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生命体验

2019-02-17王昌鹏郭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命体验语文教学策略

王昌鹏 郭娟

内容摘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缺乏对生命体验的重视,难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正确的生命价值导向。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生命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从转变教学观念,设置合理情境,唤醒审美体悟三个方面进行,以此不断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命体验 策略

生命体验以个体生命存在为基础,强调对生活感受和生命意识的重视,是人在观照生死及一系列生存状态时的情感表达和感悟升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体悟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生命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尊重生命,使生命意义得到彰显和扩展。当下,由于功利主义的盛行,分数是学生的唯一追求,语文教学大多被当作是以读、写、诵为目的的机械性知识传递活动,这样不仅抹杀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生命体验,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在体悟作者复杂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启发和引导,不断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一.转变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意义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知识的“容器”,语文教学活动被当作是单纯的知识习得过程,其核心目的是要将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吃透”,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把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他从整体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教学观的最大缺陷”。因此,语文教学应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对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舒展自己的生命,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

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重视发掘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理。”《沁园春·长沙》是在毛泽东面对绚丽秋景和大好革命形势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指出,上阙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通过繁盛之景表现出的秋与古代文人凄清、冷寂的秋不同,它充满生气,具有强健的生命力,寓意着当时一片大好的革命形势,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世纪之问,意在表现自己愿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崇高心境和伟大革命志向。教师将生命体验融进发问与阐释之中,引导学生自然地过渡到下阙,以阐释像毛泽东一样的有志青年在最好的年华怀揣革命理想,把拯救中国、拯救民族当做自己毕生追求的革命情怀,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不仅指向自我,更在于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和价值追求。其次,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回归生活。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作者曾经虽置身官场,却体会不到快乐,所以他主张顺其自然,追求生命的“随心所欲”,因此他选择归隐乡间,躬耕田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便是他生命状态的最好写真。基于此,教师可以有意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思考陶渊明退隐乡间是否可行?假设自己是陶渊明应该如何面对当时的社会境况?在当下社会是否应该提倡他的这种行为?通过具有生命体验意识的设问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与生活实现对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拓展思维世界,使语文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气息。

二.设置情境,帮助学生感悟生命過程

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在情境的设置上,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或者辩论,启发学生思维;也可以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视听资源辅助设计,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契合的环境;还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再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其目的在于能让学生在一种直观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到课本内容描述的画面,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两者之间的对话,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在感悟生命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启迪。

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教师可以选择以骆宾王的《于易水送别》作为新课导入,通过幻灯片呈现诗歌内容,让学生分析诗中“壮士”指的是谁?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以诗歌的形式自然介入,在介绍诗歌的过程中引出文章的核心人物荆轲,让学生带着“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荆轲是如何刺杀秦王的”等疑问进入新课,激发他们对于新课的学习兴趣。“荆轲刺秦王”一幕是这篇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如果按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讲,学生极易产生疲惫感,难以对课文有深入把握,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结合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体验能力。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预先安排学生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幕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营造紧张、悲壮的气氛,直观地呈现文中精彩而又悲壮的那一幕,让学生对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勇士形象有初步认识和把握。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让班里的其他同学对表演者的表演进行评价,并针对荆轲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探讨,明确正是在秦军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荆轲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遂前往秦国刺杀秦王,表现了荆轲心系家国、视死如归的侠义精神,进而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培养家国意识,感悟生命的厚重。

三.唤醒审美,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审美是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是人类最高的生命存在活动,美感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感觉,是审美思想的表达在知识和生命之间达到内在的和谐,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求得的满足。对于具有生命张力的人而言,唤醒审美意味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人性的真善美,不断剔除人性中丑陋的部分。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生命体验可以在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同时,有效地调动起自己的人生体验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学会尊重生命、欣赏生命,让生命自由而舒展地栖居在诗意的大地之上。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选文作品。祥林嫂是鲁迅《祝福》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最初的她勤劳、善良、充满母爱,在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之后,不得不回到鲁镇谋生,却不想成了鲁镇人眼中的“谬种”,最终在身心受到沉重打击之后孤独地死去。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时,可以以悲剧审美为视角进行教学,尝试在进入该课前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生活中值得同情的人或事,并分析造成那些不幸的原因,然后每组选派代表为全班同学分享各组讨论的结果。通过讨论和分享,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激发他们对社会底层弱者的悲悯之情,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然后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生命体验意识去认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用祥林嫂的悲剧经历对文章进行情感铺垫,并以此为基础对文章进行解读,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祥林嫂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悲惨命运,深刻体会鲁迅得悲悯情怀。同时,祥林嫂的悲剧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那些生活在不幸之中的人们,他们更需要阳光和温暖,每个人应时刻怀着一颗关爱之心,尊重他们,关心他们,鼓励他们敢于直面生活的种种遭际,从而在审美过程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生命体验,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语文教师应将生命体验不断地渗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学到知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能让他们学会认识生命的价值,获得生命的成长,不断向着理想的人生进发。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出命活力[J].教研研究,1997(9).

[2]樊浩.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其价值合理性[J].江苏教育研究,2001(5).

[3][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刘汉祥.中学语文情智型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5(11).

猜你喜欢

生命体验语文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九辩》中的时空意识探析
文本解读教学需要生命在场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