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的四维构建

2019-02-22沈玉梅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思潮理性价值观

沈玉梅

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但是,践行的前提是认同,践行的程度最终由认同的程度决定。根据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可知,实现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同本身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大学生在理论上认知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基础上,经过价值评价、判断、选择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自觉自愿地将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和基本遵循的过程。”[2]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这种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本文认为,这一工程应该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四个维度循序渐进地进行。

1 认知认同维度:以培育认知认同为出发点

所谓认知认同,是人们通过对知识的慢慢积累取得的价值认同的过程[3]。一般而言,若想实现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同,首先要实现对这种价值观的了解和认识,倘若没有了解和认识,也就失去了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实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以认知认同为逻辑起点和出发点。认知认同的顺利实现为其他认同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其他认同的进一步实现有利于深化认知认同,认知认同与其他认同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此,实现大学生对此种价值观的认同,必须要加强此种价值观的教学工作,把这种价值观“灌输”到大学生的认知系统里。为此,高校教师要积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要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中所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做到两者的有效结合,实现大学生对其认知认同。

首先,引导大学生完成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将其凝练为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4]。这二十四个字意蕴重大、内涵丰富,回答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其三个层面互为条件、相互交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次,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历史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寻觅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中,可以探其源头,比如诚信、和谐等都能从中找到理论根源。最后,要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我国倡导的价值观与西方宣传的“普世价值观”虽然都有平等、自由等价值理念,但是它们是立足于两种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不同的观念性上层建筑。因此,大多数人追求的价值观不是一些简单美好的字眼,而是基于特定现实基础的时代精神。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它的这些特征只有在它所反映的实践中才能得到印证,它深深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因此,完成大学生对这种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高校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剖析这种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加深学生的认识,促使他们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把它内化于心。

2 情感认同维度:以形成情感认同为着力点

所谓情感认同,就是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符合自身需要,而自身对其产生积极肯定的态度,并将这种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内化于心,这是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环节[5]。因此,一个人是否在情感上认同某一事物,对于选择这一事物的态度及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情感认同是在认知认同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它为理性认同的实现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三者共同服务于行为认同。新时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实现其对此种价值观认同的着力点在于大学生在情感上完成对其认同。这种对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指的是这种价值观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对这种价值观持有积极肯定或者满意喜欢的情感态度,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观点的过程。

人的需要与人的情感认同具有紧密的联系,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需求对象的认同。因此要完成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就要用这种价值观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一是要以文“化”人。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将其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世界中,开展与其相符合的、时代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出有利于大学生对这种价值观情感认同的良好环境氛围。大学校园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高校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开展读书交流、主题研讨,社团沙龙等活动,使学生在一系列学术碰撞中形成对这种价值观的认同。此外,还要发挥榜样的力量。高校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对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宣传榜样,这些榜样可以从师生中筛选,用身边榜样的力量引起大学生对这种价值观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完成情感认同。二是要以文“育”人。以核心价值观为遵循,教师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在讲授的过程中投入深厚的感情以打动学生内心,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同时,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正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及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中的魅力,获得对其情感认同的归属,让其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3 理性认同维度:以增强理性认同为关键点

人们的对象性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的实现可在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思维中得到充分展现。所谓大学生对价值观的理性认同指的是,在大学生了解这种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达到认知认同,然后通过认真思考、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所做出的理智选择,它是在对认知认同加以进一步升华的过程中达到的对这种价值观的科学性确认。理性认同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关键环节,它不但有利于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的进一步深化,而且有利于促进行为认同的实现,最终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它来源于现实,又为现实服务,具有强大的现实说服力。但是,在当今时代,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各种方式涌入我国,实施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均隐藏在他们所宣传的电影、电视作品中,并通过这些影视作品传播其价值观,目的是把他们的价值观渗透于人们心中,以排挤我们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大学生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大学是他们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并未完全成熟,缺乏对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理性分析,很容易受其影响,而且这也不利于他们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需培养其理性思维能力。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授通识必修课程时不能只是单纯的理论灌输,要结合时政热点和生活实际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并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利用课堂和课下锻炼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例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放到整个国际、国内背景下去剖析,了解其形成的背景及现实意义,明确其具有真理性的深层次缘由。其次,理性分析和辨别各种错误思潮,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本质之异。在当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错综复杂,这些思潮一步步地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进行渗透,而高校大学生作为这种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对象,必须引起警觉。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深入剖析西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揭开其虚伪面目,厘清其错误本质,澄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这些不良社会思潮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危害之处,从而深化大学生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认识。最后,理性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当前,我国存在多种价值观,在这些价值观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发挥其引领作用。同时,要辩证地分析其他多种价值观,求同存异,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共识。

4 行为认同维度:以实现行为认同为落脚点

人的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总体反映和外化表现,也是衡量和判断一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标尺[6]。完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最后一个维度即行为认同,这需要大学生在完成上述三个认同维度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落实到自己日常的学习、交往和生活中,把其变成自己的价值观,进而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它的真理性必须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实现理论和生活的对接。实践检验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在无形中把这一价值观作为自己内心坚定的信念,并把它转化为自己外在的实际行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主题,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经常组织大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等进行志愿服务,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也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工矿企业、农村山区开展一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写相关调查报告,从而深化学生对这一价值观的认识,在这整个过程中不断改进、提升,增强大学生对这一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相比较,从而更好地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化。其次,高校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评价体系。高校要对大学生所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价值评价,这是检验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实效性不可或缺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把这一价值评价方式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从而为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参考[8]。

总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只有通过由浅入深、由内而外地进行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四维路径,才能够最终实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认同,进而把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猜你喜欢

思潮理性价值观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