺术表现。妈祖音乐创作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2.1 创作主体的局限

现代妈祖音乐多以创作为主,创作因人而异,人也因时因地而异。任何形式的妈祖音乐都离不开创作主体——人。妈祖音乐创作主体主要有专业与非专业两类,其中包括专业团队、独立音乐人、民间艺人、业余音乐爱好者等不同团队或个体。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对妈祖文化感受层次的不同,对音乐文化的取舍侧重也不同;再因妈祖音乐创作途径与创作者主观因素的不同,有的创作主体是自主创作,有的是委约创作,虽对妈祖有共同体认,但创作目的、出发点不同,必然在注入自我的个人感受时对音乐材料处理不一,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了音乐效果的不同;有的创作受技术水平的限制,音乐质量也必然是参差不齐。

音乐作品创作立足点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很大的联系。比如大陆与台湾两地同题材的妈祖舞剧作品:大陆地区如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创作的大型舞剧作品《妈祖》,音乐在选材上采用莆仙当地的音乐进行编创或整合,音乐民俗性较强;而台湾樊洁兮舞团创作的妈祖舞剧《妈祖林默娘》,创作切入点是把中国传统的妈祖以西方现代舞来诠释,音乐创作者以鲜明的音乐塑造出当代的艺术氛围。两个妈祖作品在音乐语汇表达、形式、技术处理及剧情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音乐在选材、创作、手法与配器上也表现出鲜明的艺术主张和特征,这显然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影响有很大的联系。

2.2 题材内容的局限

神话宗教题材在艺术作品中历来是重头戏,近年来以妈祖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出现在舞台艺术中的有很多。不同地方的艺术者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妈祖题材进行创作,创作的多样性有效促进了各国妈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妈祖题材的音乐作品以舞台艺术形式呈现,艺术虽来自社会现实,但却是从艺术角度,并以艺术手法来审视社会现实,使得社会现实的发生多了一些浪漫艺术性气质。近年来,妈祖题材的文艺作品,如歌剧、舞剧、音乐剧等多数停留在诉说妈祖故事和神话上,表现妈祖的成长传奇,以及妈祖大爱的境界。以音乐形式歌颂、赞美妈祖精神能起到很好的思政教育功能,但艺术表达的初衷是艺术性,许多作品创作着重在歌颂的同时却对妈祖形象艺术性的表现、刻画、深化与升华大为削弱。再者较多作品多以强化妈祖题材的社会认同与社会效益,妈祖形象的艺术符号似乎薄弱于政商符号,有的还多了些商业的味道。所以妈祖题材虽看上去是大题材,但作品的艺术性与音乐表现力却没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也是妈祖文艺作品难以一时传播开成就大气候的原因。

在妈祖题材创作上,创作者都是怀着对妈祖的敬畏而来,却不知如何释然表达,主要原因是创作者对妈祖神性的解析还未彻底。“世界上既有无神论者,又有有神论者,还有既是无神论者又是有神论者,真正的艺术家就应该努力认识与理解不同信仰情况的人们,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不同信仰的人们和他们的社会状况和精神生活。”[5]

2.3 创作视野的局限

目前从艺术精品的角度来看,妈祖音乐创作绝大部分是对妈祖精神的赞美与歌颂,创作视野、思维开阔性还不够。虽有部分地区在妈祖祭祀、民俗以及音乐创作中融入了“海丝”主题的创作,表现一定的时代特色,但屈指可数。如2014年湄洲妈祖庙围绕“海丝”主题编创了祭祀音乐,通过交响乐团与民乐团的结合打造出属于祖庙祭典的专用音乐,弥补了以往单纯使用民族器乐、曲风不协调的缺陷,其中音乐内容在保留莆仙元素的基础上还加入了海洋文化和海上丝绸的内容;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行海上祭拜的海祭妈祖音乐,在2015年也进行了全新的编创,音乐表现内容较好地把“海丝”精神与妈祖主题相结合进而创作。对比之下,现还有较多地方的妈祖祭祀、民俗音乐仍沿用一些固有的、传统的音乐曲牌,虽有一定曲调改良与创编,但音乐内容出新不够,格局不大;有的妈祖音乐还出现同质化的内容,缺乏艺术多样性与新鲜的语言。

