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是“造才”还是“育人”

2019-02-17李江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生命教育育人

李江潇

内容摘要:一个民族的将来如何,全在于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成人“儿童观”的偏颇、个体自我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片面化使得教育沦落为“造才”的工具,失去了“育人”的价值。教育不同于控制和训练,教育是唤醒、生成和提升人的活动,“育人”为导向的教育才能培养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个体。

关键词:造才 育人 学校教育 生命教育

《說文解字》中将教育阐述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辞源上说,education含有“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人所固有或潜在的素质由内而外引发出来。教育是有信仰的,它是一项极其伟大而又严肃的事业,一个人或一群人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善意地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施加的积极的精神影响,它能够激发个体潜在的素质能力,引导着个体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

一.以“造才”为导向的教育

(一)教育与控制

“新上任”的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什么是起跑线呢?多大岁数才算是起跑线呢?父母们说不出个所以然,学校也给不出明确的标准,于是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学会100以内加减法,学拼音,学钢琴,上各种教辅班。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7岁的儿童还处在前运算阶段,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也不具备思维的抽象性。不考虑孩子思维认知发展的情况,一味的要赢在起跑线上,这无异于“揠苗助长”。父母以自己的良好意愿,为孩子做好结果性的安排,在父母看来,孩子们的心灵里什么都没有,父母必须为他们做所有的事情以求填补空白,并且填补的尽可能快和满。“总之,我们可以说,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创造者,并从他们自己跟儿童的关系的角度来判断儿童的好坏。成人使自己成为儿童善良和邪恶的试金石。他是一贯正确的模式,儿童必须根据他来塑造。儿童在任何方面偏离了成人的方式就被当做是一种罪恶,成人要迅速加以纠正。”[1]父母以成人世界恐吓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威慑力,强迫孩子“赶场式”的上教辅班,然而他们忘了他们只是孩子血缘上的父母,而非“社会”意义上的父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句话误导三亿人,至少六亿家长,发人深思的是: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起跑线,而在于转折点。

现行教育中还存在着一种现象:中小学把“活动”视为“动乱”,取消各种课外活动,比如运动会、社区服务,春游秋游等,甚至把体育课上成了室内自习课。一方面,学校以自己的良好意愿,为学生做好结果性的安排,然而除了以“育人”为导向的自我强迫以外,其他所有的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只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性的追求;另一方面以课内学习取代综合实践活动的行为,与应有的教育过程是相违背的,“教育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2]学生本可以通过手工课培养自己的灵巧性,通过体育课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通过社区服务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然而过度的控制不仅剥夺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思辨性思维的发展,还阻碍了学生对超越性、更新性成长的追求,使教育失去了其本身的“活”性和“人”的活性。

(二)教育与训练

1993年《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及其《发展意见》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现行教育依然尤为注重量化的外在标准,将分数与价值认同挂钩,分数高的被冠以“天才”的称号,分数低的被盖上“愚者”的帽子,班级以分数排名决定学生的座位顺序,家长以分数作为衡量自己孩子学校表现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像中考、高考这种高利害的考试,“以分择才”则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有研究者指出:“目前,中国高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教育价值取向,即高考主义和素质主义。现实的局面是高考主义实际取向的力量强大,造就了一个考试型的学校时代,形成高中教育的矛盾性格。”[3]在考试型的学校时代下,教育的形态开始变得扭曲:安徽六安的毛坦厂中学以及河北衡水中学素来“高考训练营”、“考试机器加工厂”闻名,实行的是全体封闭式的管理,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特定的“流水线”,跟随着这台“机器”不停运转。例如有着多年“备考”经验的衡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将学生们的每天,都以分钟进行着精细的计算。5时40分,起床。10分钟洗漱时间,然后到操场集合。5时50分,操场跑操。跑操大约进行10分钟左右。6时30分,前往食堂吃饭。吃饭时间约15到20分钟。上午下课到回宿舍休息,有20分钟的吃午饭时间,12时45分回到宿舍进行午……这种工业化的程序模式,让人不禁发问,这到底是教育还是“监狱”?

