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95)杨五针是穴位埋线疗法的新处方※

2019-01-30磊杨才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线体针刀处方

陶 磊杨才德

(1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

(上接第5期)

一门技术一门学问,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的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杨才德教授,从医带教二十多年从不泥古,敢为人先,创新思维,善将深奥的问题浅显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用埋线针刀的优势,遵循疼痛类疾病及其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融贯中西、博采众长。整合创新,跳出原来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独辟新径,反复验证,实践成功,制定出一系列科学治疗疼痛和非疼痛类疾病套餐,效果显著、安全、操作简单,且简单易学,便于推广,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基层医生,惠及了亿万病患者。杨氏五针的“套”路模式,更简单,更安全,疗效更明显。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1 大道至简 “杨五针”

杨五针是杨才德教授埋线针刀疗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埋线针刀疗法就是围绕埋线针刀专利工具,在传承传统穴位埋线疗法的基础上,从理、法、方、穴、技等方面全面改进和提升,形成的一种特色疗法。这种疗法主要在于传承中的创新。针刀,通过切割松解,对疼痛类疾病疗效较好。埋线,通过线体在穴位的长期刺激作用获得疗效,即长效针灸。埋线针刀,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整合了针刀和埋线的技术优势,一气呵成、疗效独特。埋线针刀,从埋线的角度,引入针刀的理念;从针刀的角度,引入埋线的理念。埋线针刀,拓展了针刀的疾病谱;埋线针刀,增强了埋线的疗效;埋线针刀,将埋线和针刀无缝结合,开创了医学的新领域。在解难题、破禁区、拓范围的基础上,整理推出了“杨氏3+系列特色疗法”,形成了以“西医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思维、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为特征以5个治疗点为主的“套餐处方”。这些处方被称为“杨五针”。这些处方从理论、方法、处方、穴位、技术等等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是对长效针灸、穴位埋线、埋线针刀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提炼,必将对穴位埋线疗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该疗法以套餐的形式整理出了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枕五针、椎五针、项五针、颈五针、菱五针、冈五针、突五针、损五针、臀五针、膝五针、足五针、腘五针、掌五针、肘五针等;以星状神经节埋线术为主,整理出了治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中风后遗症、肥胖、黄褐斑、痤疮、湿疹、荨麻疹、银屑病、静脉曲张、带状疱疹、面瘫、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鼻炎、咽炎、面神经炎、面肌痉挛等慢性疑难病症的特效疗法。

2 杨五针不同于其他埋线处方的特色之处

针灸学针具的发展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砭石、九针、毫针几个阶段,在各个不同阶段,带刃针具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代,带刃针具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1]。《黄帝内经》中已对针灸的理论和临床有了较系统的记载,伴随着科技前进的步伐,传统针灸治疗学也不断发展,至今已形成两大分支学科,一支是以毫针治疗为主,另一支则是以“带刃针具”治疗为主[2],穴位埋线属于后者。

传统穴位埋线针具通常为类似于腰穿针一样的一次性针具,而埋线针刀针具则将针尖进行了精致的处理,使之具备了小针刀的松解功能,并在埋线操作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松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小针刀,只能做针刀的松解治疗,对疼痛类疾病即刻疗效好,但远期疗效一般;并且,对内科等系统疾病力不从心;而且,小针刀是实芯针具,不能做注射等治疗,限制了治疗范围。埋线针刀,不仅具有小针刀的特点,还可以同时埋线(长效针灸),实现了穿刺一次可以进行松解、埋线、注射等多种操作的目标,降低了风险,增强了疗效,提高了患者依从性等;埋线针刀有长短粗细、有刻度,所以,长度可挑、深度可看;埋线针刀是空芯带刃工具,所以,可以针刀,可以埋线,可以注射、可以刺络放血;埋线针刀可以注射三种物质:气态如臭氧,液态如药物,固态如线体。

简要地说,埋线针刀在治疗颈肩腰腿痛疾病的同时,还可以治疗“针灸疾病谱”的所有疾病,因为,埋线是针灸的延伸和发展,是长效针灸。

因此,埋线针刀,从埋线的角度,引入针刀的理念;从针刀的角度,引入埋线的理念。埋线针刀集合了多种疗法的优势于一体,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

3 杨五针的中医理论基础

杨五针是穴位埋线疗法的发展和延伸,中医针灸学和现代医学成果都是埋线针刀疗法的理论基础。杨五针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观为指导,以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为基础,采用传统针灸方式结合现代医疗技术,根据病证特点,将可吸收的外科缝线植入穴位,以激发经络气血、协调机体机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使邪去正复[4],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医疗手段和方法。穴位埋线疗法是对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属埋植疗法的范畴,又称“埋线疗法”“穴位埋藏疗法”“经穴埋线疗法”等。

杨五针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埋入的线体为载体、埋线针为主导、穴位为媒介、长效针感为核心、以治疗慢性顽固类疾病为主体,其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以防治疾病的处方,换而言之,杨五针为处方的穴位埋线是以中医经络、气血、脏腑等理论为基础架构,运用传统针灸概念,搭配现代医疗器械而发展出来的综合性治疗方法,是针灸学的现代发展,是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是针灸学理论与现代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西医相结合的丰硕成果。其所用的手段与方法却是与古代的针灸疗法一脉相承。主要表现为:治疗的原理是辨证论治,治疗的方式是对穴位的刺激,选择的部位是经络腧穴,疗效的关键是“气至有效”。《灵枢·终始》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这是埋线疗法产生的理论基础。“留针”的方法是用来加强和巩固疗效的,留针后来又演变为埋针,用来进一步加强针刺效应,延长刺激的时间,以增加疗效。