如今妈祖文化从中国传播到世界上33个国家和地区,特别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动下,妈祖音乐创作视野不应仅表现妈祖海丝文化精神,还应具有海洋特征的人文情怀与精神。妈祖音乐在创作视野上还可以折射到更远的区域,如表现世界各地妈祖的子民在征服海洋并且与海同乐、吃苦耐劳、艰苦朴素、脚踏实地、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及内在气质,从而呈现出丰富的思想意蕴与精神境界,进而体现出海洋文化中正义、文明与斗志的精神力量等。

2.4 创作区域化的局限

世界各地的妈祖音乐在相对一致中也存在地域的特性。“许多地方妈祖的民俗活动由于地理、时政、行业因素影响,派系复杂,各个地方的妈祖祭祀音乐也具有地域特色。”[6]音乐风格纷繁不一。各个地方呈现的妈祖祭祀、民俗音乐多是当地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也有直接就地取材沿用传统地方音乐的,部分音乐还融入新创,但也离不开借鉴地方音乐来进行二度创作,如福建省各个地方的妈祖祭祀、民俗音乐就有“岭前岭后声相异”的特点。妈祖的故乡在莆田,所以在妈祖庆典中可以捕捉到莆仙“十音八乐”曲调、莆仙戏、大小鼓吹等音乐旋律,可以说妈祖音乐中莆仙民间音乐乡土元素无处不在;而莆仙的隔壁地区泉州,那里的妈祖祭祀、民俗音乐又是泉州当地的民间音乐南音、笼吹、歌仔戏等曲调,属于闽南地方音乐风格;出了福建省其他地方的妈祖音乐各个不一。在妈祖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中,很多创作者选择的音乐素材也是采用某一地方音乐为主,这仅能映射出某一区域的妈祖音乐文化现象。因此,现阶段妈祖音乐创作已经出现在地化特征。妈祖音乐几乎遍地开花,既没有主流又无精髓,说不清谁是正统。不同地方妈祖音乐的表现形态及流传多有不同,以各自的地方风貌为主,呈单向发展趋势。“十三五”规划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指出,“发挥妈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鼓励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交流”,所以加强各地方妈祖音乐的交流合作、呈现音乐多元化创作是妈祖音乐出新的趋势。人们通过接触各地妈祖音乐,了解妈祖地域音乐的文化内涵,感受妈祖地域文化艺术,在交流与互动中迸发新的创作灵感。

3 妈祖音乐创作的发展路径

妈祖音乐创作如何为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服务,首先应该在音乐本体上进行很好的定位、提高与创新,打造妈祖音乐精品项目,以多样音乐形式弘扬妈祖文化与海丝文化相契合的精神,向海丝沿线国家推广与发展妈祖文化势在必行,这样也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妈祖音乐空间。

3.1 创作妈祖音乐精品,音乐定位需创新

3.1.1 音乐主题表现多样化的妈祖人文象征

妈祖象征一种向上、向善、积极、大爱的人文精神,它是妈祖音乐创作的主题精神。在表现妈祖大爱的人文精神之外,音乐主题表现还可以是多样化,如:(1)“一带一路”背景下弘扬爱国思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妈祖是中国的“神”,妈祖爱国也决定了其信众的爱国。音乐内容可以表现出妈祖子民的爱国情怀,祈祝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2)珍爱生命,保护自然。古代的人们在面对灾难来临时,更多把生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庇护。妈祖之所以能保佑人们海上平安,也是人类在对神灵的不断祈祷中逐渐地得到启发。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回归自然已成了全球、全人类的呼声,所以音乐主题可以表现在妈祖祈佑下人们珍惜生活、爱护家园的精神境界。(3)海洋特征的人文情怀与精神。妈祖代表着东方海洋文化的光辉旗帜,妈祖音乐文化与海洋人文紧密相关,海洋中所具有的仁爱、正义、勇敢、和平、外向、兼容与开放的人文特征可以是妈祖音乐主题表现之一。妈祖音乐主题还可以表现出海洋文化中宽广伟岸、变化莫测、灿烂斑斓、充满挑战等海洋精神,以此体现出妈祖的子民在妈祖精神的感悟下脚踏实地、勤劳刻苦、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以及征服海洋、与海同乐的乐观精神境界等。