2004年末,“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有高中校长及研究人员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但是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升学考试,是考试在指挥教育;学校因此沦为追求考分、培养考试机器的机器,因此,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重心是偏离的。”[4]学校教育以传统工业化的思维方式来“培养”人,将学生的个人成长限定在狭小的违反人本性的教育计划之中,因为这些计划并没有把人限制在真正且必须可计划之事上,反而人的自由被这些计划侵吞了。学校教育以知识的获得、智能的训练作为自己的价值所在,以为使学生通过训练得到高分就是对学生“爱”的体现,黄冈密卷、海淀试题、王后雄押题等填补了学生所有的生活,死记硬背教材知识、反复刷题,自由终变成了空洞的自由,无可厚非,这些“间接经验”在个人的生命活动中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当其沦为机械的“做”时,就使得教育变成一种训练和塑造人,把人当成纯粹客体所进行的心灵隔绝的活动,它忽略了生命的本体地位,最终只会造成教育的爱的落空,使生命变得晦暗不明和无知粗俗。

二.以“育人”为导向的教育

人在自我生成上需要冲破三重阻力:绝对的阻力(本质不可更改,仅外观发生变化)、内在的可塑性、人的原初自我存在。与这三种阻力相对应的有三种教育方法:一是训练,二是教育和纪律,三是存在之交流。雅斯贝尔斯认為:“在第一种方法(训练)中,人就成为纯粹的客体;在第二种方法(教育)中,人便处在相对开放的交往中,更确切的说,是在有计划的教育中;在第三种方法(存在交往)中,人将自己与他人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5]“揠苗助长”、课内学习取代课外活动、“高考训练营”以及题海战术等都是把人摆在了纯粹客体的位置,将“我”(主体)的意志强行加于学生身上,试图通过控制、训练造就理想中有学识、有才干的人,而这种以“造才”为导向的教育势必忽视了教育的本真所在,教育首先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的过程,而后才涉及知识的习得,“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6]教育是“育人”的活动,当代中国学校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是一种具有积极的生存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个体。而非只是以传统的工业化思维方式将这一个体“培养”出来。

教育是人与精神相契合的活动,当下教育精神价值的跌落使得学校培养目标必须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养育,将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设定为个体积极主动、富有活力的生存方式的形成,而不是停留在知识传递、技能训练的层面上,关注个体活动“过程”的质量,而不是横向的“知识”、“能力”的维度。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应体现对人的生命需要、人的生命成长的关注,叶澜认为“关怀生命,意味着当代中国教育要直面生命存在,以‘自我的身份承担自身的时代责任;关怀生命,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以‘生命为本体性前提,以积极的关怀作为基本的行为方式;关怀生命,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以培育具有积极的生存方式、主动健康发展的个体为己任;关怀生命,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以整体的、深层次的眼光进行自我改造,以建设性的方式促进生命的成长。”[7]教育是为了唤醒人、生成人、提升人而存在的,作为学校教育者,需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感受自己的生命力量,感受自己的成长,感受开放的可能世界的召唤,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的力量得以展现,唤醒他人的同时,也在唤醒自我。

自我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是指向人的,但作为“人”的我们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有研究者认为:“无可置疑,教育要开发人的智力、能力(包括道德判断能力等),要开掘人的大脑潜能等。但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发展人之发展的动力,授人以自我发展的‘发动机和‘钥匙,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能量与功能范围。”[8]通过自我教育,个体能够认识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自我,进一步实现对超越自我的更新性成长的追求,并最终成为具有积极生命情态和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个体。

参考文献

[1][意大利]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民教育出版社,1990.

[2][5][6][德]雅思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张东娇.两种主要价值取向下中国高中教育双重性格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

[4]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秘书处.《忧思与探寻——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纪要[J].中小学管理,2005(3).

[7]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鲁洁.应然与实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生命教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