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过度胫骨前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9-02-12倪乾坤张辉宋关阳张志军郑峒冯峥曹晏维冯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轴线胫骨膝关节

倪乾坤 张辉 宋关阳 张志军 郑峒 冯峥 曹晏维 冯华

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损伤科(北京 100035)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胫骨相对股骨前移的主要限制结构,ACL损伤后往往导致明显的胫骨前移(anterior tibial translation,ATT),从而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的出现[1]。在ACL损伤诊断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对ATT的评估常用来协助诊断ACL损伤的程度及判断是否需要行ACL重建术[2],常用的如Lachman试验、KT-1000关节测量仪、磁共振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3]。

Almekinder等于1998年首次报道了ACL损伤后于伸直纯侧位X线片上胫骨相对股骨前移的现象[4],发现ACL损伤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胫骨相对股骨明显的前移。此后基于MRI测量胫骨前移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5-7],并有学者据此发现,ACL重建术后失效的患者常伴随着外侧胫骨平台的明显前移[8,9],而ACL损伤后胫骨前移的程度则会直接影响到术后的疗效。因此,ATT常被用作ACL重建术后效果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0]。

近年来,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在ACL损伤相关的研究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增大的PTS是ACL损伤及ACL重建术后失效的重要危险因素[11-15]。既往的一些研究也发现,静态ATT与PTS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6,16,17],但对于生理状况下负重位ATT与PTS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

鉴于上述,本研究的目的为:探究急性ACL损伤后过度负重位ATT的危险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科因急性ACL损伤行ACL重建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确诊为急性完全性ACL损伤;2.受伤机制为非接触性损伤;3.患者为初次ACL损伤。排除标准:1.部分ACL损伤;2.合并膝关节其他韧带损伤的多发韧带伤;3.多发关节松弛患者;4.骨骺未闭的青少年患者;5.严重的下肢力线不良;6.患肢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7.病历及影像资料不完整者。

上述时段内资料完整且为初次ACL重建的患者共215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患者141例。根据Bedi等的研究[20],6 mm的胫骨前移是轴移试验阳性的必要条件,而阳性的轴移试验则预示着膝关节稳定性的下降,因此本研究以6 mm为界将患者分为病例组(ATT≥6 mm)和对照组(ATT<6 mm)。77例ATT≥6 mm的患者为病例组,男性6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28.47±7.50岁;其余64例ATT<6 mm的患者为对照组,男性4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28.23±7.39岁。

1.2 方法

1.2.1 基本资料收集

所有入选患者的基本资料均在术前完成收集,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术前麻醉下体格检查结果,包括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KT-1000侧侧差值,均做详细记录。其中对于轴移试验的结果,Ⅱ度和Ⅲ度定义为高度轴移,相应的0度和Ⅰ度被定义为低度轴移[6];根据国际IKDC评分表,KT-1000侧侧差值以6 mm为界,<6 mm为正常或接近正常,≥6 mm为异常或严重异常[18]。半月板损伤情况则由ACL重建术中关节镜探查情况来确定并做记录。

图1 胫骨前移及胫骨平台后倾角的测量示意图

1.2.2 AATTTT的测量

ATT的测量是基于下肢负重全长X线像,拍摄下肢全长X线像时要求患者单腿站立,足处于中立位,膝关节处于完全伸直位,获得患者下肢全长的前后位及纯侧位像,所有全长像均在我院放射科进行。如图1a所示,测量ATT时,线a代表胫骨干轴线,由胫骨结节下和踝关节上前后皮质的中点连线而成,线b和c均为线a的平行线,线b置于股骨髁最后缘相切处,线c刚好与胫骨平台最后缘相切,测量线b与c之间的距离即为ATT[19]。如果股骨内外侧髁不完全重合,则将线b置于内外侧髁最后缘的中点处。

