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后痫性发作与癫痫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

2019-02-13卢葭刘献增

山东医药 2019年13期
关键词:抗癫痫皮层发型

卢葭,刘献增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102206)

癫痫(PSE)是脑卒中后的并发症之一[1~5],其发病率为5%~7%[4,5]。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30%~49%的新发癫痫源于脑卒中[3]。PSE是指脑卒中前无癫痫病史,脑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癫痫,并除外其他脑部结构异常和代谢性因素,同时脑电图表现与脑卒中部位相一致[6]。脑卒中1周内发生的痫性发作为早发型,脑卒中后1周后发生的痫性发作为迟发型[7];但也有学者将该时间间隔定为24 h[8]、48 h[9]、2周[10]。根据癫痫新定义,对于脑卒中后仅出现1次痫性发作的患者,若痫性发作为迟发型,也可以诊断为PSE。脑卒中后早发型痫性发作的发病率为3%~6%,迟发型为10%~12%[2]。研究发现,早发型痫性发作是迟发型痫性发作的危险因素,迟发型痫性发作是痫性发作复发和PSE的危险因素[1~3]。本文拟对脑卒中后痫性发作和PSE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辅助检查和治疗作一综述。

1 发病机制

目前有关脑卒中后痫性发作和PSE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1~3]。一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一旦发生,由于缺血缺氧、代谢紊乱、低灌注或过度灌注、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离子通道功能障碍等,导致急性期早发型痫性发作。由于瘢痕形成、慢性炎症、血管再生、神经变性、神经再生、轴索或突触芽生、选择性神经元脱失、突触可塑性改变等,导致迟发型痫性发作和PSE。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由于含铁血黄素沉积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高[1~3,11]。

1.1 血-脑脊液屏障破坏 研究发现,血-脑脊液屏障破坏是致痫灶形成和癫痫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由于血-脑脊液屏障破坏,白蛋白进入脑实质,与星形胶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结合。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突触间隙对钾离子和谷氨酸的摄取减少,细胞外液钾离子和谷氨酸浓度升高,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高[12]。另外,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可以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等炎性因子,降低癫痫发作阈值[13]。同时,癫痫发作可进一步破坏血-脑脊液屏障,诱发炎症反应。

1.2 神经递质分泌失衡 脑卒中发生后,缺血缺氧的神经元向细胞外间隙持续大量释放谷氨酸、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同时还可影响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系统的功能[14]。高浓度的谷氨酸具有兴奋性毒性,提高神经元兴奋性。

1.3 离子通道功能障碍 动物模型研究发现,脑卒中后24 h内离子通道即可发生改变[15]。神经元的正常功能依赖于内环境稳定,缺血缺氧的神经元由于细胞内液钠离子和钙离子浓度升高,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升高,降低神经元去极化阈值,诱发癫痫发作[11]。

1.4 基因表达改变 在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中,脑缺血可以上调与炎症、细胞凋亡及细胞骨架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影响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元兴奋性调控[15]。

2 临床表现

PSE发作形式多样,包括简单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等。早发型痫性发作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迟发型痫性发作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为主[1]。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病率约为1.0%[16]。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症状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但临床并不罕见。文献报道,缺血性脑卒中后NCSE发病率为3.6%,且更容易在早期出现[17],出血性脑卒中后NCSE发病率为8.8%[18]。

另外,脑卒中后痫性发作可表现为Todd′s麻痹,需注意识别。部分脑卒中患者可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发作性肢体抖动、偏身投掷、舞蹈症、肌张力障碍等,需与脑卒中后痫性发作相鉴别[19]。

3 危险因素

3.1 脑卒中类型 研究显示,出血性脑卒中较缺血性脑卒中更容易形成PSE[1~3,8,10]。尽管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含铁血黄素沉积更容易诱发癫痫。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完全前循环梗死发生PSE的风险高,腔隙性梗死风险低[20~21]。Szaflarski等[20]共纳入6 044例脑卒中患者,评估脑卒中后24 h内痫性发作的发病风险,发现190例(3.1%)患者出现痫性发作,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风险为10.1%,脑出血为7.9%,脑梗死为2.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0.9%。Graham等[21]对3 310例脑卒中患者随访3.8年,发现PSE发病率为6.4%,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PSE风险为21.7%,脑出血为18.2%,完全前循环梗死为28.7%,部分前循环梗死为13.4%,腔隙性梗死为6.4%,后循环梗死为4.8%。Framingham心脏研究中,共纳入469例脑卒中患者,25例(5.3%)出现痫性发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发作风险为6.8%,心源性栓塞型发作风险为6.2%,腔隙性梗死未见痫性发作[4]。

3.2 皮层受累 多数研究证实皮层病灶,尤其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病灶,影响PSE的发生[1~5,10,21]。但目前发现,部分PSE患者仅表现为皮层下受累或脑白质疏松[22]。可能的原因为连接纤维的破坏导致皮层继发变性。

