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歌如画诗词行

2019-02-20杜红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23期
关键词:音律山河历史

杜红梅

【摘要】诗词如歌。诗词与音乐有着极深渊源,它有着音律美。古诗词的音律美表现在节奏、结构、声情等多方面。诗词如画,犹如一幅幅山水画,一扇扇历史的窗口。教学时,把握住古诗词的美所在,让学生在赏音律,想画面,表感受,到最后声情并茂地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诗的意境也为学生打开,真是“古诗吟于口,其乐不必言”。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音律;情感;山河;历史

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一块瑰宝一一古诗词。千百年来,古诗词以其众多美的因素,倾倒了多少人。多少人陶醉于这最美的文化长河中畅游;徜徉在四季轮回岁月流逝中……《新课标》指出:“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习教材录入的编入的五十多首古诗词外,还要背诵课外七十首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委婉,无不是作者的精辟之作。它们如一首首风格各异的歌,一幅幅奇妙动人的画,为孩子们展开一片美的天地,引领孩子们踏上美的旅程。

一、诗词如歌,细唱音律、情感之美

1.诗词如歌

很多人以为,元曲才是唱的。其实不然。据史料记载,自古诗词都是合着音乐吟诵的。吟者,低声唱也。《尚书。尧典》里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把“歌,声,律”凝聚贯通,提炼出最精粹语言就是诗。古时候的诗歌源于民歌,它是为唱而服务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歌词。宋代的郭茂倩在《乐府诗集》里说:“当时先诗而后声,诗叙事,声成文,必使志尽于诗,音尽于曲”里面提到的“诗”指的是歌词。作为歌词,要为唱服务,所以诗歌有着鲜明的节奏,在结构上或复沓、或整齐、或对称等,有着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强烈的音乐美感。同时古诗词讲究平仄,字字锤炼而得,借助双声成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因此,古诗词有着音律美。

我们都知道,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或是所见或是所闻,或是所感的叙述,字里行间必定是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感情的流露加之作者性格、经历等的不同,于是以不同的风格呈现眼前,诗歌就有了不同的声情了。而这种声情往往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了。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中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自然的信手拈来却诉尽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違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不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好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字,充满多少的乡愁!“明月何时照我还”埋藏了多少剪不断理还乱!古诗词就字字句句显示出情感之美了。因此,一首首的古诗词,就是一支支旋律动人、充满情感、有血有肉的歌。

2.细唱如歌诗词,欣赏音律之美、情感之美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要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在小学阶段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得到古文化的浸润,能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人文精神。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全都琅琅上口,同学们对诗词的认识首先是读诗词,于是,最先领略到的便是诗词的音律美了。因此,教学中,就要借助诗词的音律美这一特点,在读上下工夫。

(1)读之初,引导发现诗词的音律美的诸因素——节奏、结构等。每一首古诗词都有着鲜明的节奏。例如,第一册教材编入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拳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与特点,在刚开始教学的时候,老师应以自己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吸引学生。再让小朋友们模仿以上所示节奏去读。这样,小朋友们初步知道五言诗的基本朗读节奏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五言诗的句内节拍。接着在反复的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中有一个音就像音乐中的主音(韵脚ang),反复出现在诗句中的句尾(一、三、四句),让诗句连贯起来,告知他们这叫押韵,读的时候,第三句一般声音和意义都有较大的停顿。再经过老师精彩的示范让他们感受这首诗在结构上整齐、对称,所产生了螺旋式的流转推进,一唱三叹的强烈的音乐美感,自然而然地,初步了解整首诗的诗句流转所形成的大节奏。

(2)读之深,体会诗中情感,领略诗词的声情美

正所谓“一首诗歌缕缕情”。辞藻优美,字字千锤百炼的诗词浸润着诗人真切的情感。在进一步的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人那心中情。例如上面的例子《静夜思》,让学生从月光、霜以及作者的动作(举头、低头)体会出诗人那“思”之切,“思”之揉心。这样,学生就好比穿越了时空,亲睹当日之景,亲历当日之情了。

