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效果

2019-02-19夏元元

关键词:急性期穴位脑梗死

夏元元

(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江苏 无锡 214121)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发病迅速,症状多表现为突然晕倒、昏迷、意识不清醒、口眼歪斜、身体麻木、语言表达障碍等,要求患者家属在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后及时送医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有效挽救患者生命。结合近年来急性期脑梗死临床治疗疗效研究可知,治疗时辅以患者中医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疾病预后效果[1]。基于此本文选取确诊为脑梗死(急性期)的54例患者作为临床护理效果研究对象,分组分别使用不同护理方案,评价提高脑梗死疾病康复价值的最佳护理方案。全文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脑血管科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患者共计54例来研究,经过临床症状检查和CT等辅助手段检查可知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标准;患者中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33例、21例;患者年龄最小为40岁,最大为80岁,平均就诊年龄为(72.4±1.7)岁。按照护理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并对上述临床基本资料做以组间比较结果可知差异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54患者入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疾病护理干预,内容包括: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血糖等指征是否有异常变化;指导患者按时服用治疗药物;指导患者忌烟酒,合理饮食,多饮水。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上述常规疾病护理方案后,还需要接受中医护理。患者出院时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问卷,应用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评价满意度(总满意率为非常满意率与一般满意率之和);应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满分记为100分,分值高表明患者各项行为能力恢复理想,趋于正常;应用显效、有效、无效评价症状恢复情况,其中显效表示患者吞咽能力、肌张力完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好转,有效表示患者各项脑梗死症状与治疗护理前对比部分改善,肌张力等指征部分提升;无效表示患者症状、肌张力等无明显变化或有肌张力等级下降、症状恶化表现,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SPSS.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x2检验,结果P<0.05提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三项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表明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价值高,数据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性P<0.05.详细数据参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应用两种护理方案护理结果的对比分析

3 讨 论

脑梗死属于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发病急等特点,其中由脑血栓引发的梗死病在我国目前脑梗死总发病率中约占60%,该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患病后为了有效提高疾病预后质量,需要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以此在治疗和护理共同作用下促进患者身体尽快康复。中医护理方案内容为:应用中医护理技术,给予不同主症患者穴位按摩、针灸、中药熏洗等护理,按摩方面每天由护理人员对患者相应穴位进行按摩,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每个穴位按摩时间不得少于60秒,之后患者可以在日常康复治疗期间按照护理人员的操作手法自行或由家属进行穴位按摩。其中患者有便秘症状,需进行腹部和穴位按摩、艾条针灸护理;语言障碍进行穴位按摩护理;意识障碍症,指导患者使用中药药枕;头晕目眩症可以采用穴位贴敷和按摩护理,还可以使用中药方剂熏洗病灶部位;半边身体麻木症状可以拔火罐、熏洗、针灸以及穴位按摩技术来进行综合性护理;呼吸不畅导致的吞咽障碍症,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通过舌体运动、摄食运动、口面部肌肉群运动锻炼吞咽能力,并辅以针灸技术加快患者康复[3]。在本文的研究中即就有27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上述护理方案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患者非常满意本次护理,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意识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状治疗效果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所以该种中医护理方案值得在临床脑梗死疾病护理中多加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急性期穴位脑梗死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巨刺灵骨、大白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