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缓控释技术制备布洛芬双层片的研究及释药机制评价

2019-01-25孙晓飞孙敬蒙景啸澜张炜煜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黏合剂溶出度布洛芬

孙晓飞,孙敬蒙,景啸澜,刘 璐,王 丹,张炜煜*

(1.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长春 130117;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长春 130021)

布洛芬(Ibuprofen)为苯丙酸类非甾体类抗炎药,溶解性差,属BCSⅡ类药物,半衰期较短,约为1.8~2.0 h,需给药3~4次/d,且存在生物利用度低、服用剂量大等缺点。因此市售剂型多为缓释制剂,但由于缓释制剂起效慢,不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因此将其制备成速释缓释双层片,速释部分在给药后迅速释放有效剂量的药物,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迅速有效地缓解症状;缓释部分以相对恒定的速率释放剩余剂量的药物,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治疗效果。通过溶出度、释放度研究优化布洛芬速释缓释双层片处方,并进行释药模型拟合。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Agilent 1200 Series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PJ-3片剂四用仪(天津市国铭医药设备有限公司),DP30A单冲压片机(北京国药龙立科技有限公司),UV51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元析仪器有限公司),AR2140型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KQ2200B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HH.S21-Hi6电热恒温水浴锅(北京市长源实验设备厂)。

1.2 材料 布洛芬原料药(批号:20130308)购自山东新华制药有限公司;布洛芬(批号:100179-201406)来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甲醇(色谱纯)购自美国Sigma公司;纯净水购自哇哈哈集团有限公司;HPMCK4M(药用级,批号:130410)、HPMCK15M( 批 号:130412)、HPMCk100M( 药用级,批号:130412) 、L-HPC(药用级,批号:20140206)、乳糖(批号:20130531)、微晶纤维素(批号:20100602)、羧甲基淀粉钠(药用级,批号:130404)、预胶化淀粉(药用级,批号:20110802)、糊精(药用级,批号:20120411)、淀粉(药用级,批号:20130105)、硬脂酸镁(批号:130525)、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批号:20130531)等均购自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PEG4000(药用级,批号:20120801)、PEG6000(药用级,批号:20130902)均购自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L-HPC(药用级,批号:20140206)购自上海昌为医药辅料技术有限公司;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批号:140325)购自上海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试验方法

2.1 布洛芬速释缓释双层片处方优化研究

2.1.1 基于布洛芬速释层溶出度优化布洛芬速释层处方研究

2.1.1.1 对制备方法进行考察 根据预实验,选择乳糖为填充剂、HPC用量为20%,崩解剂为交联聚维酮,用量为5%,硬脂酸镁用量为1%;以溶出度为考察指标,分别考察粉末直接压片法、干法制粒压片法、湿法制粒压片法对溶出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速释层3 min溶出度分别为58.87%、13.96%、63.12%,因此确定速释层制备方法为干法制粒压片法。

表1 制备方法对布洛芬速释层溶出度的影响

2.1.1.2 对崩解剂种类进行考察 根据预实验,选择乳糖为填充剂、HPC用量为20%,崩解剂用量为5%,硬脂酸镁用量为1%,分别考察崩解剂为CMS-Na、PVPP、CCNa、L-HPC时对溶出度的影响,如表2所示,溶出度大小为:PVPP>CMS-Na>L-HPC>CCNa,即崩解剂定为PVPP。

表2 崩解剂种类对布洛芬溶出度的测定结果

2.1.1.3 对崩解剂用量进行考察 根据预实验,选择乳糖为填充剂,HPC用量为20%,崩解剂为PVPP,硬脂酸镁的用量为1%,考察崩解剂用量为2%、3%、5%、7%、9%时对溶出度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PVPP用量不同时,布洛芬速释层3 min溶出度均大于75%,且用量为7%时溶出度最高,因此确定崩解剂PVPP用量为7%。

2.1.1.4 对干黏合剂种类进行考察 根据预实验,选择乳糖为填充剂,崩解剂为PVPP,用量为7%,干黏合剂用量为20%,硬脂酸镁的用量为1%,考察干黏合剂为HPC、MCC、MC4M、MC15M、MC100M对溶出度的影响,结果如表4,布洛芬速释层3 min溶出度均大于75%,根据溶出度大小确定干黏合剂为HPC。

2.1.1.5 对干黏合剂用量进行考察 根据预实验,选择乳糖为填充剂,崩解剂为PVPP,用量为7%,干黏合剂为HPC,硬脂酸镁的用量为1%,分别考察HPC用量对溶出度的影响,结果如表5所示。干黏合剂用量分别为5%、10%、15%、20%、25%、30%、35%、40%时,布洛芬速释层3 min溶出度分别为55.56%、62.46%、70.70%、72.89%、76.14%、78.99%、76.32%、69.71%,即干黏合剂用量为30%时速释层溶出度最高,因此确定干黏合剂用量为30%。