4 杨五针的西医理论基础

以杨五针为处方的埋线针刀治疗学吸收了西医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组织外科学、周围神经受卡压的理论等。也是埋线疗法的理论基础,因为穴位埋线时针刺会“解压”,会解除异常的力,从而使周围神经卡压解除,也就缓解了临床症状。以杨五针为处方的穴位埋线是采用传统针灸方式与现代医疗技术方法相结合的产物,现代医学的成果为穴位埋线的临床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支撑的基础。解剖学中,大体解剖和局部解剖是各个医学临床的基础,穴位埋线还比较注重功能位的解剖关系,这样,我们在临床操作中就做到了心中有数;脊椎病因治疗学与华佗夹脊穴、背俞穴、生物力学、软组织外科学、周围神经受卡压的理论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的观点互相印证,有的理论互相补充,从而为穴位埋线的理论和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临床实践打开了广阔的思路[5]。

5 杨五针的作用机制

中医理论认为,杨五针是针灸的延伸和发展。以杨五针为主导的穴位埋线是在留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具备了留针所具有的作用。如在某些情况下,对体质强壮之人,通过留针可以保持针灸的持续作用,加强治疗效果。在临床上,许多患者都是通过留针而使针感加强的,留针同针刺手法一样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此外,留针尚有催气、候气的作用。作为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除了利用腧穴的功能外,还有其本身的优势。首先,埋线方法对人体的刺激强度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初期刺激性强,可以克服脏腑阴阳的偏亢部分,后期刺激性弱,又可以弥补脏腑阴阳之不足。这种刚柔相济的刺激过程,可以从整体上对脏腑进行调节,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杨五针所选经穴为治疗点,通过针刺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脏腑气血的作用,达到阴平阳秘、邪去正复、防治疾病的目的[5]。其功能已被现代医学实验所证实。以杨五针为处方的埋线疗法效果显著,应用广泛。穴位埋线集“针刺、腧穴、线”功能于一体,刺激强而持续,时间长而力专,临床效果好,尤其对一些体质较虚者和代谢失调等所致疾病,在临床上效果显著。一般来说,针灸疗法治疗范围的病证,都可应用该疗法。

以杨五针为主导的穴位埋线具有调节人体动态平衡的作用。“平衡”既然是正常生理状态的一大属性,穴位埋线的一切治疗手段都旨在恢复人体生理状态的平衡。比如,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是恢复它的动态平衡;治疗骨质增生疾病是恢复它的力学平衡;治疗一些内科疾病是恢复它的代谢平衡、体液平衡;治疗外科疾病是恢复它局部组织间功能的平衡等。这也是为什么穴位埋线治病往往能达到根治、近乎一劳永逸效果的原因[6]。事实上,其他医疗学科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恢复了人体的某一种形式的平衡。使人体的疾病得以迅速恢复。杨五针有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埋线时,需用针具刺入穴内并埋入线体,此时即可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其刺激感应更强烈,这与针刺产生的针感及传导是一致的,它通过经络和神经调节作用于机体,起到协调脏腑、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杨五针有留针及埋针刺激的长效作用,留针及埋针对提高疗效有重要作用,而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及吸收的过程,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达到最短 20 d,最长4个月(持续时间与线体粗细以及线体的成分呈正比),其刺激感应的维持时间是任何留针和埋针法所不能比拟的,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刺激量小而致疾病恢复慢、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使疾病在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故能起到比留针和埋针更好的疗效[7]。杨五针有穴位封闭的作用、放血疗法的作用、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复合刺激作用。包括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性物质吸收、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床增加,血管新生,血流量增大,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加快炎性物质的吸收,减少渗出、粘连。产生良性诱导。埋线后可在大脑皮层区建立新的兴奋灶,从而对病灶产生良性诱导,缓解病灶放电,保证大脑皮层感觉区细胞机能的正常作用,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6 杨五针是穴位埋线疗法的新处方

杨五针将中医基础理论和人体解剖知识相结合,配合其独特的闭合性手术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动态平衡失调理论等指导临床实践,结合西医外科手术疗法和传统针刺手法,以治疗患者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以杨五针为处方的主导的埋线针刀疗法自发明至今经过杨才德教授团队研究探索和全国数万名基层医生的临床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临床治疗体系,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由开始仅限于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扩大到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对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有着全新的理解。

杨五针中穴位埋线是传统中医针灸学留针理念的延伸和发展,它是融合多种疗法(针刺、埋针、组织疗法等)、多种效应(刺血、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留针、组织效应等)于一体的复合性的治疗方法。该法是以线代针,将可被人体吸收的一种线体植入相应的穴位,通过线体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线在体内15 d自然被溶解吸收),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杨五针是目前穴位埋线领域最贴近临床,最有前瞻性的新处方。

猜你喜欢

线体针刀处方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概况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人间处方
基于需求分析的冲压车间规划设计方法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浅谈重型承载式AGV装配线体的应用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聚对二氧环已酮线体内埋置降解情况的初步探讨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