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春的期盼与守望

2019-01-23文丨

遵义 2019年2期
关键词:农耕游子滋味

文丨■ 遵义杂志社见习记者 肖 湘

“只要有人背离家乡去远方,就会有乡愁!”

踏雪向春,春节前夕,远方漂泊的游子总会汇成震撼人心的归乡大军。

因为,春节是乡愁的壳,乡愁是春节的魂。

归途囧途

寒风吹地百草折,转眼又是腊月。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腊月似乎更加清寒了些,刺骨的寒风凌虐着街上匆匆的行人,身处异乡的我不禁收紧围脖,快步前行。

临近年关,可是街景似乎还不忙披上节日的外套。成年后,每逢新春佳节,大多在异乡度过,漂泊于外更感节日氛围的淡薄。

春节又近,依然在外。忍不住去寻觅记忆中节日的热闹,而春节是其中最为深刻的了。

“家在远方,父母在远方。春节,就像风筝上的线,以故乡、以亲情为原点,拉长了我们的思念。”

“所以,走得再远,也要回家。道路再长,也要团聚。”

挤火车、转汽车、赶飞机……一路颠沛流离,几日不眠不休,只为能在春节时分与家人围坐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聊聊一年中的过往辛喜。

似落叶般眷念着土地,婴孩般依赖着母亲。

数十亿人次不惧艰险,如候鸟般的迁徙,成就了举世罕见的奇观。“一路欢声笑语,亦或是历经艰辛,归途与囧途,汇聚成一个古老国度最浩荡、最壮观、最酸涩,也是最温暖的乡愁。”

因为春节,在车站、在码头、在机场,该有多少亲情的欢聚与分别,该有多少归心似箭的热切与期盼,以至在每一个路口、每一个窗前,不知有多少痴情守望与热泪交加。

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中华民族最核心、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所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已经深深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扎根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

记忆中,祭祀、鞭炮、龙灯、花灯、舞狮、拜年、压岁钱……儿时年节里那些温馨的场景,那些简单的快乐,如今,只能留存在一代人的记忆里。

现如今,山南海北,无论在发达的滨海,亦或是偏远的山村,虽然也在备年货、写春联、舞花灯……但是,其滋味与热闹早已不复儿时的记忆。

从前,年货皆是自家手工制作。物质贫乏的年代里,许多食物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糍粑的软糯香甜、扣肉的香肥不腻、腊肉的咸香滋味……都是回忆里挥之不去的香甜滋味。与如今市场上常年卖的品质不同,味道更是相去甚远,早已不复曾经的期盼深深。

如果说传统习俗是一道精神上的食物,那么,这种食物的味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是珍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份乡愁,是对亲情、对传统文化的一份守望。

记忆中,我们侗家人的春节是热闹非凡的,亦是我儿时最期盼的日子。人们吹着芦笙,在坝子里面歌舞升平。这一天周围的几个寨子倾巢而出,或围坐在坝子周围吃酒聊天,或随着芦笙的乐曲摇摆起舞,好不热闹。人们一年的辛劳在这一天随歌声飘散开去,留下了快乐与幸福。

以前,拜年是一件隆重且持久的事,再贫穷的家庭也会割上一块好肉或拿上一包白糖,在青翠的山林间徒步而行,往往要走上一两个小时方能到达亲戚家。吃上一顿热络的晚饭,在亲戚家歇上一晚,第二天吃过早饭后返家。这样才算是一次成功的拜年。

如今,生活条件的改善、交通条件的便利,许多家庭拥有了小汽车。走家拜年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车开门前,拿上一箱礼物以示心意,围坐片刻即赶往下一家。于是,拜年的滋味也淡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应该认识到,我们苦苦寻求的“年味”,既是物质层面的,更应是精神层面的。

过年,我们不仅要注重物质上的丰盛,更是追求精神上的丰美。

如今,现代文明的“铁蹄”不断碾压着传统习俗!工业化生产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多便捷,同时也让大量传统手工制作的年货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虽然吃的还是那些食物,但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那些曾经让我们欣喜和满足的食物,在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正在失去原有的滋味。

事实上,只有让我们的心灵去追寻那种朴实、祥和、喜庆、温馨的氛围和文化,我们的年才会过得有滋有味。

农耕的文明造就了人们对乡土的眷念,宗亲的血缘纽系着离乡的游子。

出走半生,故乡是永世不忘的精神沃土。

因法自然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是冬寒与春暖交替的时节。数九寒天北风紧,傲骨寒梅独自开。在看似了无生机的天寒地冻中,仍有寒梅芬芳而来,也预示着冬寒将尽,立春在即。彼时,积雪消融、万物复苏,“天地间萌动着春的气息、春的希望,一切尽在和美、和谐之中”。

“春节”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因法自然”的智慧。自古及今,具有强烈的普世价值,是全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祭祀是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对天地还是对祖先的祭拜,人们都向其祷告: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种秋收体现着人们对生命的希望。

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将希望寄托于土地之中。春夏的劳碌,企盼秋冬的丰收。这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对土地的眷念。

中华儿女被称为“炎黄子孙”。炎黄二帝作为中国人最早的祖先被人们传诵祭奠,正是因为他们是种下了华夏民族第一颗文明种子——“男耕女织”、“安土重迁”。开创了华夏人民的农耕时代。

农耕时代,以土地和血缘为纽带,逐渐形成了网罗密布的宗法社会。由亲缘部族形成的宗法系统,筑建了血脉情亲的骨肉关系。于是,人们不仅祭奠黄土,同时也十分重视阖家团圆。

由是,象征着丰收与团圆的春节成为一年之中最为重要与喜庆的节日。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快速瓦解着流传千古的传统习俗与观念。

传统劳动力得到解放,工业化的机器生产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力,农耕女织不再;安土重迁不再,人们离开故土远赴城市追寻自身发展之路。

于是,在节日味日益淡薄的今天,春节盛满着游子对家的思念。

每年春节前夕的春运是最好的印证,天南海北的不辞辛劳归心似箭。

虽然在形式上,春节的庆贺远不如记忆中的热闹难忘,但是这份“团圆”之情似乎越发浓烈。

春种的希望承载着中国人对生命最本真的期盼,春节的团圆牵动着游子归乡的心绪。

试以身心之慢,去化解时代之快。现代化的冲击,始终冲不散人们心头的心绪与乡情。希望与亲情在日新的岁月中成为人类永恒不变的主旋律,悠扬深远、经久不衰。

在全球化大发展的经济社会之中,作为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继承人,更要凸显我们自身的文化价值与文化认同。

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等重大命题。事实上,我们也有信心期待和坚守。

求生存的步履越发匆匆,打乱了人们心灵的止水,掀起涟漪荡漾之花。日常的喧嚣里早已不复往日的宁静,热闹中奔腾着的不止对生的希望,更是血浓于水的牵挂与思念。

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化社会中,春节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虽然人们不断地感慨“年味淡了”,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对家园的热爱、对心灵的守护、对现实的担当、对未来的期盼,就不至于在现代化的大潮中迷失自我。

猜你喜欢

农耕游子滋味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自由到底是什么滋味?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潮细胞
游子
说谎的滋味很糟糕
游子归家
春天的滋味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