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弘扬:女排精神在体育文学中的呈现

2019-02-22◎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郎平中国女排女排

◎李 哲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1600)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体育事业初现峥嵘,中国女排在国际赛场频频夺冠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女排精神也屡次呈现在作家的笔下。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夺冠再次举世瞩目,女排精神又一次深深地印下了时代的精神导向。每每关键时刻,女排精神总是能够融合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走进大众的视野,为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一、女排精神的历程与内涵

1981 年中国女排夺得第三届世界杯的冠军,这是我国团队体育项目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女排精神就此孕育。1982 年至1986 年中国女排创造了“五连冠”,在国内掀起了各行各业学习女排精神的热潮,此时女排精神大放异彩,迅速进入繁荣期,中国女排更是成为世界排球史第一支五连冠的队伍。进入21 世纪,女排的道路并不平坦,艰难逆进,分别在2004 年雅典奥运会和2016 里约奥运会夺得桂冠。中国女排饱经风霜,历经苦难辉煌。在此过程中,女排精神始终指引着女排团队。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队员在比赛和日常训练实践中所呈现的精神气质,它不仅在比赛中,还在日常训练中,它不仅在胜利中,还在失败中。

二、女排精神与体育文学的关系

从1981 至今,中国女排在辉煌与低谷交替中奋力前进,这一路历程升华总结为女排精神,而将其记载成文便成了体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学是把各种体育活动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体现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最终融生命、健康和审美、艺术于一体。具体而言体育文学就是以体育为题材的文学。[3]女排精神是体育文学的一部分内容,体育文学也成了女排精神的重要载体。

(一)女排精神丰富文学宝库

中国女排1981 年11 月16 日首次夺冠后,鲁光著作《中国姑娘》次月迅速问世,值得一提,“女排精神”在此书中首次被提出,被概括为“坚忍不拔、奋力登攀、为祖国荣誉而搏的精神”。1984 年女排成就了三连冠,同年何慧娴与李仁臣合写长篇报告文学《三连冠》问世,次年体坛纪实诗集《中国女排之歌》汇编完成,其中共收录一百二十三首女排诗歌。1999 年,郎平卸任中国女排总教练,作家陆星儿与郎平合著《激情岁月——郎平自传》次年出版。2008 年北京奥运会前夕,马寅以记者身份从2003 年跟随女排训练、比赛进行报道记录而成的著作《我爱女排》便已经出版发行,这无疑是对奥运会女排姑娘们的最大的祝福。2016 年,女排时隔12 年再夺奥运冠军,《袁伟民郎平里约之后话女排:巅峰对话》又是关于女排的一笔重要记载。

女排作品虽然所列众多,但是依旧难以全数涵盖。这些足以说明女排一直以来吸引着大量作者的关注,并且他们能及时迅速地针对女排时事进行创作。反而言之,也是因为我国有大量的读者心系中国女排的起伏,此谓“人和”。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呼吁的价值观念,依靠团队协作获胜的大球项目具有深厚的潜力价值,此谓“地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刚刚加入国际奥组委,中国女排便能够迅速在国际上创造奇迹,赢得国际瞩目,此为“天时”。“天时”“地利”使得中国女排深入人心成就了“人和”,而三者皆是中国女排成为文学素材得天独厚的重大优势。

女排精神是连接中国女排素材与体育文学最为关键的纽带。三十余年已逝,中国女排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虽然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斗转星移,但是女排涵盖的爱国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本质内容均未改变。女排事迹的核心便是女排精神,而优秀的体育文学作品承载着的正是这种精神,同时此精神能够给予读者心灵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激励与鼓舞。因此,无论是著作数量,还是素材质量,女排精神都能够称得上是“体育文学中的中流砥柱”。

(二)体育文学保存女排精神

体育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首先,间接通过人物表达或直接描写时局记录下了大量的中国女排的发展历史。其次,通过细致入微的言语和心理刻画将女排姑娘们的心路历程详尽地记录下来。然后还包括大量的排球运动技术的变迁。最后,作品将女排精神深刻地记录在文字中,使得文字承载着精神和文化的重量,并得以传承。

