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邢福义先生《寄父家书》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9-02-17黄永林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家书

背景介绍:2018年11月14日,邢福义先生《寄父家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文津厅召开。邢先生的老朋友陈章太、戴庆厦、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李宇明、《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等出席,陆俭明、张振兴、周海清、田小琳等知名学者发来视频或书面发言。座谈会由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主持。

前不久,邢福义先生赠我一本他今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寄父家书》,我被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吸引,立即认真地读完了这部书。捧读这本书,我仿佛是在陪着邢先生穿越时空游历,是在倾听一位学者的父子对话,我被书中许多动人的事情深深地打动,受到了一次身心洗礼。

邢先生1935年出生于海南岛乐东县黄流镇,17岁中师结业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专修科,因成绩优良结业后留在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室工作。因路途遥远,加之经济困难的缘由,他出岛32年后才第一次回到故乡。这32年间,邢先生完全靠家书与父亲等亲人交流。这部书收录邢福义先生自1955年至1991年寄给父亲的信件,时间跨度37年。鸿雁传书,向父亲报告学习进展、工作情况、个人思想、生活状况,倾吐对亲人与故乡的思念。全书反映了作者及其家人这一时期的人生历程和家庭变迁,展示了作者在语言学领域不断成长进步的学术生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们国家该时期的社会变革,表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雨人生和家国情怀。

这本书虽是作者给父亲的家信,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邢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学术的执着、对长辈的孝敬、对师友的感激。赤子之心、感恩之情、奋进之力,满满的正能量,是一本爱国教育、家风教育和励志教育的鲜活教材。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术大师的成长与社会磨砺、家庭教育、师友帮助,以及个人奋斗的密切关系,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不断奋斗的心路历程。

一.逆境铸英才:个人成长与时代社会的关系

雨果有句名言:“痛苦能够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邢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在艰难与坎坷中成长的英才。他一生视学问如生命,但他追求学问的道路并不平坦。书中叙述了邢先生在“政治挂帅”的年代当助教的20余年时间中,虽饱受“白专”典型不断接受批判之苦,而矢志不渝做学问的往事。书中写到:“在那20余年里,写文章,不敢坐在外人容易看到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属于下等货色,有很大的自卑感,出门散步,远远看到熟人,便绕道行走。在家书中,我绝口不提这方面的压力。因为,我害怕万一不慎被人看到,又加上一条:‘对现实不满!”从这里我们看到在那特殊的的年代,刻苦钻研业务知識分子的悲哀,更看到了像邢先生那样坚持做学问的不易。

邢福义先生父亲的政治问题,也成了影响他进步的重要因素。他的父亲邢诒河老先生因当年入黄埔军校并在国民党部队当过军官,1951年“镇反”运动期间被判刑,送到黑河劳教,1961年刑满释放,留场服务。直到1971年春才回到故乡海南岛。1979年初才被摘掉“反革命”的帽子。在1956年5月17日他给父亲的信中写到:“现在孩子有这么一个问题,请您抽时间回答一下。——那就是政府判处您‘劳教的原因是什么?问您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孩子正在积极争取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上和介绍人都说我无论是在学习或是在工作上,我的条件已够,……但因上面您的问题还搞不清楚,所以还延到现在。”由此可见这样的家庭出身,对于当时的邢先生进步来说有着多么大的压力和影响!

在“白专典型”和“反革命家庭出身”的双重巨大压力之下,邢先生忍辱负重、刻苦做学问,并取得如此突出成绩。邢先生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好的时代和好家庭出身固然能为人才的成长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助于人才的进步。但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毅力的人来说,即便是在逆境中,他们都能以坚韧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成长进步,获得成功。

二.寒门出孝子:个人成长与家庭教育关系

邢先生是个孝子,在那沧海横流的岁月里,他的父亲因政治问题被判刑入狱,他并没有象某些人那样恨父亲、并与之划清界限,而是经常给父亲写信,安慰父亲、帮助父亲。1956年8月30日的信中写到:“收到您的来信后,孩子就跟同学借了一些钱买了两瓶鱼肝油丸,并且用木盒把它们装订好,准备寄给您。可是拿到邮局去寄时,邮局负责同志说,上面有规定,不能寄食品给正在劳改的人。孩子问了两次,都得到同样的回答。既然上面已经规定,那么当然就是不能寄了。……孩子一到工作岗位以后就给您寄一些钱,最好您能托人在当地买一买。”同年9月23日的信中鼓励他的父亲写到:“您已被调到基建队搞测量工作,这是人民需要您的开始,也是您为人民服务的开始。这,有力说明了几年来您是在不断地进步着。但是,这仅仅是开始,一切还等待着您继续努力呢!”1961年4月18日当他从父亲来信中得知父亲出监后,立即回信道:“任何华丽的言辞,都难以形容儿在知道您出监之后的兴奋心情。父亲,祝贺您开始了新的有意义的人生,祝贺您能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建设贡献出力出汗。邢福义先生给父亲的家书,是对当时的父亲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安慰,是最有温度的尽孝方式。现在又把所有这些给父亲的书信整理出来,拿到中国最好的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邢先生对父亲的大孝,是对父亲的大爱,是对父亲的永恒纪念。

