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江三角洲绿道体育研究对马鞍山绿道建设的启示

2019-01-21张淑萍包曾婷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马鞍山绿道

张淑萍,包曾婷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41)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居民的休闲活动空间日益受到挤压,而全民健身热潮又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户外休闲运动娱乐和交往空间已迫在眉睫。而当下备受关注的绿道在延伸居民休闲距离,拓展居民休闲空间方面的优势有目共睹,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绿道作为一种解决全民健身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绿道体育实践与相关研究也陆续受到重视:绿道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以绿道区域体育资源为基础,以肢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可以实现休闲、健身、文化传承、宣扬低碳文化和一定的政治与经济功能。

国内绿道运动的先驱,非珠江三角洲莫属。截至2015年底,广东省就建成绿道达10976公里,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绿道8909公里,约占全省绿道总里程的81%,历时10年,珠江三角洲完成了绿道的探索、实践及理论研究提升的巨大工程,实现了绿道“舶来品”到本土化的转变。伴随绿道建设的浪潮,2011年6月,《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提出“将绿道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构建集体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绿道体育带”的发展构想。自2011年开始,广东省政府通过举办珠江三角洲自行车集结赛、泛珠江三角洲万人绿道马拉松、全省绿道定向越野等绿道系列体育活动,着力塑造绿道体育活动品牌,形成规模效应和影响,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除此以外,自社会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也都陆陆续续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与绿道有关的体育活动,而作为绿道体育实践最基本的形式——大众休闲参与则表现得更为积极和活跃。

二、珠江三角洲绿道体育研究综述

该区域绿道相关研究在国内也具有绝对优势。截止到2018年11月,在CNKI检索平台上,以“篇名”“摘要”“主题”为检索项,以“珠江三角洲绿道”为检索词,分别检索论文为161篇、222篇、306篇;以“绿道体育”为检索项,分别检索论文为67篇、97篇、105篇。其中珠江三角洲成为绿道体育研究的前沿阵地,文献数量占比为64%,如陈丹丹等(2011)、谢冬兴等(2012)、黄瑞苑等(2013)、杜晓旭等(2014)、杨成伟等(2015)、唐振杰等(2016)从绿道体育实践、功能、概念、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及发展对策、绿道体育的管理机构及运营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其中,以李国岳和谢冬兴为核心的两个学术团体成为研究绿道体育的重要力量,发表论文占到总量的70%。这两个团队研究方向和侧重点不同。如李国岳团队:从文化层面、社会学角度,对绿道体育所倡导的低碳文化、绿道体育时尚效应、绿道体育社会文化环境、居民绿道体育健身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指出珠江三角洲绿道体育发展对低碳文化传播、居民健身意识的增强、运动时尚效应发挥、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等众多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如陈丹丹、李国岳、谢冬兴(2013)运用文献法与调查法,阐述了公共体育空间对全民健身的意义,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对公共体育空间的压缩及城镇化中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失衡现象。笔者从物质空间与文化环境两个层面系统阐述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中公共体育空间的重构及珠江三角洲绿道公共体育空间一体化建设对全民健身的意义。绿道体育空间已经成为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化和“幸福广东”“和谐广东”的载体。

而谢冬兴团队在探讨和分析了绿道体育的功能和概念的基础上,指出随着绿道体育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地位的不断提升,其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等综合效益不断发挥,珠江三角洲绿道体育已经成为社会机制的一个关注热点,对绿道体育的研究也向着方法多元化与领域交叉化方向发展。目前,该团队在绿道体育实践及文化内涵研究、绿道体育产品开发、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绿道体育公共服务研究、绿道体育旅游品牌研究、组织管理及制度化研究及绿道体育管理绩效评估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林柔伟、谢冬兴(2016)指出,绿道体育已经成为公共服务均衡化供给的重要载体,在对绿道公共服务以及广东绿道体育公共服务资源进行分类与分析基础上,指出绿道公共服务主体包括绿道政府组织、绿道体育营利组织和绿道体育非营利组织三类机构,受到传统评估监管机制不足的影响,珠江三角洲绿道体育形成了评估主体多元化和引入人大及公众参与的监管模式两大特色,并将绿道体育绩效评估系统引入其中。

