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2019-02-10林美希

北方音乐 2019年23期
关键词:作品分析演唱风格莫扎特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特征,分析了《我去向何方》的音乐特点、歌词大意、处理声音的方法、歌曲中蕴含的情感特点等,并希望给其他声乐学习者提供参考的价值。

【关键词】莫扎特;女高音咏叹调;演唱风格;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作者背景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于1756年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1791年冬天,年仅35岁的莫扎特不幸逝世。莫扎特的一生都是在各地辛苦的漂泊中度过的,他曾在巴黎、意大利受到了极大的挫折,又将这些困苦转换为了后来的创作时的艺术源泉。他的童年也是受尽磨难的,年少时的莫扎特被高官贵族玩弄于股掌之中,倍受屈辱,但是他的内心向往着自由,一心想要冲破束缚,所以在成年后莫扎特便开始了与当时阴暗社会的反抗斗争,并始终坚持创作,纵使生活再怎样艰难也依旧不改初心,始终在追求内心的自由。莫扎特凭借自身顽强的精神,坚持创作了五十余首音乐会咏叹调,这一咏叹调体系也成了莫扎特最著名的独创音乐体裁。

二、作品的体裁及特点

《我去向何方》是莫扎特的作品中被人熟知的一首音乐会咏叹调体裁作品,风格独特,体裁新奇。

(一)音乐会咏叹调和歌剧咏叹调

音乐会咏叹调和歌剧咏叹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情节是否独立呈现这一方面。歌剧是指通过歌唱和音乐的表演方式向观众传达出一部戏剧的情节和主要内容,这个表演形式起源于古代的西方艺术舞台。歌剧的特点是需要多个作品串联在一起才把一个完整的戏剧含义传达给观众,因为各个作品间是相互依赖的,并不单独存在,作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戏剧铺垫。而相反的,音乐会咏叹调却仅仅需要一个作品的演绎,就可以传达出一部戏剧的内涵,因为音乐会咏叹调各个作品间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情节上的关联,每个作品都有它独自想要传递的思想,它们不依赖于其他作品,自己就可以抒发情感,这就是音乐会咏叹调的独特之处。

(二)音乐会咏叹调和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包括诗歌和音乐两种元素,二者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艺术含义。艺术歌曲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莫扎特的《我的愿望》,这类歌曲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篇幅比较短小而且形式简单,所要表达的情感含蓄深刻,选用钢琴作为伴奏的乐器。《我去向何方》不同于这类作品,它的篇幅相比较长,结构更为复杂一些,歌词内容和歌剧的发展情节关联较多,所以伴奏方式也比较多样化。

三、《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現

(一)创作背景

《我去向何方》这首曲子是莫扎特在1789年为路易斯·维尔纳夫专门创作的,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孩在谈恋爱的阶段所出现的迷惘和感伤的情感,她希望上天可以给她指示前路,整首作品采用的是女高音咏叹调。

(二)歌词内容

“我走,可是去哪里呢?神明啊,是否上帝听不到他的痛苦,是否上帝听不到我的叹息!”“那痛苦和折磨,我在叹息,上帝没有怜悯,你跟我说话的心,证明我失去我心中所爱,你拒绝或者忘记,这都会让我苦不堪言。”歌词看起来好像是年轻女孩对爱人的发问,但细细品味更像是莫扎特对上帝的控诉。我们从歌词中,不难体会到莫扎特心中的难过和怅惘,他是一个怀才不遇的音乐大师,他对音乐有着浓烈的痴爱,但是贵族阶级的人们却把他看成是一个小丑,仅仅是把他作为娱乐的工具,莫扎特被上流社会所排挤,他的生活充满了困苦和坎坷。与其说这首歌曲是在表达年轻女孩遭受心爱之人的拒绝后伤感迷惘,不如说是莫扎特希望上帝为自己指明以后在音乐上的前路。