邢先生在是一个情谊深厚的人。《寄父家书》中,邢福义先生还有对其他亲人的感谢与怀念。在怀念他三叔的《三叔没有远去》文章中,他这样写到“最亲最亲的亲人中,三叔在我的心底里占据突出的地位。”“三叔是我成为学人的第一个引路者”;“三叔为人厚道,待人真诚,是个能文善武的多面手;“三叔对我有解囊之恩”。“我每次回黄流,三叔都是那么高兴。乡亲朋友们来看我,他和父亲总是坐在人圈里深情地看着我,偶尔插一两句话。每次每次,我都因为往返匆匆,为没能跟他多说几句话而自责。……这位80多岁的老人,留下的是他一生的善良。”“这两天,常常梦见三叔。三叔没有远去。今后,他总会在梦中和我见面的!”读到这些文字让人流泪,更让人反思!

邢先生的童时期,邢先生的父亲因政治因素,长期无法照顾家庭儿女,母亲去世,家境十分贫寒,到海口读书,连路费都没有,是向亲友街坊邻居借来的。然而,当他参加工作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后,却还要不断地资助和回报家人:1961年1月13日的信中写道“儿知道,在家里,三叔也好,阿娘也好,哥哥嫂嫂也好,都需要经济上的支援。儿说了,这么多年,现在工作了,支援他们的责任自然而然应该落在儿的肩上。”“正处经济非常紧张之际,简直不知如何是好。寄上二十元,恐怕只能像大河里投进一滴水,没有什么大价值,但在我说来,离下月发工资还有十三天,这十三天怎么打发,却就难了。”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邢先生的学术人生再一次印证了一个传统的道理,贫寒家庭出孝子。从邢先生身上我悟出一个道理,人只有不忘本,才能做出大学问,父老乡亲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本;人只有知道感恩,才能獲得大成功,感恩生命中每一个帮助我们的人。

三.拼搏成大业:个人成长与自我奋斗的关系

邢先生是一个志向高远的人。留校之初,他就给自己定下了要成为一名汉语言学专家的目标。1957年11月18日他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到:“前进,只有前进才是人生最大的愉快。儿将努力地在十年八年内把自己提高到接近专家的水平。”

这一目标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他努力把压力化作“赶路”的动力。在这本书的前言“写在前面”中写到:“是因为几十年来,我几乎天天都在极为紧张地‘赶路,追求专业钻研上的进展,……总之一句话,如果说我这一生有这样那样的压力,那么,‘赶路便是主流压力。我给父亲的信,主要述说的便是在这一主流压力下我之所思所写所为。”

邢先生把教学、读书、研究三者有机结合,1957年10月15日给父亲的信中汇报学习情况说:“在这一学年中,儿已订了进修计划……‘进修是分两条线进行的。一条是读书,好好地领会前人的见解,这是一个摄取知识的过程;一条是作小专题研究,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巩固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获得更新的知识的过程。”1959年6月9日的信中向父亲汇报说:“在这几个月来的紧张中,也没有忘记搞科研。”1960年1月26日信中还说:“上个学期,儿的教学任务相当重……抽出了一些时间来搞科学研究,结果,一共写出了大小文章六篇。”1962年3月21日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极为简单的话,道破了学习上的真理,多么值得仔细体会、揣摩!‘走不尽的路,读不完的书。古来有成就的学者,都懂得读书的艰苦性,需要极大的毅力。他们之所以有成就,正是因为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探索。儿还年轻,知识上又是‘先天不足,以一个有成就的学者来要求自己,也许是过于轻狂,但,而是在有这种雄心。”无论教学任务如何重,无论工作多么忙,邢先生都从未放松过学术研究。邢先生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论文数百篇、著作(包括教材)数十本,在我国语言学界成为泰斗级的人物,这是他目标宏伟并努力奋斗的结果。

邢先生告诫学生“抬头是山,路在脚下”,他要求学生既要有高远的志向,同时更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邢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认定好学术的高峰,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懈的追求,实现人生理想的榜样。

猜你喜欢

家书
写给妈妈的一封廉洁家书
一封家书
英雄家书
重读“红色家书”
京师得家书
一封家书告诉你 如何培养杰出的孩子
一封家书
家书
《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