3.3 脑卒中严重程度 临床常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脑卒中严重程度,发现较高的NIHSS评分与PSE发生显著相关[1~5]。另外,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评分<30分[23]、改良Rankin评分(mRS)≥3分[20],也是PSE的危险因素。同样,利用Glasgow昏迷评分评估脑卒中严重程度,发现痫性发作频率与Glasgow评分呈负相关[21]。

3.4 年龄 Graham等[21]发现,65岁以下脑卒中患者10年内PSE发病率较85岁以上患者高。另外,相对年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癫痫发作频率高于高龄脑卒中患者[20]。儿童脑卒中患者较成人更容易发展为PSE,并且早发型痫性发作是儿童PSE的高危因素[9]。

3.5 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如合并症、遗传因素等。Cordonnier等[24]发现,有痴呆病史的脑卒中患者更容易形成PSE。Leone等[25]发现,癫痫家族史与PSE显著相关,但遗传因素具体致病机制并不明确。

利用PSE预测工具可以对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层,以评估PSE发病风险。文献报道,常用的PSE预测工具有三种。Strzelczyk等[26]对264例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访1年,提出利用脑卒中后癫痫风险评分(PoSERS)预测PSE发病风险。危险因素包括:幕上脑卒中、脑出血、出血累及皮层、皮层或皮层下梗死、梗死合并出血转化、进展性梗死、mRS评分>3分、血管病变、早发型痫性发作和迟发型痫性发作。共计10项,每项计分1分,发现当PoSERS评分≥7分时,预测PSE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可达70%和99.6%。2014年,Haapaniemi等[27]提出利用CAVE评分预测脑出血后迟发型痫性发作发病风险。C代表皮层受累,A代表年龄小于65岁,V代表出血量大于10 mL,E代表出血后7 d内出现早发型痫性发作,每项计分1分,0~4分各分值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6%、3.6%、9.8%、34.8%、46.2%。Galovic等[28]用危险因素(SeLECT)评分系统预测脑卒中7 d后迟发型痫性发作的发病风险。①Se代表脑卒中严重程度,其中NIHSS评分≤3分,计0分;NIHSS评分4~10分,计1分;NIHSS评分≥11分,计2分;②L代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计1分;③E代表脑卒中后7 d内早发型痫性发作,计3分;④C代表皮层受累,计2分;⑤T代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计1分。总分0~9分,1年后其累积发病风险分别为0.7%、1%、2%、4%、6%、11%、18%、28%、44%、63%;5年后其累积发病风险分别为1.3%、2%、4%、6%、11%、18%、29%、45%、65%、83%。

4 辅助检查

脑电图检查是目前最常用及最实用的癫痫诊断技术,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进一步提高了检查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尤其对于NCSE患者的诊断价值更高。

研究表明,脑电图有周期性痫样放电的脑卒中患者,更容易形成PSE[29]。PSE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可呈现额区间断性节律性δ活动、弥漫性慢波等特点[29]。

5 治疗

由于缺少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美国最新脑卒中指南仍不推荐在脑卒中后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30]。脑卒中急性期出现2次以上早发型痫性发作,临床上常启动抗癫痫治疗,但指南提出,急性期早发型痫性发作控制后,不建议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31]。若出现癫痫持续状态,按癫痫持续状态治疗原则处理。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具有抗炎、他汀类药物具有血-脑脊液屏障保护等作用,可能具有抗癫痫效应[32]。规范的脑卒中急性期管理及全面系统的二级预防治疗,对于预防PSE至关重要。

对于迟发型痫性发作及PSE患者,推荐规范使用抗癫痫药物[31],但哪类药物最为有效并无定论。2013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建议,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苯妥英纳、唑尼沙胺可作为成人PSE初始单药治疗方案(A级证据)[33]。多数研究显示,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加巴喷丁等第二代抗癫痫药物,能较好的预防PSE复发[3]。第二代抗癫痫药物由于副作用少,药物之间交互干扰少,并且药代动力学更符合线性特征,或许更适合PSE患者[3]。

多数PSE对抗癫痫药物敏感,但约25%的PSE可发展为难治性癫痫[34]。对于难治性癫痫,可考虑辅助性致痫灶切除、迷走神经电刺激、反应性神经电刺激等手段,但需严格完善术前评估[19]。

目前我国尚缺乏脑卒中后痫性发作和PSE的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脑卒中后痫性发作和PSE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时机及持续时间并不完全明确,仍需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来探索。

猜你喜欢

抗癫痫皮层发型
166例门诊癫痫患儿抗癫痫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Δ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扣带皮层结构和灌注变化
急性皮层脑梗死的MRI表现及其对川芎嗪注射液用药指征的指导作用研究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抗癫痫药的干预效果观察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干预效果观察
基于复杂网络的磁刺激内关穴脑皮层功能连接分析
抗癫痫Ⅰ类新药派恩加滨获准临床研究
MY HAIRS TYLE ISON POINT
发型
好别致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