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酒灸治疗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临床观察*

2019-01-28李瑞红饶艳红王筱锋

光明中医 2019年1期
关键词:药酒静脉炎输液

李瑞红 饶艳红 王筱锋

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发生静脉炎,被称为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是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最常见的并发证。轻者引起局部静脉周围红、肿、热、痛,重者可导致静脉发生硬结或条索状改变,造成功能障碍,甚至导致血管及周围组织永久性损害[1],影响患者远期治疗,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降低患者满意度,甚至会造成护理纠纷。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常见问题与难题之一。 中药酒灸是在传统酒灸法基础上独创的中医外治法,为了挖掘、传承并在继承中创新中医药传统疗法,本研究将中药酒灸用于外周静留置针静脉炎的治疗,为中药酒灸用于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为郑州市某中医院2017年9月—2018年7月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共120例,其中一级静脉炎8例,二级静脉炎10例,三级静脉炎102例;年龄10~82岁;其中男76例,女44例;伴发糖尿病患者44例。按先后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采用中药酒灸、硫酸镁液(50%)局部湿敷[2,3]、金黄散中药湿敷[4,5]联合红外线局部理疗,通过观察局部红肿热痛症状的变化及血管条索状改变的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例,

注:P>0.05

1.2诊断标准本实验判断标准参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治疗实践标准(2016版)的静脉炎程度分级。0 级:无症状;1 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 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 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 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静脉条索状物,长度大于2.5 cm,脓性分泌物渗出。

1.3病例纳入标准1)能够表达自我感受的儿童(年龄3~14岁)、青少年或18岁以上成年人。2)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后引起静脉炎者。3)无酒精过敏史。④能够耐受对50度以下温热治疗者。

1.4方法

1.4.1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中药酒灸方法进行局部治疗,每天1次,每次5 min。7天为一个疗程。药酒以当归、川芎、三七粉、乳香、没药、红花等12味中药,置于50~53度的纯粮酿造白酒中浸泡2周后,过滤取酒密闭储存备用。操作流程[6]: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患部皮肤。操作者手消毒后将药酒置入治疗碗,将折叠成8~12层、5 cm×5 cm大小的纱布投入浸湿,稍拧干,以不滴水为度,点燃酒精灯,将纱布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在施治部位扣击,如此反复至不能再燃为止。注意扣击时勿留指缝,以免透风使操作者被烫伤。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反应,热度以能耐受为佳,可根据皮肤温度适度调换叩击部位,提高患者的耐受期限。每个施治部位用2块纱布。操作完毕熄灭酒精灯。对照组:对照1组,采用50%硫酸镁液进行局部湿敷,每天2次,每次20 min;对照2组,采用金黄散中药湿敷联合红外线进行局部照射,每天1次,每次30 min。均以7天为一个疗程。

1.4.2观察指标观察治疗3天、7天时,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的变化情况,记录症状消失的时间、患处局部血管弹性恢复情况、患者的治疗感受等。

1.4.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 静脉炎症状 (红、肿、痛)消失, 血管弹性恢复正常,可以顺利进行静脉输液;显效: 静脉炎症状消失,血管弹性有改善; 有效:静脉炎症状减轻,血管弹性无明显改善; 无效:静脉炎症状持续,血管弹性无明显改善。 有效率包括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

1.4.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3组患者治疗3天后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3组患者疗效比较(3天) (例,%)

注:实验组分别与对照1、2组治愈率比较,χ2=5.083,P=0.031;χ2=5.390,P=0.048

2.23组患者治疗7天后血管弹性恢复情况比较见表3。

表33组患者治疗7天后血管弹性恢复情况比较(例,%)

组别例数弹性正常明显改善无明显改善实验组3030(100.00)0(0.00)0(0.00)对照1组32 16(50.00)10(31.25)6(18.75)对照2组4016(40.00)24(60.00)0(0.00)

