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用学角度谈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2019-01-21冯小玮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语言学医患医学生

冯小玮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近年来,医患矛盾、医患冲突愈发激烈。有分析表明,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因此,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医学生将来步入职业生涯的必备能力之一,是高校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积极提升医学生的沟通技能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梳理当前医学语言学的学术研究,针对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语言特点,尝试从语用学提出医学语言学双语教育的设想,探讨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为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模式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医学语言学研究现状

医学语言学是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现的与医学相交叉渗透的边缘学科,它是一种隶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研究医学语域中语汇及其相关文化的科学。医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机构话语,即医务人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它和许多学科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都有着密切联系。目前,关于医学语言学的教材或书籍有2010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医学与语言》、2012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医疗语言学》、2018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语言与文化研究》等。《医学与语言》认为,语言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研究的结合是现代医学哲学的基本特点;《实用医疗语言学》则从医疗语言概述、医疗语言的表达、护士的语言、医生的语言、医技人员的语言与特殊患者沟通的语言以及与医疗相关的语言等方面阐述了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的语言特点和规律。以上两本书目皆从汉语语言文学方面来探讨医学语言问题。《医学语言与文化研究》则收集了汉语界和外语界的医学语言研究,突破了目前固有的知识结构,以往的医学语言研究仅在汉语语言文学指导下展开,而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转向,外国语言文学指导下的医学语言研究逐渐增多。这种学术转向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展国际视野,对医务工作者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笔者认为,基于外国语言文学理论去探讨医学语言是一个崭新的独特的视角,针对医学院校医学生的汉语和英语能力的不同特点,从语用学角度下探讨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医学生的语言能力特点

医学生专业课程压力大,更多地将时间花在大量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导致医学生人文教育普遍缺失。同时,医学生是青少年,他们有着青少年的话语特点,如个性化、时尚化。青少年喜欢直接、有效的对话,畅所欲言随意创造,缺乏语言规范性意识。然而,医学生的未来特殊身份要求他们必须收敛个性,注意医疗行业表达的规范性,提升语言交际能力。医学生的语言学习,包括汉语和英语的学习,都不应只是死记硬背,而应该要学习在不同环境下语言的使用。不少学者从医学人文(汉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能力)两方面去探讨医学生的语言能力特点。孙琴等认为,医学生受网络新语言的影响,把网络中一些不太规范的语言表达带到现实的交流中去,使沟通显得不连贯,不利于医患沟通的语言传承。刘瑜等对广州地区5所医学类高校进行表达能力现状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当代医学生存在以下问题:表达意识缺失、语言表达不准和公共场合怯场。任希认为,应从医学情景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医学生要学好现代医学知识,英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为了在未来的涉外医疗实践中能有效地同外籍患者进行交流,我国医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语用学与医学教育

(一)关于语用学

20世纪80年代,作为外国语言文学理论之一的语用学被引入国内展开研究,与语音学、音系学、句法学、形态学、语义学等一起被视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语用学理论不仅被用于研究外语教学,还被用于研究汉语教学。语用学被广泛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在汉语的教学问题中适当应用语用学相关理论,既扩大了语用学理论研究的实践范围,也促进了汉语教学的发展,使语言的教学过程更富有趣味性,让语言学习者能从不同的视角习得语言。语用学理论同样也被应用于医学语言教育中,主要被应用于医学委婉语和医学修辞语的研究之中。

(二)医学委婉语

委婉语反映了群众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习俗,医学委婉语具有多种语用功能,使用医学委婉语能营造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环境,是医生和病患相互尊重的体现。教师在对医学生的语言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委婉语的使用意识,在一定的交际场合,要善于使用委婉语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倪波从语用学角度,从七个方面总结了医疗语境下常见的英语委婉语表达,有利于提高医科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极大地减轻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刺激,使医患沟通更具人性化,彰显出医疗事业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视与同情。

(三)医学修辞语

袁晓琳等认为,医生与患者沟通时,医生应至少能具备两种切换能力:一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转化能力,二是客观化描述和温情化表达的切换能力。这里所说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转化能力也是一种修辞能力,即用一事物来说明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的手法。医务人员在解释疾病和诊治计划时,如果能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那医患间的交流就会变得更加顺畅。陈沂用西方修辞学的方法来审视当今医患纠纷,对医患对话机制进行剖析,构筑医患对话修辞基础,结论是医务工作者应注重发挥个人修辞人格,这是医患对话中的现实选择。

四、医学生医学语言学教育设想

(一)启动双语模式

当今大学生由于中学时期缺乏口语训练,英语和汉语的交际能力仍有待提升。因此,医学院校的医学语言教学课程应该启动双语模式,在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同时提升医学生的汉语和英语交际能力。在医学语言教学中,积极运用语用学理论,在培养医学生英语、汉语两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有着理论和实践上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在医学委婉语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中英对比视角去讲授,英语和汉语是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有差异,也有共同之处,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语义特征和语言功能等能提高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为中西方文化融合找到切入点。

(二)重视影视教学

语言是在一定环境中使用的,影视教学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模拟真实语境教学法。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许多医学题材的影视剧也应运而生,如国产剧《心术》《急诊科医生》《医者仁心》《外科风云》、国外剧《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等电视剧都引起了学术界的不少关注。苏萍以美国医疗剧《实习医生格蕾》为例,分析了该剧医患会话中医方语言的一些人际功能,并从语言层面对医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有益的建议。王宁等以医疗美剧《豪斯医生》为例,通过对该剧中医患对话的责任型情态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能够了解美国医生构建其主体身份的过程以及其在与患者交流时建设心理空间认知观的细节,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思维与认知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语言以及文化的理解力,从而实现了语言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医学语言教学中,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观看的影视片段,为学生提供充分真实的输入,适时结合语境为学生分析相关的语用知识,开展情景模拟对话等互动形式,进行即时的纠正反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注意专业渗透

语用学理论认为,学习语言并非是纯粹的知识的背诵,而是真实情境中的语言的使用。语言的习得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点滴积累,持之以恒。如果仅仅依靠医患沟通课程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不可行的,医学生集中了最大精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承担专业课程授课任务的专业教师也应当在专业课堂上渗透一些关于语言沟通方面的能力培养。孙宗波曾探讨如何在人体解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认为职业医学教育方面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国内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只重视课本知识点和临床技巧的传授,导致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低下,因此专业授课教师应在专业课堂上适当加入一些语言训练,如撰写学习心得、针对课前预习的内容作课堂汇报以及对专业术语作出通俗解释等。

只有注重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医护人才。医学生在校期间应接受对医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专门训练,在语用学理论框架下采取英汉对比的双语模式同时提高医学生汉语和英语的语用能力,采取影视教学、专业课堂渗透等方法来帮助医学生习得语言、文化知识,使医学生的语言表达具有条理性、逻辑性。

猜你喜欢

语言学医患医学生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高校医患关系研究反思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颁奖暨学术论坛剪影(二)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颁奖暨学术论坛剪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