表3 PVPP用量不同时布洛芬溶出度的测定结果

表4 干黏合剂对布洛芬速释层溶出度的测定结果

2.1.1.6 对填充剂种类进行考察 根据预实验,选择崩解剂为PVPP,用量为7%,HPC用量为30%,硬脂酸镁的用量为1%,考察填充剂种类对布洛芬速释层溶出度的影响;结果见表6,当填充剂为糊精时,3 min溶出度最高,符合规定,确定填充剂的种类为糊精。

2.1.2 基于布洛芬缓释层释放度优化布洛芬缓释层处方研究

2.1.2.1 对缓释材料种类进行考察 根据预实验,选择乳糖、淀粉为填充剂,缓释材料用量为18%,致孔剂为PVPK30,用量为5%,5%PVPk30~80%醇溶液为黏合剂,分别考察不同缓释材料对布洛芬缓释层释放度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壳聚糖、海藻酸钠、黄原胶为缓释材料易发生突释行为,乙基纤维素为缓释材料导致药物释放不出来,HPMCk15M更接近缓释层释放标准,所以确定缓释材料为HPMC。

表6 填充剂种类不同时对布洛芬溶出度的测定结果

2.1.2.2 对缓释材料用量进行考察 根据预实验,选择乳糖、淀粉为填充剂,致孔剂为PVPk30,用量为5%,5%PVPk30~80%乙醇溶液为黏合剂,考察缓释材料不同用量对释放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HPMCk15M用量分别为9%、12%、15%时发生突释行为,用量为24%时药物释放不完全,HPMCk15用量为21%时,更接近缓释层释放标准。

2.1.2.3 对致孔剂种类进行考察 根据预实验,选择乳糖、淀粉为填充剂,缓释材料为HPMCk15M,用量为21%,致孔剂用量为5%,5%PVPk30-80%醇溶液为黏合剂,考察致孔剂的种类对释放度的影响。如图3所示,PEG6000、乳糖、SDS为致孔剂作用不太明显,PVPk30作为致孔剂联合缓释材料HPMCk15M接近缓释层释放标准,所以致孔剂为PVPk30。

图1 缓释材料种类考察结果图

图2 缓释材料用量考察结果图

2.1.2.4 对致孔剂用量进行考察 根据预实验,选择乳糖、淀粉为填充剂,缓释材料为HPMCk15M,用量为21%,致孔剂为PVPk30,5%PVPk30~80%乙醇溶液为黏合剂,分别考察致孔剂用量为0、3%、5%、7%、9%对释放度的影响,确定致孔剂的用量。

图3 致孔剂种类考察结果图

2.1.2.5 对填充剂种类进行考察 根据预实验,选择缓释材料为HPMCk15M,用量为21%,致孔剂为PVPk30,用量为5%,5%PVPk30~80%乙醇溶液为黏合剂,考察填充剂的种类对释放度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填充剂为淀粉、糊精、微晶纤维素时,均对缓释层释放起抑制作用,乳糖用量过大时,致孔剂作用显著,预胶化淀粉为填充剂缓释层释放更加接近缓释释放标准,但是预胶化淀粉作为填充剂制备的缓释颗粒较松,根据前期基础,考察淀粉和乳糖作为填充剂之间的比例。

图4 致孔剂用量考察结果图

图5 填充剂种类考察结果图

2.1.2.6 对填充剂混合物比例进行考察 根据预实验,选择缓释材料为HPMCk15M,用量为21%,致孔剂为PVPk30,用量为5%,5%PVPk30~80%乙醇溶液为黏合剂,分别考察乳糖和淀粉混合物的比为1:1、2:1、3:1、淀粉和乳糖混合物的比为2:1、3:1时对释放度的影响,如图6,乳糖和淀粉混合物比1:1时,更接近缓释释放标准,所以填充剂为乳糖和淀粉混合物比1:1。

2.1.2.7 对黏合剂种类进行考察 根据预实验,选择填充剂乳糖和淀粉混合物的比为1:1,缓释材料为HPMCk15M,用量为21%,致孔剂为PVPk30,用量为5%,考察黏合剂种类对释放度的影响。如图7所示,黏合剂种类为1%HPMCK4M水溶液,所制备的颗粒较硬、黏筛,不宜制成片剂;黏合剂为10%PEG6000~80%醇溶液时,6 h释放过于缓慢且12 h释放不足90%;黏合剂为1%EC~95%醇溶液时,6 h释放较快但12 h释放不足90%,所以黏合剂为5%PVPK30~80%醇溶液。

2.2 布洛芬速释缓释双层片释药机理的初步研究 药物释放速率和释放量的可控性是缓控释技术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药物制成制剂后,要求其在体内能按一定的规律释放药物,以达到预期用药目的[1-12]。本章研究布洛芬速释缓释双层片的释药机理,目的在于探索其体外释药规律,为其体内释药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图6 填充剂混合物比例考察结果图

图7 黏合剂种类考察结果图

2.2.1 常见释药机理拟合模型[13-16]