文学将女排精神进行润色,使其传承中魅力犹存。中国女排事迹若仅仅是记录成册,那无疑是一部乏善可陈的年鉴;女排精神若仅仅是几组冷冰冰的词语交汇,受众也难以拥有深刻的理解。体育文学牢牢地抓住扣人心弦、永恒不变的女排精神,令其成为撑起优秀著作的支柱,并且通过文学对女排精神进行润色,使得女排精神更加生动饱满、有血有肉,有利于空间范围的传播和时间轴上的传承。

不同的作品保留下不同韵味的女排精神。一方面,作者们结合时事创作女排作品展现给受众,将女排精神赋予时效性、时代性,更加迅速、高效、真实地保存下来。另一方面,女排精神的本质未有大变动,但因作者关注点不同,所以表达也不同。作者对女排事迹存在取舍或对女排精神某一方面存在侧重,比如《郎平自传》较为生活化、情感化,《三连冠》《中国姑娘》更加突出英雄气概,而《巅峰对话》充满着怀旧的情怀。

体育文学为女排精神的保存起到重要作用,而文学作品对女排精神大量丰富的记叙,完全称得上“中国女排精神的博物馆”。

三、不同时期女排精神的文学呈现

中国女排无论是处于巅峰还是低谷,女排精神始终与时代同步。改革开放以来,女排历程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81 年—1986 年“五连冠”的辉煌阶段;1988 年—1994 年的低谷阶段;1995至今的回归阶段。体育文学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也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78 年—1984 年颂歌型的冠军文学阶段;1985 年—1989 年体育报告文学达到巅峰,进入问题文学阶段;90 年代以后,体育文学进入网络文学新阶段。[4]因此,女排精神的起伏与体育文学的兴衰基于时代背景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一)“冠军文学”语境下女排精神的呈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打开国门昂首阔步走向世界。中国女排实力超群率先在国际体育“大球”的舞台上频频夺冠。此间正值体育文学崛起时期,有关中国女排的书写便成了体育文学的“主力军”。

1981 年鲁光发表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优秀报告文学奖,标志着体育文学开始进入史上第一高潮。女排题材引领体育文学打开冠军文学的新局面。冠军文学主要特点包括人物形象为大赛中的冠军和情节设计为努力、受挫、坚持、克服、成功五阶段。[5]书写女排的著作显著突出该特点,例如鲁光《中国姑娘》喊出“打开国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啊”的声音[6];胡乔木《中国女排之歌》用“人生啊,能有几回拼搏”赞颂女排首夺世界杯赛冠军;叶圣陶用“唯凭务实功夫到,为国增光树范佳”祝贺中国女排荣获奥运会冠军。[7]书写女排的冠军文学表达出走向新时期的体育人昂扬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一张崭新靓丽的名片。

(二)“问题文学”语境下女排精神的呈现

问题文学创作主要围绕在1985 年国足不敌香港、1988 年汉城奥运会斩获暗淡和1989 乒乓球丢失霸主地位等一系列体育事件。同时,1988年后,中国女排也陷入困境,比如自身体制管理混乱,队员青黄不接和技战术指导思想落伍等。当时中国体育界满城风雨,创作者们凭借作家责任感挑起民族担当,多以辛辣调侃的语调批判中国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赵瑜《强国梦》揭露中国体育界的金牌迷思和种种乱象,刘心武《五一九长镜头》揭露球迷闹事现象。体育事件被作家敏锐的嗅觉捕捉到,分析鞭辟入里。在1988-1994 年女排同样也处于低谷阶段,遗憾的是,在此期间并没有产生一部具有重要分量来反思女排的作品。

体育问题报告文学引人关注时,体育传记文学也有所发展,比如黄震中的《谢军卫冕纪实》、李东华《突破极限》以及郎平与陆星儿合著的《激情岁月:郎平自传》等作品,它们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深度上与80 年代初期作品不再相同。以《郎平自传》为例,郎平用最平实的表达方式,说出奇迹的来历:体育、成败、苦乐、时代,此时内容主旨与冠军文学大相径庭,不再单一追捧胜出者,而是以人性、生命关怀的视角来解读体育和体育人。体育问题报告文学和体育传记文学在体育冠军文学后发展迅速,探讨人性与生命价值,一同促进着体育回归本质。

(三)“网络文学”语境下女排精神的呈现

关于“网络文学”定义的争议持续至今,“榕树下”负责人朱威廉对网络文学看法较为中肯:“网络文学是新时代的大众文学,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大众化的自由创作空间使天地更为广阔。没有了印刷、纸张的烦琐,跳过了出版社、书商的层层限制,无数人执起了笔,一篇源自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间走进千家万户。”这些皆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优势,在新世纪前后有关体育题材的文学作品的确得到飞快发展。