注:实验组与对照1、2组血管弹性比较,χ2=6.734,P=0.035;χ2=5.031,P=0.024

3 讨论

目前,国内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已经成为常态。据课题研究者统计,2017年郑州市某中医院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率高达90%以上,该医院感染监测数据显示,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达6.7%。外周静脉输液性静脉炎理论上常分为化学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和拔针性静脉炎五种,但在临床上往往多种原因叠加难以明确区分。近年来,针对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治疗、护理措施研究颇多,硫酸镁湿敷作为输液后静脉炎的常规处理方法,被诸多研究者纳入研究对照[2,5];据童翠玲等[7]报道,目前国内输液后静脉炎处理均为局部外治法,分为药物外敷、植物外敷、物理疗法、综合疗法四大类。其中药物外敷包括中药外敷与西药外敷。这些方法或适应证范围局限,或操作繁琐、治疗时间较长、患者舒适度较低,且在适应证方面多针对化学性静脉炎。寻找一种更有效、操作更便捷、适应证更广的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医护人员的共同需求。

中医学认为,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机制是气血瘀滞、热毒凝滞于血脉,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4]。《备急千金要方》有“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之说。其发生与静脉输注各种药物的理化刺激、留置针对血管的异物刺激、静脉穿刺对局部血管壁完整性的破坏、穿刺及护理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各种细菌作为病邪侵入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多种因素叠加导致局部气血失和,瘀血停滞,从而出现红、肿、热、痛等一系列的症状,以静脉条索状改变的治疗最为棘手。由表1可知,除了局部红肿热痛的症状外,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导致局部血管条索状硬化发生率较高,是影响患者后期治疗的主要因素之一。表2显示,经3天治疗,实验组即中药酒灸组对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即硫酸镁湿敷组和中药金黄散与红外线综合治疗组,但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且与对照2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参与对红、肿、热、痛症状的疗效优于单独用硫酸镁液进行湿敷;因血管弹性的恢复是疗效判定的重要指标,经过3天的治疗,对照组的血管弹性恢复达到治愈标准的比例均相对较低,对照1组90%的患者经3天治疗血管弹性尚无明显改善,仅局部红、肿、热、痛症状有所缓解,说明实验组对血管弹性的恢复方面更具优势。从表3可知,通过一个疗程(7天)的治疗,3组患者血管弹性完全恢复达到治愈标准的比例仍差异明显,且对照2组即金黄散与红外线综合治疗组与对照1组即单纯硫酸镁液湿敷组相比较,前者对血管弹性的改善明显优于后者。综观表1至表3,当归、川芎、三七、大黄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参与治疗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与单纯使用西药硫酸镁外敷相比具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尤其是在血管弹性的恢复方面,但对照2组虽然也用中药参与治疗,经方金黄散中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等虽有活血祛风止痛、清热凉血燥湿之效,且有红外线理疗的复合作用,但与火、药、酒三效合一、相须而用的中药酒灸法相比,对血管弹性的恢复作用依然差异明显。

中药酒灸法是在传统酒灸法基础上独创的特色中医外治法,所用药酒以当归、川芎、土鳖虫、三七、乳香、没药等十二味药配制而成。当归补血活血、消肿止痛、祛瘀生肌;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土鳖虫具有逐瘀、破积、通络、理伤等功能;三七粉化瘀止血;乳香、没药活血、散血、消肿止痛生肌,而白酒能够使中药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又能够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通透性,强化透皮吸收功能。白酒味辛行散,酒的燃烧可发挥热疗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消除组织水肿的重要作用,而药酒点燃的热力更进一步提高了药物的渗透作用,通过皮肤迅速将药物吸收,发挥其消炎镇痛、祛瘀生新、化瘀散结作用,同时高温能消毒杀菌,进一步防止继发感染的发生。另外,操作者通过对火力大小和皮肤温度的把控,使药、酒、火力合一,达到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综合疗法多功能一体化的治疗效果,多种作用协同,符合现代医学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管通透性,恢复血管弹性的治疗机理[3],使中药酒灸的适应证涵盖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各种分型,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以静脉血管条索状症状的消失为关键点,可有效保护患者血管,利于老年及慢性病患者的长期治疗,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药酒静脉炎输液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药酒不能任性喝
探秘药酒
喝药酒有什么坏处
HPLC法同时测定痹通药酒中4种生物碱成分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颈枕输液袋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