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东南沿海地区黑木耳春季高效代料栽培技术

2019-02-12吴乃国韩顺英高丽华

食用菌 2019年2期
关键词:耳片菌袋培养料

吴乃国 王 恒* 韩顺英 高丽华

(1日照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日照276826;2山东省五莲县叩官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日照262305;3山东省日照市农业环境监测保护站,山东日照276826)

黑木耳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产量和国际贸易额居世界首位。鲁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劳动力充裕,原材料充足,适宜栽培黑木耳,是山东省黑木耳主产区之一。黑木耳代料栽培生产周期较短,投入成本不高,而产量较高,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适合规模化、集约化推广生产。为使这一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笔者经过多年探索,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适宜鲁东南沿海地区的黑木耳春季高效代料栽培技术,对当地黑木耳生产区域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总结如下。

1 生产时间安排

根据鲁东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春季代料栽培黑木耳一般于12月上旬-翌年1月上旬制作菌袋为宜(制作菌袋时间因品种而异)。早熟品种在栽培前(菌袋摆放在栽培场地前)50~60 d开始制作菌袋,中熟品种在栽培前70 d准备制作菌袋,而晚熟品种在栽培前80 d制作菌袋。春季栽培黑木耳一般在4月初开始出耳,出耳期60 d左右。

2 品种选择

黑木耳代料栽培品种选择总原则为:抗逆性强,菌丝活力旺盛,耳片生长速度快,商品性好且适合鲁东南地区栽培[1]。为进一步筛选出适宜日照市栽培的黑木耳优良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笔者以当地常规品种黑木耳3号做对照,对引进的5个黑木耳品种进行了两年比较试验。结果延丰1号和黑珍1号产量较高,抗杂性最好,菌丝生长速度快,耐高温,商品性佳,耳片适中,可作为今后推广的主栽品种。黑抗1号和延丰3号整体表现较佳,可适当推广。黑木耳3号耳片薄,质量差,应予以淘汰。

3 栽培料的配制

3.1 栽培料配方

为降低生产成本,笔者以黑29和黑抗1号为供试品种,对传统配方(杂木屑80%,麸皮18%,蔗糖1%,生石灰粉1%。料含水量65%)进行改良,添加黄豆粉、氟石、桑树枝条屑等原料,筛选出以下几个生产配方:配方①杂木屑80%,麸皮15%,黄豆粉3%,蔗糖1%,生石灰粉1%,料含水量65%;配方②杂木屑79.5%,麸皮15%,黄豆粉3%,蔗糖1%,生石灰粉1%,氟石0.5%,料含水量65%;配方③杂木屑65%,桑枝屑15%,麸皮15%,黄豆粉3%,蔗糖1%,生石灰粉1%。料含水量65%。主料杂木屑中添加15%桑树枝条屑对黑木耳产量和品质影响不明显。日照市桑树枝丰富,适量添加以合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在辅料中添加3%黄豆粉和0.5%氟石可促进黑木耳菌丝吃料,促进菌丝生长,缩短出耳期,提高产量[2]。

3.2 原材料准备

制作菌袋前备好18 cm×36 cm、厚度适宜[5]的聚乙烯袋、3.0 cm×2.5 cm口圈、代用棉、高锰酸钾或烟雾杀菌剂,同时备好新鲜无霉变的木屑、麸皮、黄豆粉(玉米面)及生石灰等。

3.3 拌料装袋

按配方备料后,先干拌,后湿拌。具体方法是:料干拌后,将生石灰粉、蔗糖等溶于水后,均匀喷洒在培养料上,充分翻拌后闷30~60 min,培养料吃透水,确保栽培料含水量为60%~65%。简易检测方法是用手握培养料,有水印而不滴水。添加黄豆粉时,要先加水搅拌化开碾细。培养料要分2~3次加水,不能一次加水太多。

料拌好后,用装袋机装入聚乙烯袋中,料袋重1.2~1.3 kg(折干料600 g),装料要紧实,且上下松紧一致,培养料高度约为袋高五分之三。在料袋中间打一直径为1.5 cm自上而下的通气孔。料袋要保持整洁,残留培养料用干净纱布擦净,套上2.5 cm的塑料颈圈,用橡皮筋扎紧塑料袋口,塞上松紧适度的棉塞。当日拌料装袋,当日灭菌。

4 灭菌

一般采用常压灭菌方法。灭菌时要根据灭菌柜大小确定适宜装袋数,料袋不能排列过密,以利蒸汽流动畅通,灭菌才能彻底。开始火力要猛,当温度升至65℃时排放一次冷气,温度达到100℃,保持10~12 h。同时要防止漏气。达到灭菌时间后,锅内温度降至85℃以下后,慢慢打开锅门,利用锅体、袋(瓶)的余热烘干棉塞,再出锅,可降低料袋污染率。

5 接种(液体菌种)

黑木耳液体菌种具有菌丝生长快、生产周期短、菌龄一致、接种成活率高、用工少、成本低、产量高等诸多优点[4]。

在接种前3~4 d,培养好液体菌种并及时接种。选用菌球小、菌球多、活力强的液体菌种接种。接种量以菌种均匀覆盖袋口料面为宜,约10~15 mL/袋。接种前对接种室、接种人员、仪器、料袋等提前进行消毒灭菌。接种液体菌种要求接种人员操作娴熟,动作要快、准、稳,顺畅有序。接种完毕及时清理接种现场。接种完成后将袋迅速放入发菌室发菌。

