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心理压力探析

2019-02-22马姗姗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心理压力培训

◎赵 源 马姗姗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政府和企业大规模征收城市周边的土地[1]。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 年年鉴可知,截至2017 年中国的城镇化比率已经超过58%,但伴随城镇化发展应运而生的是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所谓“失地农民”就是指因为自然或社会原因失去了土地的农村居民,例如退耕还林、兴修道路、开发工业区等原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民失去土地[2]。他们在失去土地后经历的职业变化、家庭居住地变更、生活习惯改变等都可能使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反过来会对个人以及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他们的心理失衡,一旦遇到一定的刺激,极易发生极端的事故,这就背离了城市化发展的初衷[3]。

基于此,笔者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论述了心理压力对失地农民的生活、工作、家庭等产生的影响,并阐明了失地农民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针对影响和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缓解失地农民心理压力的措施。这些措施,将可能为失地农民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为其如何促进家庭和睦,改善新的人际关系等提供参考。

一、失地农民心理压力可能产生的影响

由于土地丧失而造成的人口流动,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从社会层面上看,在法国工业化初期,曾经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高峰。这一群体不仅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也缺乏规则意识,虽有较强的革命性,但是也有不可估量的破坏性。类似的,在上世纪初期,中国存在“游民无产阶级”(多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失去工作的工人),他们成了社会中最不安定的因素[4]。而上述提到的人群与失地农民有很强的相似性,如果失地农民因为生活的压力而不规范自己的行为,很有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失地农民的物质生活在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后并不一定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相反他们很可能会因为精神世界的空虚而沉迷于赌博、打架等不良事件,这些都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5]。因此,政府十分有必要制定相关政策妥善安顿、培训失地农民,采用有效的方式减轻失地农民的心理压力。

就个人而言,首先工作、生活、情感等带给人们的心理压力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6],如慢性疲劳综合征[7]、心脑血管疾病[8]、糖尿病[9]等,这些普适性的问题也同样会出现在失地农民身上。具体来说,例如吴红旭等[9]以60215 人为研究对象来探究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压力体验,结果发现华东沿海地区20.7%的高血压患者有中、重度的心理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人群的心理压力与糖尿病呈明显正相关。除了生理问题,突然获得的巨额财物也会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婚姻关系。例如,家庭成员因拆迁款的分配不公可能会引起强烈的家庭矛盾,使代际关系变得紧张等[5]。

二、失地农民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心理压力的来源有许多,各形各色的人都会体会到不同压力带来的痛苦,它甚至会导致心脑血管等疾病[8-10]。从总体上看,自我认同障碍是失地农民主要的压力源;从年龄上看,不同年龄失地农民的心理压力源是不同的。

(一)自我认同障碍导致的压力

自我认同障碍是导致失地农民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此问题,张海波和童星[11]调查了南京市浦口区和江宁区的失地农民,他们发现在所调查的561 人中,有2/3 的失地农民存在自我认同失调的情况。他们认为,在适应城市快节奏和现代化的过程中,自我认同缺乏心理过渡和弹性,导致失地农民自我认同失调。

在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过程中,失地农民虽然获得了制度上的准入,但是在身份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社会保障的不足,以及生活方式与环境的改变,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身份认同的障碍。对家乡强烈的归属感、对城市归属感欠佳、自身与城市居民的心理距离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因素[12],这会阻碍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二)失地青年的心理压力来源

从失地农民的年龄上看,由于青年失地农民将要面临就业、养家、实现人生价值等的挑战,因此往往会体验到更多的心理压力。曾东霞和李斌[4]认为,导致失地青年农民心理压力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发展性原因,空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失地青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面对陌生的邻居、同事等,他们会产生人际交往上的生疏感和距离感。再者,在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在结交新朋友时遇到问题,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焦虑感和挫折感。其次是社会化原因,当失地青年进入城市后,他们与大多数城市青年有着明显的贫富差距和职业分化。与城市青年相比,失业、无业青年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很难得到满足,因此他们的幸福感显著较低[13]。最后是个人原因,一方面是价值观念带给个体的人际矛盾冲突(例如家人对补偿款的不同分配态度可能导致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千差万别的文化会让青年农民产生人际排斥(例如在城市要进行垃圾分类)[4]。此外,赡养没有居民医保的老人、养育子女的负担等现实问题都可能导致或加深失地青年的心理压力,降低他们的幸福感。