(三)曲式结构

这首歌曲有A和B两个部分,A部分是1到37,节奏为四四拍,由a、a、b三个乐段组成,a段的主调为降E大调概括了(1-15)小节,小结结束后以属和弦收尾;a段包括(16-30)小节其由降B转降E后又降回B大调;31-37小节为b段,降B调。B部(38-82)的节奏为四三拍,由两个乐段组成,分别是c和d乐段,c段是(38-55)小节,其调性由降E调转至降B调;d段从(56-82)小节,由降B调转回降E调,最后终止式落在降E调的主和弦。相比较而言,A部分音乐风格更为悠扬绵长、缓缓抒情,B部分的风格是闪烁跳脱、跌宕起伏的。两部分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别,歌唱者一定要以连贯的气息去演唱完整部作品。和其他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会咏叹调相比较,还可以看出不同的作品曲式结构和旋律节奏都各不相同。

(四)演唱技巧

《我去向何方》在刚开始钢琴音乐响起来时,歌曲开始是va元音,这就要求歌唱者一定要主要让自己的喉咙打开,喉咙保持是一种管道的情形,喉头要注意放松,可以让自己的肩膀慢慢放松来加深吸气,眼睛平视前方让发出的气息慢慢向前涌动,同时要注意保持歌唱的情绪状态,让自己的情感带动呼吸和声音,当唱de音的时候要让自己的气息连续,并且对de音发出逐渐增强的声音,而后到yi音的时候再逐渐减弱,在连接B部分时候,要紧密关注节奏的变化并调整自己的气息,演唱B部分时一定不能断气,在平稳的基础上做到跳跃式的演唱。演唱稍快的第一段时笑肌要相对于第二段低一些,而相对更抒情的第二段则需要把笑肌提得比第一段稍高一些。在演唱这首曲目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情感的把握,把情感表现发挥到恰到好处,气息要尽可能地平稳连贯,在演唱过程中,对于连贯度的掌握是一个演唱的难点,换句时要呈现渐进式的效果,起伏不能太大。

(五)情感表达

《我走向何方》的音乐风格比较平缓,更加注重对于情感的表达。由于莫扎特的作品中对于情感转换的歌词标记比较少,所以情感体现主要在于演唱者自身对于歌曲的理解,所以演唱者在演唱准备阶段一定要充分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把歌词中的情感和自己的理解相融合,真正把自己放到歌曲环境中,想象自己就是歌曲中的那个年轻女孩,虽然渴望爱情,但是又因为爱情而感到迷惘,体会女孩内心的情感冲突,这样才可以把握歌曲大意,将这首曲目的情绪控制到最佳状态。

四、演唱时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钢琴伴奏

钢琴相比较其他乐器,更注重对音色的区分,演唱《我去向何方》时要配有专门的钢琴伴奏,这样可以烘托音乐氛围并衬托人物情感,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要注意带动音乐的趋势,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和渲染力。

(二)关于演唱风格

跟其他情绪变化较大的音乐作品相比较,《我去向何方》的旋律比较规范严谨,演唱者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了解歌曲所表现的故事内容和情感冲突,在演唱过程中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歌曲情感,演唱者要注重把握整体的情感冲突,平稳自己的气息,掌握节奏的转变,通过旋律变化来展现情感变化,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多次进行气息的把握练习。

五、结语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在演唱和音乐艺术中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以分析莫扎特的生平经历为基础,分析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特征,总结《我去向何方》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曲式结构和情感表现,结合之前相关学者的音乐研究和自己的演唱技巧,希冀将作品更好地表达出来,并给其他研究学者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星.莫扎特“音乐会咏调”定义探论[J].音乐艺术, 2008.

[2]史常慧.莫扎特音乐会咏调《伟大的灵魂,高贵的心》作品分析和演唱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林美希(1996—),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艺术学院现代音乐学院2018级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作品分析演唱风格莫扎特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法语“莫扎特”年末“摇滚”申城
南昌采茶戏的演唱风格与唱腔特色研究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作品分析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浅谈东北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