6 菌丝培养

菌丝培养(发菌)是黑木耳春季栽培管理的重要环节。

菌丝培养室一般为温室大棚,要求干净、保温、通风良好。发菌期40~50 d。

在堆放培养袋前5~7 d,对培养室及培养架进行消毒,堆袋前两天再按3.5 g/m2高锰酸钾熏蒸24 h。培养架每层层高40~45 cm,宽90 cm,长度视培养室而定,两培养架间留20 cm的通风道。春栽黑木耳发菌期间外界气温较低,因而每层架可以多摆放一些发菌袋,每层架90 cm宽竖排摆放4袋,袋之间略留空隙(防止发热),最高摆放3层。

培养室悬挂温湿度计,保持室温18~28℃。室温若低于18℃,不仅菌丝吃料慢,也会影响成活率;高于28℃,影响菌丝生长及成品率。接种后15 d内,是菌丝萌动阶段,室温最好保持22~28℃,此温度范围内,菌丝吸收营养速度快,利于菌丝蔓延、发育。15 d后菌丝新陈代谢加快,菌丝白、粗、壮。袋内温度继续上升,室温应保持20~23℃。菌丝长到超过培养料一半高度进入发菌后期,室内温度不宜超过25℃,否则袋内产生黄水,形成黏液,易感染霉菌。发菌期内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5%~65%。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棉塞上易滋生杂菌,进一步感染菌袋;反之,培养料因水分损失多而影响菌丝生长。发菌期每天必须通风换气1~2次,每次不少于30 min。

黑木耳菌丝培养阶段,培养室的门窗用黑布遮光[5],防止因光的照射菌袋产生耳芽。培养室的走道和四周撒一些生石灰,人为创造碱性的环境,不利于霉菌滋生。发菌期检查菌袋要轻拿轻放。

7 选择出耳场地及整地作畦

应选择平坦通风,水源充足无污染,且交通方便地块作出耳场;按需要合理规划,分区合理方便操作[6]。黑木耳春季栽培在3月上旬开始整地作畦,畦高5 cm左右,畦面宽1.6 m,中间留40 cm的管理走道,畦面中间高,两边略低,并覆盖黑色地膜。

8 出耳管理

春季出耳期一般可持续55 d。

8.1 划口(打孔)

当菌丝长满袋时,即可将菌袋从培养室移到栽培室或者田间出耳。按每袋160孔的要求打孔。方法:在菌袋摆放畦前一天,将菌袋放入打孔机,旋转一周打孔,打孔直径0.6~0.8 cm,深1~1.5 cm,每袋打孔15~16行,每行10~11穴,每袋155~160孔。打孔后注意保湿(特别是打孔处料面),以利菌丝恢复。

8.2 催生幼耳

将打孔后的菌袋,摆放于畦内,一般每袋之间间隔12 cm,每平方米摆放18~20袋,每667㎡摆放1.2~1.3万袋,边摆放边盖上草苫以保温保湿,促进打孔处的菌丝愈合形成原基。摆放菌袋前,注意天气预报,选择3~5 d无雨期,以防止菌袋感染。5~7 d后,菌丝封闭孔口,长成白色的菌膜,应早晚用微喷设施喷水。喷水时间在7:00-9:00,16:00-18:00。一般开口后7~10 d开始出耳,若气温低于18℃,耳基形成时间会延后。温度高于28℃时,应加大喷水量,适当降低环境温度。当耳基全部形成后,应揭开草苫晒耳,加强通风,促进耳基伸展成耳片。当耳片展开至1 cm大小时(出耳后10~15 d),应加大喷水量,但忌持续喷水,以免产生流耳。春耳管理关键在后期,菌棒下地时温度低、病害少,但随着温度升高,杂菌活跃,病害的发生也随之增多,特别是遭遇阴雨天气时,或同时出现高温高湿,易引发大面积流耳,导致栽培失败[7]。

在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条件下,一般开口7~12 d,肉眼即可在开口处观察到有小黑点产生,进而长成一朵耳芽(幼小子实体)。耳芽形成后10~15 d,耳片展平,子实体成熟,即可采收。

8.3 出耳管理

出耳期要管控好温度,避免高温、高湿度及通风不良等情况的发生,防止霉变及烂耳的发生。若遇高温,可采取遮阳、通风,早晚多喷水等一系列方法降温[8]。出耳期水分管理要掌握“前干后湿”的原则,耳芽萌发后采用“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水分管理原则。干耳的时候耳片要干透,湿耳的时候耳片吸水饱和。当耳片边缘由硬变软,面平展,出现白色粉状物说明耳片已成熟[9]。

9 采收

黑木耳耳片采收标准:当耳片颜色由黑色转为褐色,颜色转浅,耳片的边缘部位展开变软下垂时为采摘期。为便于晾晒,宜于上午采摘黑木耳。采收前2~3 d停止喷水,待耳片在阳光下晒至八成熟时采摘。采大留小,并去除残余的耳基。

10 晾晒与储存

耳片向上、根向下分片晾晒木耳,待耳片定型后才可翻动。晾晒、采摘木耳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时,可以摊晾在竹席上,放在烘干机烘12~18 h,烘干期间切勿翻动,以免造成拳耳。

储存:干制的黑木耳捡出杂质,包装时要按照NY/T 1838—2010《黑木耳等级规格》[10]进行分级包装。分包后将黑木耳贮藏在干燥通风室内,常检查防止霉变、虫蛀。

猜你喜欢

耳片菌袋培养料
非比例多轴载荷耳片的疲劳分析方法
民用飞机耳片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
耳片接头系数的研究
基于三维模型耳片接头几何参数敏感性分析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草菇出菇为何怪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