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与死亡笼罩下的个体生命追求
——以欧内斯特·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为例

2019-01-27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2期
关键词:侍者空虚海明威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00)

在海明威小说中有一个不变的永恒主题:死亡。并且,海明威所着力表现的是英雄与硬汉在面对死亡与虚无时的坦然与无畏。面对死亡与重压,崇高的人依然保持优雅风度,坚持不懈地与命运抗争,展示出一种悲之美与悲剧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海明威所认为的,对抗死亡的最有力武器。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不同于海明威以往的硬汉小说,它所展现的是失意“英雄”的普通生活。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与战火纷飞的现场,一个普通的夜晚,一家普通的餐馆,三位平凡小人物,却对应着战后无数人空洞的精神世界。在这篇小说中,死亡的威胁并不是时常悬在人们头顶的刀剑,它转化了形式,成为虚无与孤独的缩影,但战后的生活依然笼罩在其阴影之下。面对精神上的空虚,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命追求,有的人继续麻木生活,有的人选择尽力克服死亡的恐惧,而有的人则义无反顾奔向死亡,直面空虚与孤独。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现的“英雄主义”就是面对生活中无法弥补的悲剧,依然保有抗争意识和人格尊严,敢于直面孤独与死亡,即使在夜晚永远“失眠”。

一、虽生犹死的人性堕落与精神迷失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一战之后人们思想状况的真实写照,一战对整个西方人民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造成了极大创伤,他们对上帝失去了信仰、对未来失去了信念,对生活的追求开始变成对金钱和权力的盲目崇拜,人性精神渐渐被异化。整篇文章都弥漫在这种虚无与孤独的惨淡色彩之中,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整个社会,传统道德观濒临崩塌,无数的人都失去了精神支柱,在奢侈糜烂的生活中苟活于世。

小说中那位年轻侍者就如同大众的普遍缩影一样,生活被虚无与空洞填满,惶惶不可终日。即使看似什么都不缺的他自信满满地说“他孤孤单单,我可不孤单,我有个老婆在床上等我呢”,但却经不起老招待一句无意间的调侃。

脆弱、敏感的过度反应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年轻侍者内心极度的不自信。他在小说中多次反复强调的自信并不是因为自己精神上的强大与充溢,只不过仰仗着自己的年轻、稳定的工作来说服自己妻子对他的永远忠诚。由这些物质因素架构的情感基础一定是不坚固的,甚至一碰就碎。精神空虚与迷失当然不是老人和老招待的个人问题,更是环绕在年轻侍者周围的梦魇。整日生活在虚无之中,丢失了精神家园,却依旧浑然不觉的年轻人,是否比无法入眠、夜夜买醉的空虚者更可悲呢?

在孤独与死亡阴影笼罩下的社会中,除了精神的迷失,更令人心悸的还是人性的堕落。故事开篇,老招待和年轻侍者间有一段关于老人自杀的讨论,面对死亡这个沉重而严肃的话题,年轻侍者却以金钱的价值来衡量生命的意义。

在这位年轻侍者的心中,金钱是完全可以与幸福画上等号的,而精神上的富足在他的眼中却一文不值。自私、世俗、冷漠,一个年轻身躯却仿若行将就木的老人般死气沉沉。对死亡的轻视、对生命的冷漠、对金钱的崇拜,这些绝不是年轻侍者的独有特点,它们构成了一战后整个西欧社会的群体表象——年轻、自信、享乐,热衷于金钱的诱惑,把财富看作是生命的高地,精神家园却弃之如敝履。

精神迷失是每一个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正常表象,但在经历过“虚无飘渺”后的个体生命选择,才是评判人性的准则。年轻时忙于生计、追名逐利,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一种虚无的孤独;年老时也许会衣食无忧,但却永远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没有了生存的欲望,虽生犹死。活着的人死了,死去的还是死人,随着时间的流逝,留下来的都是虚无。

二、向死而生的生命追求

心灵的空虚与孤独是束缚住人们并走向死亡的绳索,尤其是对年老的人们来说。

小说的开篇就是对老人的形象速写。老人双耳失聪,每晚在深夜独自出门,喜欢干净明亮的地方,但依然选择坐在餐馆的斑驳树影中。树影的斑驳沉寂包含着老人内心的郁闷和悲哀,一种对世界虚无缥缈的介怀,一种笼罩在死亡阴影之下的暗示。文中,老人共说了4句话,其中3句都是招呼侍者来添酒,孤独烦闷,空虚忧愁,一切都是如此悲伤而落寞。

