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性贞淫

2019-01-25陈益

书屋 2019年1期
关键词:汤显祖

陈益

盲人文学家张大复是很容易被误读的。他的《梅花草堂笔谈》记录了大量昆曲史料,有人竟将他与清代苏州的同名剧作家混为一谈。他的《茶说》,对茶的品性有独到见地,却也让人难解:“天下之性,未有淫于茶者也;虽然,未有贞于茶者也。水泉之味,华香之质,酒瓿、米椟、油盎、醯罍、酱罂之属,茶入辄肖其物。而滑贾奸之马腹,破其革而取之,行万余里,以售之山栖卉服之穷酋,而去其膻薰臊结、止膈烦心之宿疾,如振黄叶。盖天下之大淫而大贞出焉。”

有人说文章是在一个迷人的月夜写成的。其实,用回忆来界定或许比较合适:“是夕船过鲁桥,月色水容,风情野态,茶烟树影,笛韵歌魂种种,逼人死矣。”四十岁失明后,张大复无法见到月色,对茶性的感受则更深。

以贞与淫来比喻茶性,似乎挺怪诞,但只要掩卷沉思,又觉得深有道理。茶叶具有吸附的天性,遇梅则香,逢鲍则腥。人们往往把它封藏在锡罐里,守住本真之味。因为天下没有什么比它更见异思迁的。这就是淫。然而茶叶不仅能解荤腥,能祛除烟酒之毒,尤其令人神清气爽,身心舒泰,被誉为“百病之药”。在头昏脑涨、精疲力竭、百节不舒时,饮茶的效果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明显。这显然就是贞。张大复觉得,大淫是茶的表象,大贞才是它的本质。继而他又引申开来:“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好色而不饮其韵:甚矣,夫世人之不善淫也……”原来,由奉茶而探寻茶性,是为了抵达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让天、地、人三者融为一体。可惜世人不懂得淫,也不善于淫。

今天的人们,从贞与淫而生发,说茶与水天生是情人。茶因水而香,水因茶而韵。当男人相逢女子,犹如好水遇到好茶。男人爱茶,君子好逑,名茶易求,佳偶难觅。又说,世上最美的风景必然是错过的风景,并非好茶都能遇到合适的水,也不是好水都能遇到合适的茶。茶香弥久,青春易逝。吟唱之间,全都是难以诉尽的惆怅。

殊不知,张大复意在情色之外。

最懂得张大复,且与之保持坚贞友谊的,是文士顾僧孺。这一年的正月初五,顾僧孺病得很重,窗外雨雪不止,心里很想在上元节后把臂言欢,却明白难有机会了。于是以笺纸写下最后的心愿,派人送给张大复。他渴望闻到梅花草堂的梅香,更想品尝秋茶的韵致,唯有张大复能让自己满足。孰料,正月十三张大复从娄东(太仓)回家,读到这封《乞梅茶帖》,顾僧孺却已于此前一日离世。书信笔画遒劲,根本不像是病中所作。“人生奄忽如此,何以堪之!”张大复无限感伤。他与顾僧孺相酬答不下万纸,留在手里的仅仅是这封乞讨梅茶的绝笔,令人黯然神伤。

事实上,张大复所拥有的也只有梅茶而已。

张大复最初的学问,来源于父亲张维翰的悉心传授。他的塾师金思斋感慨,十岁时张大复《论语》的功底,已可以反过来做他的老师。十二岁以后,张大复开始刻苦攻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张家祖祖辈辈五代人都竭尽全力参与科考,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张大复身上。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不大不小的玩笑,三十四岁那年,才勉强考中了秀才。“刚肠难忍英雄泪,死地谁堪儿女怜”?一派落寞情怀,促使他含着眼泪写下了这两句诗。没想到,更沉重的打击还在等待他——考中秀才刚几个月,父亲因病突然撒手人寰。