妈祖音乐创作从多角度、多方面上表现出多样化的妈祖人文主题精神面貌,“形”“神”交融,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各地人们对妈祖的共同体认,起到很好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3.1.2 海洋地理环境形成妈祖音乐创作的基调

地理环境对音乐艺术表现与人的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妈祖信仰的流传是在福建沿海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下形成的,“妈祖是海洋之神,在音乐中辽阔而富饶的蓝色海洋给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海洋元素为主的创作基调成了妈祖音乐表现的主要空间。”[7]妈祖文化从国内传播到国外,从地理位置看,信仰妈祖的地方多以海洋区域、沿海、海岛等地区偏多,“特别是海丝沿线各个信仰妈祖的国家海岛的民间艺术文化丰富多彩,在赖以生存的海岛环境的熏陶下,民间文艺中蕴含着各自独特的地方风俗、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塑造和陶冶了地方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释放着一种源远流长的海岛文化独特之美。”[7]所以在妈祖音乐的素材选择上,多运用海岛音乐元素作为主题音乐贯穿或作为背景音乐铺垫抒写海上意境,表现出一幅阳光普照、波涛万顷、生气盎然的海上景象;以强烈的海洋气息、丰富的海洋音乐体裁、多样化海洋音乐风格来讴歌妈祖的海洋情怀,形成不同风韵的妈祖音乐海洋文化内涵。这是一种独特审美历程的感性展现,传递出各国海岛传统的海洋音乐文化特征。

3.1.3 妈祖音乐创作显现中和之美的审美效能

“中和之美”作为一种美学思想占据着东方文化艺术的主体地位。妈祖音乐是一种艺术,且音乐本身具有一定的精神内容及审美效能。这就要求创作者自身具有较好的文学素养与音乐灵感,用多样思维和观念来表达妈祖精神中所蕴含的“中和之美”。音乐创作需用旋律、和声、配器、合唱等不同表现手法展现出“天、地、人、海”和谐发展,如音乐以上行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织体、协和音程与和弦配置给人以和谐之美;以抒情平缓、优美典雅的曲调,表现人们在妈祖保佑下平安、祥和的境界;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律动表现积极向上的气氛等。

当前世界格局动荡不安,人们企盼和平与发展。音乐是没有国度的世界语言,是可以跨越种族文化的。运用妈祖音乐所呈现的“以和为贵”“以爱为大”的审美效能,以柔婉优美的乐声,激起海内外华夏子孙内心的强烈共鸣,感化人们的内心,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妈祖音乐的维系下还可以将海丝沿线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信众凝聚在一起,和谐共处,从而达到超越族群、地域、阶层、迷信之限,发挥特有的审美效能作用。

3.1.4 与时俱进体现妈祖音乐创作的时代气息

在当前“一带一路”时代语境下,妈祖音乐在旋律、音调、配器及内容创作上都要与时代接轨。不仅在于民俗音乐的借鉴、提取、创新与突破,还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运用现代化手法发展妈祖民俗音乐,使妈祖民俗音乐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体现鲜明的现代特征。

基于交响性大众语言前提下,音乐创作应该运用民族乐器、西洋乐队来创新演绎新音乐曲调,用现代音乐语言来歌颂妈祖,使其富有一定震撼力,这种新时代音乐正是人们在寻求与大自然相和谐的心态下产生的一种精神信仰,同时也响应了“一带一路”海丝文化中多元发展的时代主题。