综上所述,珠江三角洲绿道体育研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研究主体较为单一,如以上两个团队研究成果占据半壁江山,但研究主题较全面,既包括绿道体育对使用主体的社会及文化影响,也包括绿道体育产品的开发、管理及监管机制等;既包括绿道体育的发展历程、阶段性特点,也包括绿道体育与交叉学科的关系;二是以定性研究为主,如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等,而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使用较少,仅有3篇论文尝试使用数学模型方法对绿道体育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三是绿道体育现有文献中90%以上的都归属为体育学科,学者站在旅游、休闲视角去研究绿道体育的文献还较少,没有很好地将体育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将会影响绿道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启示

绿道作为马鞍山打造运动休闲中心城市的助推器,绿道体育成为最好的切入点。对于刚刚起步的马鞍山绿道体育建设,珠江三角洲的实践经验与学术研究给予如下启示:

(一)深挖马鞍山绿道体育多层面影响

绿道体育发展最终的落脚点主要还是当地居民,居民对于绿道体育的认可度、美誉度直接影响到今后绿道体育的发展状况。现阶段应加大调研力度,一方面了解绿道对居民体育参与状况的影响,对健身方式及人际互动方式转型、树立低碳观念、提升幸福指数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心理、行为调研,为绿道体育活动场所、设施设备、绿道体育资源、产品开发提供符合民众使用习惯的设计策略和方法。未来在整合绿道体育资源的基础上,绿道规划建设要突出“形美”,即绿道设计中要非常重视景观设计,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挖掘现有资源潜质,以体现地方特色,切忌大拆大建,但可以通过丰富的植物配植、特色游步道设计、有趣的艺术小品和形式多样的开敞空间设计构成绿道的主要“兴奋点”,以吸引社区居民进行休闲、游憩、娱乐等活动。

(二)完善马鞍山绿道体育的设施设备

城市绿道规划建设要凸显出其“内秀”。在国内的绿道实践中,尤其是城市绿道存在的问题就是“绿”与“道”的简单结合,绿道只是一种绿地组织方式,其建设成果往往演变成景观设计及各类绿地科学、合理的有形连接,却忽视了其传递的健康生活理念。可以说,城市绿道建设的初衷就是激发居民的休闲意识,提高居民休闲的参与度与质量,因此规划建设时需注重配套设施的实用性、有效性,建设适合各类人群的体育休闲娱乐场所设施,如驿站、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及活动中心等,同时注重体育设施人文化,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特点,让绿道体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打造马鞍山绿道体育活动品牌

城市绿道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而在前期调研中发现马鞍山绿道知名度不高,许多社区居民对于绿道认识不足导致使用频率不高,这是宣传不到位或宣传策略不得当所致。受到珠江三角洲绿道体育营销启示,未来一方面以马鞍山绿道为载体开展形式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赛事活动,尤其是打造一到两个绿道体育活动品牌,如“诗城自行车绿道行”或“诗城绿道健身跑”等,以调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提升区域知名度;另一方面积极借助目前在国内外小有名气的“马鞍山国际户外旅游节”及“马鞍山吟诗节”两大赛事平台,将马鞍山绿道推向国内外。

(四)保障马鞍山绿道体育的运行管理

马鞍山绿道体育处于起步阶段,其公共服务职能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存在绿道体育产品单一、设施设备损毁严重、居民不文明行为频繁发生等问题。未来在借鉴珠江三角洲绿道体育组织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保障马鞍山绿道体育的运行管理: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对绿道体育进行供给和管理。政府职能决定了政府对体育纯公共产品供给的垄断地位,对体育准公共产品可采用市场和志愿组织进行间接供给,政府予以补贴,政府重点做好市场准入和监督角色,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与政府形象。绿道建设与经营实行属地经营管理模式,因地制宜,突出制度建设的本土化与实用性。同时制定大量激励政策,如对绿道非营利组织进行制度与资金上的激励,另外,建立评估机制是体育组织自律与他律十分有效的途径。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公众在绿道体育路线选择、规划、建设及志愿服务中的主导地位,接受公众的多方监督,积极回应公众的问题与各种诉求,真正实现绿道体育以公众服务为终点的目标。

猜你喜欢

珠江三角洲马鞍山绿道
“牢记总书记嘱托 强国复兴有我”
——绘画获奖名单(马鞍山)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土地利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基于珠江三角洲二氧化氮浓度分析
珠江三角洲口袋公园设计探究
绿道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环湖绿道为例
港珠澳大桥驱动下珠江两岸经济关联格局演变
成自泸高速马鞍山隧道机电工程维护浅析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