这位身材矮小、衣着寒酸、双眼蒙眬的江南才子娶过两位妻子,一死,一病。没有显赫的功名和曲折的爱情,也没有金银田产和彝器古玩。晋唐小楷、褚遂良《夫子庙碑》、《麻姑仙坛记》等许多传家之物,因双眼昏黑而被人偷去。由于他的才情与博学,远近诗礼人家争相以重金延聘。朝中大臣顾升伯专门为他修筑了一座飞鸿亭,将他请到京城设馆训导儿子。每年春秋两季他仍坚持参加郡试。可惜,一场意外的病变改变了他的一生。当时刚满四十的张大复去观看一场民间灯会,突然“眼迷炬,翌日发肿”。二十天后,就是一年一度的春闱,自觉病情略有好转的张大复勉力前往。不料走进考场,“甫就位,不辨天日,岂非数哉!”天昏地暗间,他的眼睛便什么也看不清。张家祖辈六代的梦想就此破灭。

能明其淫而就其贞,识得茶之真滋味的张大复,一生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包括戏曲大家汤显祖、官至礼部侍郎的诗人钱谦益、善于经营的文化人陈继儒,还有归有光的儿子归子慕、梁辰鱼的孙子梁雪士等。别人的生活似乎都过得比他舒适体面,张大复则在捉襟见肘的日子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万历三十六年(1608),江阴狂生李至清仰慕汤显祖的名声,特地赶往江西临川拜访。在闲谈中以十分敬重的口气提到了张大复。汤显祖想起,在昆山片玉坊徐氏拂石轩小住时,也听同年好友徐应聘多次讲过这位病居士。直到三年后,常州推官王命新写信给汤显祖,附寄张大复的文集《嘘云轩文字》。汤显祖读了觉得很有灵性,欣然为他写了一篇序文。

从此,他们间有了许多书信来往。

汤显祖在信中真诚地劝告他不必耗费精力于八股文,不如多多留意《老子》、《易经》和《太玄》等经典。张大复向书童一字一句地口述了回信。他的眼睛看不清楚,心里却很明白,并非死抱住八股文不肯放,然而八股文是“糊口之策”,无法抛弃。

那年,张大复年逾五旬,自觉到了知天命的年月,人生已无太多变数,静下心来整理了一份《张氏先世纪略》,把张家几辈子来的变迁详细地作了叙述。随即把书稿寄给远在临川的汤显祖,请求他写一篇序文。汤显祖读了很不平静,连夜提笔写了序文。

他说,他给自己定了规矩,六十岁以后就不读悲伤的文字,怕心中难以承受,过早衰弱。然而,《张氏先世纪略》拿在手里却不忍不看,不看完还舍不得放下。坐在椅子上,常常是把它收起来了,一会儿又摆放在书桌上。脑子里想的,全都是张家的那些事……

娄江女子俞二娘读了《牡丹亭》后,发自肺腑写了许多批注。深感到自己不如意的命运也像杜丽娘,甚至还不如杜丽娘,她终日郁郁寡欢,以泪洗面,觉得身边的一切都索然无趣,最后竟断肠而死。这个故事是张大复告诉汤显祖的。这时,汤显祖正难以摆脱与沈璟的音律之争。

汤显祖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女儿詹秀。前一日,他带着孩子到祖祠拜谢。女儿穿着绣花彩衣裙学唱《牡丹亭》,说不尽的活泼可爱。可因为患痘症,她发烧不退,脸色赧红,举止有些呆滞,“解着(衤贵)红别祖祠”,在祖祠正立。谁知,拜谢祖祠竟是与祖宗永别。第二天,七岁的詹秀便离开了人世!

动情于殇女,他强抑悲痛,拭干泪水,坐在了书桌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没想到,又有女子为了杜丽娘而殒命。她才十七岁,像玉茗花萼般的青春年华刚刚开始。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再也无法阖眼,在灯下沉思良久,含泪挥笔写下了五言绝句《哭娄江女子二首》:

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

何自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耐人寻味的是,他们始终缘吝一面。机会竟擦肩而过。

论年龄,张大复比汤显祖小四岁;论资历,他只是一名生员,在进士面前只可算是晚生;论境遇,一个是落拓的病居士,一个却因为《牡丹亭》而声名显赫。然而汤显祖始终以同辈相待。读了张大复载有大量昆曲发源地史料的《梅花草堂笔谈》,他感慨道:“天下有真文章矣!”真者,贞也。

猜你喜欢

汤显祖
汤显祖猜谜
汤显祖《紫箫记》《紫钗记》声诗笔墨探微
论汤显祖《紫钗记》之悲剧因素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家族墓后的家族史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家族墓重见天日起风云
THINKING INSIDE THE BOX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