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19-02-11段青顺

实用临床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瘘口弹簧圈三维重建

段青顺

(洛阳市东方医院导管室,河南 洛阳 471003)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产生原因为颈部动静脉交通异常,致使海绵窦内压力变高[1]。临床表现为眼睛静脉怒张、颅内杂音出现、眼球活动障碍等症状,具有较高的失明率和颅内大出血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新型修补血管瘘口技术,因治疗效果佳被临床广泛推广应用于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中[2]。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的关键在于寻找瘘口,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可多角度探查瘘口位置与大小。本文旨在探究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洛阳市东方医院收治的5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23例,年龄22~62(43.84±1.33)岁;搏动性凸眼9例、双眼球突出合并鼻血13例、眼球活动障碍17例、颅内搏动性杂音11例。

1.2 方法

1.2.1 仪器选择

美国GEInnova-313IQ双平板DSA。工作站GEADW5.0。高压注射器为美国MedradMarKV。

1.2.2 操作方法

术前1 d告知患者在术前3.5 h禁止进食和饮水,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基础检查。术前在患者双侧腹股沟区域备皮,使用Seldinger技术在患者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置入CORDIS5F造影导管对患者两侧颈内动脉、椎动脉、颈外动脉造影。2D造影参数设置:颈外动脉对比剂流率为3.5 mL·s-1,用量为6 mL,延迟注射为0.6 s,压力值为289 PSI,采集帧数为5 fps。颈内动脉造影参数设置为:对比剂流率为5.5 mL·s-1,用量为10 mL,延迟注射为0.7 s,压力值为290 PSI,采集帧数双C为4 fps。椎动脉造影参数设置:对比剂流率为4.5 mL·s-1,用量为8 mL,延迟注射为0.6 s,压力值为295 PSI,采集帧数双C为4 fps。3D血管造影参数设置操作:选取3D模式,选择FOV 21 cm×21 cm,对比剂注射流率为6 mL·s-1,用量为30 mL,曝光延迟为2 s,压力值为295 PSI,C型臂以35°·s-1转速,旋转6 s采集曝光图像。

1.2.3 3D造影成像后处理及治疗方法

采集所得图像传输到工作站GEADW5.0,自动形成3D图像后在以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容积再现技术处理,再使用MPR技术寻找瘘口。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弹簧圈加ONXY胶栓塞、单纯球囊封堵、血流导向装置、闭塞颈内动脉、腹膜支架等方式治疗。

1.2.4 观察指标

分析瘘口位置、大小、形态等,并且给予针对性治疗方案。

2 结果

50例患者行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无一例图像模糊,均能清晰显示瘘口位置、大小。其中2例为微小瘘口,仪器微导管无法经过颈内动脉探测瘘口,行弹簧圈加ONXY胶栓塞治疗;38例为较小瘘口,仪器微导管能够经过颈内动脉探测瘘口,行单纯球囊封堵治疗;6例为大瘘口,仪器微导管能够经过颈内动脉探测瘘口,但单纯球囊封堵术无法治疗,行弹簧圈加ONXY胶栓塞联合球囊封堵治疗;4例为特大瘘口,仪器微导管能够经过颈内动脉探测瘘口,但弹簧圈加ONXY胶栓塞联合球囊封堵术无法完全封闭瘘口,行闭塞颈内动脉治疗。患者均无复发,颈内动脉通畅,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指导手术治疗正确率为100%。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DSA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见封四图1。

3 讨论

颈内动脉海绵窦形态极为复杂,颈内动脉走向呈“s”形状,海绵窦部位是人体中单一一个动脉穿过静脉的部位。颈内动脉海绵窦分支出现破裂极易形成颈部动脉和静脉篓,致使海绵窦周围压力变高,一般症状表现为视力下降、眼结膜充血、眼球运动异常、头痛等,严重者可出现鼻腔大出血[3]。

随着医学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已经成为了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案。据有关文献[4]报道,91%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可通过可解脱球囊闭塞治疗,但此种治疗方法仍存在者极大的风险;以栓塞海绵窦来降低可解脱球囊闭塞治疗后出现的风险事件,效果较高,为复杂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但选择治疗方案前需要寻找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位置、大小以及了解患者海绵窦生理解剖情况等。常规的容积再现技术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口探测较差,无法清晰呈现瘘口周围的组织,而瘘口和周围组织、颅骨等关系在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中极为重要。MPR技术可从各个角度观察瘘口和位置、大小,方便微导管顺利进入动脉中,减少手术操作所需时间,提升治疗效果。

本研究50例患者使用DSA三维MPR技术治疗后,均可多角度、多方位的显示瘘口,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

本研究中1例女性患者,年龄60岁,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由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生理形态复杂,在注射对比后很快被海绵窦吸收,导致图像模糊、重叠等,不利于检查人员观察瘘口的大小位置等,因此分别对其行颈内正位动脉、椎动脉侧位造影,此方法能够改变对比剂从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正向进入患侧颈内动脉瘘口变为逆向进入瘘口,利于检查者判断瘘口位置[5]。但瘘口大小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无法确定。3D MPR、容积再现图像则能有效显示,通过定位瘘口周围动脉,选择合适的窗位、窗宽等,以最小层厚显示血管断层,之后再以不同角度进行360°翻转探寻海绵窦和颈内动脉之间的断面、瘘口宽度和大小等,此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加层厚显示海绵窦的引流静脉[6-8]。

本研究通过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50例患者均找到显示瘘口最有效的层面,加之2D造影图像对瘘口周围的组织、动静脉关系、引流方面显示,可为预后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数据。例如微小瘘口,微导管不能顺利通过颈内动脉进入瘘口,术前可根据海绵引流方向选择手术方式,术中可选择患者眼上静脉或者岩下窦进入和瘘口相连接的海绵窦行弹簧圈加ONXY胶栓塞治疗;如患者为较小瘘口,行单纯球囊封堵治疗;如患者为大瘘口,行弹簧圈加ONXY胶栓塞联合球囊封堵治疗,对于瘘口处血管不是极为弯曲的形状也可以考虑给予患者行腹膜支架治疗;如患者为特大瘘口,应对患者颈部血管和脑部血管代偿做评估,再行闭塞颈内动脉治疗。

综上所述,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可清晰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大小、位置、静脉的引流方向,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依据,对患者早日治疗、延缓病情及手术治疗指导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瘘口弹簧圈三维重建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超声下瘘口压迫加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肱假性动脉瘤17例临床改良探究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瘘口定位与内镜手术21例分析
应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的疗效分析
微氧渗透辅助负压封闭治疗在食管癌三切口术后颈部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