倘若老人只是夜夜买醉,浑浑噩噩度日,那他就和放弃了个体生命追求的年轻侍者没有什么不同。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对战后的虚无世界感到失望,对精神空虚感到迷茫却始终积极地追寻生命的意义。他是虚无世界的清醒者,不能接受精神的迷失和虚无的生活,欲求通过死亡获得生命的意义,他是海明威笔下典型硬汉式的“失意英雄”。

从年轻侍者和老招待间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老人也曾因孤独和虚无自杀过,自杀未遂后虽夜夜买醉,但仍高贵而优雅的活着。活着,高贵而优雅的活着,便是对孤独和死亡的最大反抗。为了对抗孤独与虚无,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老人需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需要依靠酒精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即便这种微小的愿望,最终也以被年轻侍者粗鲁赶出而破灭。

虽然他一次次向虚无、向死亡、向命运的抗争都被无情地阻止, 但老人清楚地明白人都会面对死亡,选择死亡就坦然死去,选择生存就好好生活,不为恐惧所奴役,展现了重压下的最优雅风度,在逆境中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体现了海明威式的英雄所独具的“绝望中的勇气”。

现代社会的人们都生活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中,但精神领域却大多一片贫瘠。无数的人们在失去信仰和渴望信仰中踌躇,而小说中餐馆的干净与明亮,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希望的象征,是宁静,是力量,是黑暗中的一片乐土。老人深夜买醉,迟迟不愿离去,伴着几口白兰地,疲惫,孤寂,淡漠都在明亮与温暖中消失不见。即使最终被无情驱赶,但他的高雅淡然、坚强不屈,仿若一棵苍松翠柏,傲然立于世间,狂风呼啸,依然不失尊严。

三、奔向孤独与死亡的生命超越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彷徨与感伤,但老招待却是其中唯一一个在认清生活本来面目后依然选择遵循本心,活出真我的人。与老人的消极抗争和年轻侍者虚无而不自知不同,老招待直面虚无与孤独,实现了个体生命的升华与超越。

餐馆对老招待来说,是精神家园的栖息地。他明白老人的寂寞与孤独,这是知己般的相知、相遇。因此,老招待在谈论老者时,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剖析与感发。在给年轻侍者讲述老人的故事时,老招待提到了“死亡”与“孤独”的可怕,他希望用死亡的震撼来警醒麻木不仁的年轻人,使他能摆脱物欲世界和现实功利的纠缠,积极寻找精神世界的高地。面对空虚与孤独,老招待选择陪伴在老人身边,希冀用话语点醒“沉睡”的年轻侍者。然而,当餐馆关门,一切归于平静之时,他也是孤独一人面对自己的忧虑,品尝虚无的苦酒。

小说结尾,老招待走进一间酒吧,跟调酒师点了一杯“虚无缥缈”,表面上他是滑稽可笑的“疯子”,但其实这个“疯子”才是小说中最清醒的人。他没有浑浑噩噩的在虚无缥缈中自生自灭,也没有以酒精作为精神的寄托努力挣脱重压。虽然老招待一直强调自己一无所有,但他那敢于直面“虚无”的勇气,痛饮生活苦酒的选择,笑着奔向孤独与死亡的洒脱,使他成为小说中最“富足”的人。

在战争这样晦暗的大背景下,人性开始在孤独与死亡的阴影下渐渐被异化,无数的人迷失了自我。有人对生活丧失了勇气,有人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孤独、虚无与死亡,如影随形般环绕在每个人心头,每个个体都有着不同的生命追求。海明威笔下所写大多是失意的孤胆英雄,但他们都是坚持为黑暗中的人们寻找光明的先驱。小说中,海明威所塑造的老人和老招待都是“硬汉”般的不屈人物,世界要把他们都打碎,但他们却在破碎处重生,站立起来。尽管世界虚无,但尚有清醒的人们在虚无中直面现实,有不被无望现实所击退的勇敢、向死而生超越生命的坚守,方是一个精神明亮之人的个体生命追求。

猜你喜欢

侍者空虚海明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名言
突然空虚
购买“空虚”
重温海明威
15 Seconds to Stardom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早已提前死去
各有安宁
高三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