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求变 振兴副刊
——《恩施日报·文化旅游周刊》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28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10期
关键词:清江副刊恩施

这是媒介变革的年代,也是报纸副刊有所作为的年代。在媒体融合的当下,副刊只有勇于探索,创新求变,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恩施日报》是与共和国同龄的党委机关报,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2017年,报社优化版面结构,立起“本地新闻版+新闻专刊”的主架构,每周五后4版为《文化旅游周刊》。

《文化旅游周刊》作为《恩施日报》的主要专副刊,注重策划,提升新闻性,强化文化品位和人文情怀,创新内容和形式,在新闻版“活起来”的同时让专副刊“亮起来”。

一、放大新闻视角,凸显副刊广度

《文化旅游周刊》深耕新闻,围绕州委的重要方略积极策划,融新闻于副刊,一方面探寻“硬”新闻的“软”表达,讲故事,抓深度,更有活力、魅力;另一方面让副刊走出“书斋”,具有新闻性,凸显副刊广度。

(一)探寻“硬”新闻的“软”表达

主题新闻是党报的重要报道内容,《文化旅游周刊》探寻“硬”新闻的“软”表达。改进新闻报道方法,创新报道内容,讲故事,抓深度,让报道有看头、耐读,让读者看得懂、信服。

周刊做深度文章,在细节和故事中找鲜活,在思想和新闻背景中抓深度。它主要关注文化旅游,报道和分析恩施州文化旅游方面的大事要事。同时,在一般的新闻中找到亮点,放大亮点,让周刊报道与正刊新闻比翼齐飞。

关注文旅动态,宣传文旅成果,鼓舞恩施人的士气和自信。周刊针对女儿会、民族民间舞大赛等重大活动,不仅及时关注每一事件的进程,还在每次报道中深度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周刊栏目琳琅满目,常年开设《文旅视线》《清江评论》等,近年新办了《聚焦恩施文化抢救工程》《身边旅游人》等专栏,围绕文化旅游产业,谋划好主题新闻,推出了一批力作。

(二)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挖掘新闻中的新闻,介绍新闻背后的故事,分析现象后面的原因,努力提升新闻价值。《文化旅游周刊》巧做深度文章,把新闻做厚,把历史读新。

老地名是一种文化传承,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2017年新设《地名故事》栏目,对州城老地名深入采访,挖掘背后的历史故事。它推陈出新,刊出了一系列有趣味、有文化内涵的地名故事。

精耕细作专栏,讲好文旅故事。《恩施旅游扶贫故事》(周刊头版,综合新闻版)、《恩施民俗》(周刊第二版,人文版)、《恩施名山名水》(周刊第四版,地理版)等专栏,以生动的细节、精彩的故事来宣传恩施的文化旅游,展示恩施州红色文化、民族文化。

土家情人节——女儿会,是恩施州重要的民族节日。2018年8月16日,《恩施日报》要闻版发表女儿会开幕消息。次日,周刊以《又是一年女儿会》为题报道女儿会开展情况,还发表《女儿会,一首唱不尽的自由恋歌》,介绍女儿会的背景、故事和历年办会情况,让读者不仅读到新闻,还读到了历史和故事。

二、拓展文化视角,彰显副刊厚度

《文化旅游周刊》坚持把报道、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挖掘和展示本土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特色,特别是对州城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进行深度报道和系列展示,推动了全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有“动”有“静”,读新历史

一“静”一“动”,尽是文化。“静”有厚重感,“动”有新鲜度。上下呼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动”“静”相宜。

首先,副刊的专栏有“动”有“静”。

“动”态讲述今天的人和事,一个个事件、人物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为文化、为旅游献计出力的大大小小的故事,新鲜而与众不同,平凡而又生动感人。

“静”态介绍史料,强调真实性,用讲故事的方式,贴近新闻写历史,静中有动,把历史读新,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栏目《保护与传承》从2017年6月起历时一年多,出版50多期,受到读者关注和好评。这一栏目属于“文化抢救工程”系列报道的分支,它将传统村落和文化传承两部分细化。

如果说《保护与传承》栏目属于“静中有动”,那么《文化传承》栏目就属于“动中有静”。周刊人文版开设专栏,以各个行当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为点,重点介绍此种民间文化及其传承。

