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学

2019-01-28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9年21期
关键词:人口迁移省际城市群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格局演变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杨传开,宁越敏

摘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流动政策的变化,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急剧增长。相对于省内人口迁移,省际人口迁移是长距离、大尺度的人口流动现象,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空间再分布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探究近10 多年来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方法:基于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地理集中指数、人口迁移重心、社会网络分析、人口迁移综合指数等多种指标和方法考察了2000—201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格局演变和地域类型划分,并通过构建公式定量估算了省际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结果:(1)省际迁入和迁出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分散化态势,其中省际迁出人口分散化趋势更为明显。迁入迁出重心均向北向东偏移,迁入人口的变动更加突出。省际人口迁入地由广东省“一枝独秀”向多极化演变,安徽、四川、河南、湖南成为新的4 大迁出地。(2)伴随着地区间联系的加强,省际人口迁移的网络化趋势更加突出。地区间20 万人以上的净迁移流关系数显著增多,从2000年的32 条件增至2010年的70 条;省际人口迁移网络趋于紧凑,可达性提高,网络结构趋于均衡化。迁移流在空间上突出表现为从中西部地区指向东部地区,新增加的迁移流集中指向长三角、京津以及福建等地。迁移存量、经济差异以及迁移距离的共同作用,形成了3 种不同迁移模式,分别是: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存在较大经济差异,由不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四川→广东、河南→广东、湖南→广东等属于此类;从迁出地迁移至经济更发达但与迁出地相邻近的目的地,例如河北→北京、山东→京津沪、江苏→上海、福建→广东等;第3 种模式具备以上两种模式的共同特点,如河南→京沪、安徽→上海、安徽→江苏、江西→广东等。(3)综合考虑人口迁移的方向性和活跃度,可将全国31 个地区划分为净流入型活跃区、平衡型活跃区、净流出型活跃区以及非活跃区4 种类型。其中,净流入型活跃区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带以及西部的新疆;平衡型活跃区变动较大,2010年主要为山东、内蒙古、辽宁、山西、云南、海南等地;净流出型活跃区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区;非活跃区主要为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4)省际迁移人口的空间再分布,改变了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城乡人口结构,导致不同地区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发生变化,形成了促进城镇化率提升的4 种模式:(1)省际迁移导致区域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城镇人口增加效应更为突出,从而促进城镇化率提升;(2)省际迁移促进了总人口和城镇人口增加,而农村人口呈减少趋势;(3)省际迁移促进了区域城镇人口增加,而总人口和农村人口减少;(4)省际迁移使区域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均呈减少态势,而且农村人口减少更为突出,使城镇化率相对提升。结论:省际人口迁移的网络化趋势更加突出。省际迁移人口的空间再分布形成了促进城镇化率提升的4 种模式,在这4 种模式的共同作用下,省际迁移促进了全国和区域城镇化率的提升,其中对2000—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增加的贡献占到了18.13%。另外,省际迁移也促进了城镇化率省际差异的缩小,对于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一定作用。后续将依据省际迁移导致的城乡人口规模变动,对不同地区进行了类型划分,详细研究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如何促进省际迁移人口中的大量农民工市民化,理论创新和政策研究也应是未来重点突破之处。