零级模型 Mt/M∞=kt

一级模型 Mt/M∞=1-e-kt

Higuchi模型 Mt/M∞=kt1/2

Ritger-Peppas模型 Mt/M∞= ktn

Hixson-Crowell模型 (1- Mt/M∞)1/3=1- kt

其中,t为时间,Mt为t时间的药物释放量,M∞为药物最大释放量,k为药物释放速率常数,n为扩散释放指数。

在上述模型中,比较常用的是Hiugchi模型和Ritger-Peppas模型。前者是以Fikcina扩散定律为基础提出的动力学方程;后者是将药物释放的溶出项与扩散项相加,提出的一个简单的半经验指数方程,用于解释骨架片的释药机制。对于圆柱形制剂即片剂,常采用Ritger-Peppas方程进行具体分析。Hixson-Crowell模型应用于药物在平坦表面发生溶出,它的释药面积正比于药物表面积。该模型是假设药物的释放速率不是由药物的扩散速率决定,而是药物颗粒的溶解速率决定的。

2.2.2 布洛芬缓释层释药过程的动力学拟合 将布洛芬缓释层最佳处方进行药物释放度测定,选择适宜的取样时间点,建立拟合方程,分别用上述已知模型拟合,并将拟合所得方程的计算值进行比较,以相关系数(R)最大的为拟合结果最好。

取布洛芬缓释片,精密称定,置转篮中,放入含900 mL释放介质(pH 7.2磷酸盐缓冲溶液)的溶出杯中,分别于0.5 h、2 h、4 h、6 h、8 h、12 h,取样5 mL,并同时补充相同温度相同体积的溶出介质。将5 mL溶出介质置于蒸发皿中,水浴挥干,依据含量测定方法计算各时间点的释放率,绘制释放曲线,建立拟合方程。

3 结果

3.1 布洛芬缓释层释药过程动力学拟合结果 见表7、表 8 及图 8-1、8-2、8-3、8-4、8-5。

表7 布洛芬缓释层释放结果

表8 布洛芬缓释层释药过程的动力学拟合表

图8-1 零级释药模型

图8-2 一级释药模型

图8-4 Ritger-Peppas释药模型

图8-5 Hixson-Crowell释药模型

3.2 布洛芬缓释层释药机理分析 布洛芬缓释层释药行为Ritger-Peppas模型拟合最好。因此,布洛芬缓释层释药行为符合Ritger-Peppas模型。对释药机理进一步分析,采用Ritger-Peppas方程进行拟合,拟合机理的判断,主要依据释放指数n的大小,它是表征释放机制的特征参数。对于圆柱型制剂而言,当0.45<n<0.89时,药物的释放机制为non-Fickina扩散,即药物扩散与骨架溶蚀协同作用;当n<0.45时,为Fikc扩散;当n >0.89时,为骨架溶蚀机制。将Ln Mt/M∞对Int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 =0.5570X-1.462 6(r = 0.981 4,n = 0.557)。因此,布洛芬缓释层释药过程为扩散与溶蚀并存的non-Fickina扩散。

4 讨论

4.1 表面活性剂对布洛芬速释层溶出度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促进药物的吸收,表面活性剂作为增溶剂有以下方法:可作为片剂的崩解剂(溶于黏合剂中;与崩解剂混合加入颗粒中;制成醇溶液喷入颗粒中);在溶出介质中加入等。在布洛芬速释层处方优化过程中,由于布洛芬为难溶性药物,以水为溶出介质3 min溶出度未能达到速释片溶出要求,因此,将Tween-80作为增溶剂,向溶出介质中加入适量的Tween-80,可有效的提高布洛芬速释层的溶出度,使其符合标准。

4.2 布洛芬缓释层制备工艺参数的影响 在布洛芬缓释片制备工艺研究中,分别考察了缓释材料的种类和用量、致孔剂种类和用量、填充剂种类、黏合剂种类;但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工艺参数对布洛芬缓释层释放度也具有较大影响,如制粒目数、压片压力等。因此对制粒目数、压片压力进行研究发现压片压力为5~9 kgf时,缓释层释放度较好,符合缓释片释放度要求;制粒目数对缓释层释放度影响较小,且不同制粒目数制备的布洛芬缓释片释放度接近,无较大差异,因此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调整。

4.3 骨架释放对布洛芬缓释片释放度的影响 布洛芬为难溶性药物,正常情况下释放度不能达到要求,因此,将布洛芬制成亲水凝胶骨架片,以HPMC为骨架材料,HPMC遇水时,其表面由于水合作用形成凝胶层,表面的药物很快溶解,凝胶层继续水化,骨架溶胀,凝胶层增厚延缓药物释放,能长时间维持安全有效的血药浓度,达到缓释的作用,从而提高布洛芬的疗效。

猜你喜欢

黏合剂溶出度布洛芬
新型黏合剂能在海水中反复使用
儿童退热还能用布洛芬吗
涤纶织物少水染色工艺研究
儿童退热还能用布洛芬吗
水飞蓟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5种成分的溶出度
栀子金花丸中3种成分溶出度的比较
罗布麻叶分散片的制备及溶出度测定
“鼻涕虫牌”医用黏合剂
兰炭黏合剂市场前景广阔
新人参二醇滴丸制备及体外溶出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