其次,副刊的文字有“动”有“静”,“动”中有“静”,新闻中有历史、有背景资料,不是单纯的现实,不是平铺直叙;“静”中有“动”,看似史料或历史人物,但有时代比较,有现实考量。

(二)坚守中创新,打造品牌

《恩施日报》清江副刊走出了王月圣、杨秀武等一大批作家,李传锋、叶梅等知名作家也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现在的清江副刊隶属《文化旅游周刊》(周刊第三版),主要发表州内作家、文学爱好者的文艺作品。

《恩施日报》坚守党报副刊优良传统和文化品位,同时不断创新,关注现实,让内容时代化,作品生活气息浓郁。编辑记者紧密团结作者,广泛联系读者,共同维护报纸名片,精心打造报纸品牌。

“三峡拉纤,历经数千年,是三峡文化与川江风骨的象征,纤夫号子也是最惊心动魄的民间音乐。”清江副刊发表的从恩施走出的作家甘茂华的散文《为纤夫写照》,荣获第34届湖北新闻奖。

除了保护和传承清江文艺副刊这个老品牌以外,《文化旅游周刊》注重打造文化新品牌。开辟《聚焦恩施文化抢救工程》专栏,主要报道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美文化人等,以及“有看点、有亮点、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景观。

《聚焦恩施文化抢救工程》系列作品汇编成册,最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一次策划,一个栏目,集结出书,多方展示,扩大了副刊影响力。

三、着眼大众视角,展现副刊温度

报纸副刊要与时俱进,调整视野,既要有文学味,还要有生活味,推出适应受众新的习惯和需求的文化产品。《文化旅游周刊》以大众视角、充满人情味的笔触关注人生百态,关注寻常百姓,讲好恩施人的故事,传播正能量。

(一)突出地域特色,身边人写身边事

地域文化,是地方党报文艺副刊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所在。恩施州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八百里清江传诵着恩施千百年来的人文故事和自然传奇,土家、苗、侗等29个民族一家亲,共建和谐繁荣发展新恩施。

《文化旅游周刊》既是地方文化传播的平台,也吸取着地域文化的深厚滋养。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围绕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恩施旅游做文章。

周刊走平民化之路,着眼“身边人,身边事”,提倡“百姓写,写百姓”,强化写实性,让普通人成为报道主角,使党报副刊更有魅力。

《李勇与恩施大峡谷》(载2018年7月6日周刊人文版)就是身边人写身边事的例子。李勇虽说去世多年,作者一直觉得要写点什么。李勇一生钟爱大峡谷,生在斯长于斯葬于斯,故事感人至深。

李勇参军升至团职,后在武汉任职。李勇生前为大峡谷操碎了心:多方求援,捐资建设机耕路。因为有李勇这样一批人的努力,才有今天闻名中外的恩施大峡谷。

周刊注重讲述身边人、身边事,讲好恩施故事,采用贴近生活、地域性强、富有亲和力的文章赢得读者。

(二)留住老作者,培养新作者,让副刊光芒再现

作者是副刊的决定因素,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创作队伍是副刊的职责。《文化旅游周刊》团结、关注州内外名家和老作者,挖掘、培养新的作者,留住和吸引更多读者参与进来。

作家杨秀武讲述他与《清江》副刊的不解之缘:“我的诗人之梦从《恩施日报·清江》发源,诗人之旅从这条奔腾不息的‘清江’出发。”

《恩施日报》注重培养本土作家,繁荣恩施文学艺术创作。日报从几十年前的《清江》副刊到现在的《文化旅游周刊》,为本土作家、艺术家的成长提供了土壤,为建设文化大州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视读者,培养本地作者,特别是年轻作者。面向中小学生的创作园地《小荷尖尖》,每周发表至少一篇习作,读者爱看,更受中小学师生及其家长欢迎。

周刊在传承副刊文学性的同时,提升新闻性与趣味性、打造文化品牌、服务读者作者,创新求变、焕然一新。读者夸赞《文化旅游周刊》小说、散文、书画、摄影等琳琅满目,每周都可以饱赏一次丰盛的文化大餐。

猜你喜欢

清江副刊恩施
张文胜《清江帆影》
简约欧式9.4.4全景声影院 湖北恩施红星美凯龙
飞檐走壁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互联网+”时代报纸副刊的变与不变——新民晚报副刊的改革与创新举措
清江引
恩施新农人:农业互联网创业七年走过的弯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鱼跃清江 广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