1.2.3 PPTTSS的测量

本研究中PTS的测量也是基于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PTS时,PTS定义为胫骨干轴线的垂线与胫骨平台前后向切线所成夹角[21](图1b)。本研究中胫骨干轴线的定义为:在胫骨结节下和踝关节上各画一个同时与胫骨前后皮质线相切的圆,连接这两个圆心的线即为胫骨干轴线[22]。目前学界对于下肢全长X线像上PTS的异常值没有明确的共识,本研究参考既往文献以对照组PTS平均值+标准差定义为PTS异常值(PTS≥17°)[6]。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首先对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连续变量;使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间分类变量;然后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过度ATT的危险因素。P<0.05定义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病例组纳入患者77例,平均ATT为9.25±2.53 mm;对照组纳入患者64例,平均ATT为3.10±2.78 mm。

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相应变量的组间差异情况见表1。其中病例组的PTS显著大于对照组(16.9°vs.14.1°,P<0.001);两组间轴移试验结果的分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显示,PTS≥17°(OR=4.22,95%CI:1.84~9.71;P<0.001)和高度轴移(OR=2.46;95%CI:1.06~5.73;P=0.037)是 ATT≥6 mm的独立危险因素(表2)。

表1 两组患者间变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最主要的发现是:对于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PTS≥17°和高度轴移是ATT≥6 mm的独立危险因素。

既往文献报道的ACL损伤患者的PTS数值多位于8.0°~13.8°[15,19,23-28],小于本研究中的PTS数值,主要的原因是胫骨干轴线选取的差异。既往文献多在常规膝关节X线片上进行PTS测量,因为只拍摄到胫骨上半部分,故其胫骨干轴线仅仅为胫骨干近端轴线,而本研究中选取的则为全长胫骨轴线。因已有文献[29,30]证明在胫骨全长像测得的PTS更加精确、可重复性更高,而且获得的是PTS的真实值,因而本研究采用全长胫骨轴线作为测量PTS的参考线。

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得知,相对于PTS<17°的患者,PTS≥17°的患者平均具有4倍以上的风险存在负重位ATT≥6 mm的情况,表明增大的PTS是ATT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这与既往的一些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获得的结果[19,21,31]相似。而既往研究也表明过大的PTS[15]以及ATT[32]均会显著增加ACL重建后再损伤的几率。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提出在ACL重建同时行胫骨前方闭合截骨术以矫正过大的PTS、减少胫骨前移[33,34]。结合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对ACL损伤患者,当其PTS显著增大(PTS≥17°)时,单纯ACL重建术可能无法完全恢复胫骨关节的正常对位关系,可考虑行减小PTS的胫骨前方闭合截骨术。

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轴移试验分度更高且有统计学差异,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高度轴移是ATT≥6 mm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表明轴移试验与胫骨前移之间具有密切联系。Bedi[20]等的研究表明胫骨平台外侧前向移位6 mm是轴移试验阳性的必要条件,这与本研究中更大的胫骨前移组有更高的轴移分度具有内在一致性。但胫骨前移和轴移试验都是多种骨性及软组织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32,35],其确切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究。

本研究有以下几点局限性:1.在拍摄下肢全长X线像时,尽管对仪器、参数及患者体位有统一要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患者仍会存在体位的差异,也并非所有患者均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纯侧位像,进而导致最终测量的误差;2.在全长X线像上测量ATT及PTS时无法准确区分胫骨内外侧平台,因此准确性较MRI稍差。但正如前文所述,全长X线像的优势在于可参考完整的胫骨解剖轴线,而MRI检查时患者膝关节不负重,也无法获得胫骨全长图像,故本研究在全长X线像上测量ATT和PTS大小;3.本研究在评价半月板损伤时只评价是否损伤及损伤侧,而没有进一步评价半月板损伤的具体部位和形态,可能会对结果有一定影响。

4 结论

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PTS≥17°和高度轴移是负重位ATT≥6 mm的独立危险因素。

猜你喜欢

轴线胫骨膝关节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利用轴线交错修整砂轮凸度曲线的方法探讨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青少年双侧胫骨近端对称性疲劳骨折1例
膝关节术后助行器的选配及使用
老年人应注重呵护膝关节
复杂建筑群项目的建筑轴线相关性分析
空铁联运+城市轴线,广州北“珠江新城”崛起!
大咖妙语论道!于轴线之上开启广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来!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