胡家浩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体育文学的流变》中把网络时期与足球文学紧密联系起来,提出“足球题材的文学作品是90 年代末期以来体育文学发展当中所未曾有过的,可能成为未来体育文学的发展势头”[4]。足球文学创作井喷式发展,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与排球相关的作品乏善可陈,优秀的排球作品在各大小说网站上难以寻其踪迹。女排精神若要在新时期通过文学进行传承,则不可能脱离网络文本就能够呈献给受众。值得一提的是,2008 年北京奥运会前夕马寅《我爱女排》出版,且建立同名微信公众号,这是一条围绕“女排精神”在网络时代传播的重要路径。2017 年末何慧娴、李仁臣著作《巅峰对话:袁伟民郎平里约之后话女排》出版,两任总教练用对话的方式见证女排四十年的历程。虽然此书不属于网络文学,但是21 世纪以来也算是涉及女排屈指可数的作品。

现如今体育文学主流思想是塑造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的中国形象,中国女排历经将近四十年风雨,伴随着中国一同走向新的时代,而女排精神也在体育文学中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时代的变迁。

四、新时代女排精神在体育文学中的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涵盖爱国、团结、创新等内容的女排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女排精神兼备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更是中国精神更为具体的体现。2020 年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重要转折点。物质生产到达新水平,精神生产层次的需要也亟须提高。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传承是富有时代意义的命题。

(一)进入中小学教科书

中国女排精神作为典型的体育精神之一,既包含奥林匹克精神,又涵盖传统民族精神。女排精神素材进入语文、思想与社会等文化课程教科书拥有众多优势。首先,“女排精神”素材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三维课程目标,也同时符合中小学生美育和德育的培养理念。其次,它的内容遵循教科书科学性、思想性、适用性等编写原则。最后,“女排精神”素材进入教科书有利于综合课程高效开展,联系女排精神文学题材与排球技能体育内容,语文相关学科与体育结合教学,做到“因‘课’制宜”,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打破学科分化的固化思维。学生既能在文本中去理解团队协作和拼搏向上的精神,又能在自身体会中指引技能的学习,反之又能够辅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女排精神。

教育相关部门应积极提倡将诸如女排精神等素材进入教科书,加深学生对体育精神价值的认识,引导学生培养体育精神,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二)打造优秀影视作品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迎来新时代,人民生活日益丰富,互联网、电视已近乎全部覆盖。随着传媒技术的更新换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改变,女排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更要与时俱进,打造优秀的女排电影是传承和弘扬女排精神的重要路径。

中国女排三十余年来历经过许多低谷和辉煌,既富有戏剧性,又是非常励志的故事,尤其是2016 年在里约绝境中逆袭夺得冠军,无疑是一部精彩体育电影的好题材。但是,当下优秀的女排题材影视作品却十分缺乏。查阅资料,仅在八十年代拥有数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如电视剧《排球女将》、电影《沙鸥》和《排球之花》等。21 世纪以来,中国女排进步卓越,频频夺得好成绩,但是影视作品却出现长时间的空白期。可以看出,围绕女排题材的商业市场前景明朗,老一代人有八十年代的辉煌记忆,年轻一辈人有奥运会惊天逆转的骄傲。

影视相关部门应积极倡导体育题材电影的创作,争取诞生出好评优质的女排影视作品,在传播手段与题材内容上与时俱进,使得更多受众关注中国女排,打造优质“女排精神”的文化品牌。

五、小结

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女排历经坎坷,使其经验上升为涵盖爱国、团结、拼搏及创新的女排精神。它丰富了文学宝库,尤其在冠军文学阶段,而体育文学又反作用于女排精神,使它更加圆润、饱满。女排精神与体育文学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女排精神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侧重各不相同。当下女排精神仍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积极落实好女排精神的传承工作,进入教科书是重视文化传承对青少年的影响,而创作优秀影视作品是传播手段与时俱进,更广泛地向大众推广。两者相互结合,从纵向与横向上积极弘扬女排精神。女排精神的推广是体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推进体育强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尽一分力量。

猜你喜欢

郎平中国女排女排
红楼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郎平:不信东风唤不回
郎平 希望中国体育注入更多科技动力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壮哉,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