(3)读之切,感受以音律抒感情,让情感扬音律的美妙

学生在了解了一首诗歌的节奏、结构、押韵等音律方面的要素,在读中初步感受音律的美。通过反复的不同层次的读,读懂了诗歌的内容,体味了诗人的感情,学生虽然年纪小,生活经验不丰富,可是诗人的浓浓的情思会拨动了他们心中的弦,与作者产生了共鸣,甚至产生更多的感受,有更多的收获。这时候,学生在再读诗歌的话,此时的读,已经不仅仅是读诗人的诗了,他们读的是在他们心中加工过变“厚”了的诗。例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学生被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动的同时,必会勾起了自己和好朋友、小伙伴儿之间的友谊,往日曾经的一幕幕必定会融入诗句。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此时让学生读诗,学生的朗读便各显不同的了。他们用自己认为适当的声音、语调,语速等,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情感。融进了自己真情实感的声音就如音乐。在读出心中情感的时候,学生再次细细品味了诗词的音韵美妙了。如果,此时,老师再向学生展示一些古诗词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例子让学生欣赏(就如邓丽君的一首《但愿人长久》就是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歌曲就是杨慎的词《临江仙》),更会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美妙,表达心中情感,原来还可以用合着音乐唱这种绝美的形式,真是“古诗吟于口,其乐不必言”。试想,这样的课堂历程,学生不等于在美中游历吗?

二、诗词如画,流连山河、历史之美

1.诗词如画

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曾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多么形象地说明了诗与画的深刻渊源。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与人世间存在着无以言表的美,但天地始终沉默无言,无以张扬。而古人则以诗歌把天地人间之大美尽现世人眼前,借助语言将这种大美生动而艺术地表达出来。我们细观古代的书画作品中,就不难发现,不管是山水风景人物静物,但凡有画必配诗,但凡是诗必有画。古代许多著名诗人同时也是画家,如,唐寅、郑板桥等。在诗词中,作者往往要描写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是通过具体的语言表现出来。由于语言中无可避免的大量掺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所以呈现出的画面当然就与作者密切相关了。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有的对酒当歌,有的把盏沉思,有的描绘大漠孤烟,有的望江长叹,有人物山水,有风土人情,有历史缩影……情态各异,炫人耳目。读者读到这样的语言,通过想象,眼前就仿佛出现诗中所写,那意境变得可见可感了,如图画一般。例如,教材中编入的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作者要呈现给读者的是他从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明媚秀丽的春景图:那黄鹂、翠柳、白鹭、远山上的白雪、门前的小船,无一不表达了他胸怀的宽阔、心情的悠闲愉悦。

2.流连诗词,赏尽山河、历史之美

凡是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这一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以此为窗口,眺望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激发探索的兴趣与动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让学生想学更多、学得更多。

(1)从教材出发,踏上祖国河山的游赏之旅

在小学教材中,大部分古诗词都是描写风景的。而且大多琅琅上口,沁人心脾。通过对这些诗词的朗读品赏,诗中所描写的美景,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教师抓住时机,鼓动学生搜集更多的关于风景描写的古诗词,这无疑是给学生抛出了一条探索的彩虹啊。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堪称瀑布描写的绝顶佳句。学生会以此为起点,或查找更多关于瀑布描写的诗词,或查找更多描写美景的诗词,他们会发现千百年来,这方面的诗词多得很,明代李梦阳也为庐山瀑布写过一首诗《开先寺》、王安石的《绝句》等,让人目不暇接。细细品读,犹如流连于祖国大好河山之中。

(2)捕捉古诗词的历史光与影,了解历史

在小学教材中,古诗词的画意不仅呈现人物山水,更让学生呈现历史的光与影。从诗词的写作背景看,每一首诗词都让我们了解到当时一些事情、人物、风俗等,是历史浪潮中的点滴水珠,是历史的剪影,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窗口。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讓我们知道作者所处的年代的社会状况,他多次请辞,又被起用的史实。卢纶的《塞下曲》,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又向我们真实的展示了当时边疆状况,戍守边关将领的艰苦生活环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每一首诗词作为一个走进历史长河徜徉的入口,让学生了解更多历史。读着这些诗词,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历史的足迹与变迁,甚至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教师能让学生开展诸如“历史长廊”之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有了探究历史的欲望,有了探究历史的机会,有了自己探索所得的展示平台。又如,学王之涣的《凉州词》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古诗词中的使用典故,再去查找更多的用典例子,又为孩子们开辟了一片天地,尽情欣赏着古诗词中展示的相关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画面。学生会因此而开阔了眼界,心胸会变得宽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诗词美,知其美,诗词行,欣赏美,美哉美哉!

猜你喜欢

音律山河历史
山河已无恙,奋斗在路上
山河美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新历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炎词学思想研究述评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