(三)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压力源

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由于土地赔偿问题、家庭职业改变导致的收入增加或减少、居住地和学校的改变等都会影响失地农民子女的人格和价值观等。例如杨美荣等通过对1200 例失地农民子女(中学生)和1200 例非失地农民子女(中学生)的研究发现[14],有30.0%的失地农民的未成年子女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比非失地农民未呈现子女(20.2%)显著较高。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因为学校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教材的变化等等,失地农民的未成年子女很容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因此会感到学业和人际的双重压力。虽然失地农民会得到失地赔偿,但是子女的教育经费依然是他们沉重的负担,这种负担也会导致子女的心理压力[15]。由于父母因工作、学历等导致的生存危机感[16],他们往往会对自己孩子抱有更大的期望,希望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提高学历以寻求更好的工作。面对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他们常会比城市的中学生更加注重成绩,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14]。

三、缓解失地农民心理压力的措施

(一)促进失地农民观念的改变

失去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把双刃剑,在从“农民”走向“市民”的道路上,农民会遇到许多的困难,特别是在身份认同上。通过对江苏省、长三角等地区失地农民的调查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17]。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往往会让农民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去原有的土地,与乡村生活相比城市快速的工作节奏和生活方式会给他们带来身份认同上的迷茫感,认为自己是“边缘化”的人。

要降低失地农民的心理压力,就要帮助他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态度和价值观,在思想上接受自己,以开阔的胸怀接受当下的转变[3]。对此,媒体要加大对城市化和失地农民生活的宣传,促进失地农民对新生活的接受和认可。这种宣传也可以降低市民对失地农民的偏见,理解他们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牺牲,以更加包容的态度接受他们[17]。此外,社区工作人员可以为失地农民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以社区文化中心为纽带,建立友好和谐的邻里关系,引导失地农民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同时,社区也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或者设置专门的岗位,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失地农民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减缓精神压力[14]。

(二)提升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

失地农民心理压力的产生与其个人综合素质欠佳密不可分。黄祖辉和俞宁[18]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的学历普遍较低,由于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等原因,他们往往从事临时性的工作,但他们普遍希望在工作之余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例如软件编程等。目前虽然已经有许多有意义的培训活动正在进行,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调动失地农民的积极性,导致参与培训的人员较少。

首先,要扩大培训活动在失地农民中的专业度和知名度。这就需要培训的主办方和政府部门加大对培训的宣传,比如通过张贴海报,发放传单的方式增加该群体对培训的了解。发挥社区的积极作用,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失地农民,培训机构有必要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一对一宣传和讲解,通过细心地介绍让他们明白参与培训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19]。其次,要发挥榜样的作用,调动失地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在培训活动宣传和进行过程中,可以将那些通过参加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找到合适的工作,获得稳定收入的失地农民作为典型进行宣传。与此同时,培训机构和社区可以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通过对积极参加培训且表现优秀的失地农民奖励,调动全民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以与企业合作,将优秀的学员直接推荐给企业;设立一定的奖金奖励进步者和优秀者等,以此来调动广大失地农民的参与热情。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制度的建设,切实保证失地农民能在培训中获益。虽然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已经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失地农民权益保证的政策文件,但针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问题的政策仍不多。从制度出发,将培训的机构专业化,培训体系系统化,培训范围扩大化,才能更好地提升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找到合适的工作[18]。

(三)完善失地居民的生活保障

目前,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该群体的核心问题,在建设失地农民社会保证体系的过程中,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20]。要更好地推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失地农民的幸福生活,政府在其中发挥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政府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帮助失地农民更好地了解征地的必要性,以及政府将如何对失地农民进行合理妥善的安置,减少农民因失去土地而感到的紧张、恐惧、无助等。例如,通过听证会、座谈会、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将失地农民引进决策过程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通过微信平台、直播等方式进行政务公开,随时随地与失地农民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听取人民的意见[21]。

除了政府要采取的有效行动,保持切实为民的决心,也应发挥农民自身的积极作用。在建设征地过程中涉及补偿款的清算和分配、集体资产的处置、股份分红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往往是失地农民最为关心的大事要事[19]。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农民自治组织,通过村委会的积极服务,通过村支书和村主任有计划性的安排,使征地活动顺利进行。同时,为了保证公平公正,政府要对民主选举、村委会的重大决议等进行有力的监督,最大限度地保证失地农民的利益。

四、总结与展望

失地农民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厚的赔偿,但是总体上来看他们仍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为失去土地,他们往往会面临就业、家庭、人际等多方面的重重压力,且不同年龄的失地农民会有不同的压力。总之,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积极行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帮助失地农民更好地迎接新生活。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针对有代表性的地区(例如三峡和长三角等地区)进行问卷调查、田野调查、心理访谈等,通过实地调研,得出更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的研究结论,以期获得更贴近民心的有实际效用的意见和建议。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心理压力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通过图片看内心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