3.2 打造妈祖音乐精品,对外推广需加强

3.2.1 妈祖音乐精品形式多样化

“一带一路”理念和倡导是借助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交流事实,通过高扬历史文化激励沿线国家建立互信互任关系,以区域合作平台共创利益、共同发展。“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妈祖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妈祖音乐是妈祖文化传播最快捷的一部分。近年来,国内艺术者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方式编创出各种妈祖音乐作品,述说妈祖神话传说故事。这些作品更多是在国内演出,而如今须打造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妈祖音乐精品向海丝沿线国家推广。妈祖音乐精品创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即:通过国家设立艺术基金项目方式;或结合“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建设战略,以中宣部、文化部牵头举办的音乐、戏曲及舞蹈等文艺项目来促进各地文艺团体创作出较高水准的妈祖题材文艺精品;也可以把近年来一些较为成熟的妈祖作品,如音乐剧《妈祖颂》、莆仙戏《海神妈祖》、舞蹈史诗《妈祖》等作品着力完善与包装,打造成妈祖音乐精品项目。形式多样化的妈祖音乐精品形成品牌特色,向各个国家进行宣传和推广,特别是向海丝沿线国家的推介,如与沿线国家的社会组织、文艺团体联系,把一些妈祖音乐精品项目通过设立海外“巡演交流计划”,促进妈祖音乐文化向海丝沿线国家的对外传播,让不同国家的人们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感受妈祖文化艺术内涵,形成有效的文艺界“海上丝绸之路”公共外交,体现出妈祖音乐文化与海丝文化的结合。

3.2.2 妈祖音乐精品推广多样化

妈祖音乐精品需要借助官方网站、微信、电视主流媒体以及妈祖文化中心、妈祖文化研究院等机构来对此进行全方位、多途径的宣传,推介妈祖文化内涵给各个国家,推动各国妈祖音乐文化发展。如将妈祖音乐精品录成专辑,拍成MTV,用多彩的妈祖画面、生动的歌舞表演,直观地展现妈祖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并与海丝国家各地方音乐公司联系合作,促成较好的文化经济产业链;利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将妈祖音乐刊登在网络上、微信中,让妈祖信众点击与下载,通过网络力量积极主动地传播妈祖文化;通过影视、动漫形式展现妈祖神奇动人的故事,借助影视平台的收视率来宣传推介,提高妈祖音乐创作力度;在妈祖朝拜圣地湄洲轮渡里利用电视宣传视频播放妈祖音乐精品,让世界各地来湄洲朝拜的旅游者以画面和音频声效形式最快了解到妈祖文化。

3.2.3 妈祖音乐精品传承年轻化

新时代的年轻人是中国力量的主力军,他们青春活力、视野开阔,能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他们会在中国文化发展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优秀的妈祖音乐精品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培养与储备年轻音乐创作者这个新生的力量。所以妈祖音乐精品项目的开发要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到妈祖音乐的创作队伍中,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诠释更新的音乐理念。同时,只有培养新一代创作者,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4 结 语

妈祖音乐是中国民俗音乐的代表,它具有地方传统音乐特色与民族韵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新形势下“一带一路”文化理念为妈祖音乐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与依据。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妈祖音乐在创作方向、表现、品位、质量、风格、目标、形式等方面需与时俱进,以敏捷的思路紧扣时代脉搏,在妈祖民俗音乐中融入时代元素,在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只有把握创作全局,彰显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出音乐精品。妈祖文化以音乐形式来表达会以最直接、最直观的效能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和熟悉妈祖精神与妈祖文化,增强世界各地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一带一路”共同繁荣带来心灵上的共鸣。

猜你喜欢

妈祖音乐创作一带一路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妈祖祭典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万国茶帮”拜妈祖
蟳埔妈祖安座巡香
妈祖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