来源出版物:地理研究, 2015, 34(8):1492-1506

入选年份:2017

行政边界对城市群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王成龙,刘慧,张梦天

摘要:目的:随着中国城市群的快速发展,边界效应成为测度城市群一体化和城市间要素差异化分布的重要手段。目前,尚缺乏在城市群尺度下,行政边界对城市用地扩张的研究。本文以城市群为研究单元,探讨城市群尺度下,不同类型行政边界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以期为突破行政边界制约、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实现城市群城市用地理性扩张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方法:文章遵循“推理—演绎—实证”的写作思路。基于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先生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理论框架,从中国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的实际出发,提出行政边界影响下中国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的边界效应阶段模型。随后,将经济学领域的趋同分析方法分引入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的实证分析,从边界效应的视角,探讨行政边界影响下城市群城市用地的扩张规律与特征。最后,实证与理论结合,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文章提出的“城市用地扩张边界效应阶段模型”作出回应。结果:为了将行政边界定量化描述,文章引入中国城市的行政级别这一概念,并将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的行政边界分为4 类,A 类、B 类、C 类和D 类。以D 类边界为参照,分别选取20年和10年为测度尺度,结果表明:A 类、B 类和C 类行政边界的Border 系数均大于0,且都通过显著水平为0.01 的检验,即行政边界的等级属性与城市间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的的差距正相关;将测度尺度缩小到5年,A、B、C 3类行政边界的边界效应差距缩小,不同类型边界的同化趋势明显;行政边界对扩大城市用地扩张规模差距的正向促进作用依旧明显,但测度的显著性水平略有下降,即行政边界与城市用地扩张的显著性关系随时间尺度的缩小而降低;同时,4 类行政边界的边界效应关系与20年和10年测度尺度的结果相同,即,C 类边界>B类边界>A 类边界>D 类边界。在京津冀城市群范围内,以1990—1995年为基准,1995—2000年和2000—2005年的两个阶段边界效应均呈现增加趋势,2005—2010年,城市边界效应骤减。结论:(1)行政边界对城市群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文章构建了中国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的行政边界效应阶段模型,该模型将行政边界效应分为4 个阶段,即隐形阶段、异化阶段、疏导阶段和消融阶段。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特征经历了低水平的平衡状态—核心城市的快速增长—边缘城市的快速增长—高水平的平衡状态这4 个阶段。(2)行政边界对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的特点——时间越长,边界效应越明显,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越显著。(3)4 类行政边界的边界效应关系可以表述为:C类边界>B类边界>A类边界>D类边界,即城市群内部两个城市间的行政级别跨度越大,边界效应越强。当A、B、C 3 类边界的效应值构成边长为1 的等边三角形时,边界效逐渐消失,城市间行政边界对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的差异性影响不再存在。(4)1990— 2010年间,京津冀城市用地扩张正从“行政边界效应阶段模型”的“隐形阶段”后期过渡到“疏导阶段”。

来源出版物:地理研究, 2016, 1(1):173-183

入选年份:2017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 版)的 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

樊杰,周侃,王亚飞

摘要:目的:2016年9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等13 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的通知”(发改规划[2016]2043 号),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参照执行,2017年6月底之前完成相关评价工作。至此,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入全面试行阶段。经过两年的修订、完善,在2014年版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总体技术流程基础上,形成2016年版技术路线。本文重点介绍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的理论探索及2016 版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技术流程、评价体系、集成方法与类型划分等技术要点,为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全面试行提供技术参考。方法:本文探讨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的设计基点,阐释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承载能力评价和预警的基本概念,创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理论模型。在理论模型指导下,形成以下技术方案: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分别开展陆域评价和海域评价,二者均包括基础评价和专项评价两部分,基础评价采用统一指标体系对所有县级行政区进行全覆盖评价,专项评价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选取特征指标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进行评价;采取“短板效应”原理确定资源环境超载、临界超载和不超载3 种类型,结合资源环境耗损过程评价划分红色(极重警)、橙色(重警)、黄色(中警)、蓝色(轻警)和绿色(无警)5 个预警等级,通过陆海统筹校验确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类五级”评价方案。最后进行超载成因解析与政策预研。结果:增长极限论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理论基础;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通常难以消除资源环境的极限约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对象不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而是利用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同可持续发展状态有着良好的耦合性,通过监测和评价各地区资源环境超载状况,诊断和预判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状态,为制定差异化、可操作的限制性措施提供依据。与2014 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技术流程相比,2016年版本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评价体系、评价指标、集成方法、过程评价融入、海陆统筹等方面。结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对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具有重大意义。2016 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技术流程与评价体系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构建了陆域评价和海域评价系列,并通过集成评价确定超载类型和预警等级,在现有监测能力和数据基础下,形成了全面反映国土空间自然资源上限、环境容量极限和生态服务功能量底线的总体技术方案。面向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需求,未来,仍需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266-276

入选年份:2017

猜你喜欢

人口迁移省际城市群
渤海湾省际滚装船舶零担货物运输现状及安全管理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湖北省推进沿边地区省际合作研究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