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外贸”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构建

2019-01-20莫川川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育人

莫川川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在“互联网+”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跨境电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种重点模式。2016年全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额为6.5万亿元。据了解,2017年,中国跨境电商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3.6万亿元,同比增长30.7%,跨境电商进出口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预计在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不仅可以带动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增长,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培育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但是,与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速度相比,人才短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构建多层次的育人模式,是当前跨境电商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大体上来看,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具备文化与法律、物流金融、外语基础、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与协调能力。跨境电商业务主要包括B2C(Business to Customer)、C2C(Customer to Customer)、B2B(Business to Business)模式三种类型。其中,B2C、C2C模式的产品发布、广告营销、谈判、支付、发货、物流跟踪都是全部在线上完成,采购周期短、业务量小、订单分散,对于从业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2015]46号),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扩大海外营销渠道,要求全国跨境电商行业组织“联合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培训”。

广东省为贯彻和落实国务院上述文件,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24号),以“互联网+外贸”为依托,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外贸转型升级为方向,促进我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支撑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在优化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方面,“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多学科交叉整合,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亟需的专业人才。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联合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及具备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能力的高职院校,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联合培养体系。”

一、“互联网+”背景的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跨境电商具有三个关键内涵,即“电子”“商务”“跨境”,交易主体处于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商业贸易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商务不仅是一种新的平台与工具,也是全新的商务模式。

(一)规模扩大,出口比例上升

在全球经济的发展下,传统外贸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拓展市场,开始找寻能够拉近消费者距离、降低物流成本的贸易渠道。跨境电商的发展为外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以B2C、B2B为主的跨境电商业务,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模式上,都得到了显著的增长。

(二)出口为主,进出口比例失衡

进出口比例不平衡是我国跨境电商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口比例约占10%,出口比例达到了90%,远远高于进口比例。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国内来看,“海淘族”的基数并不大;其次,跨境网购消费者具有高职位、高学历、高收入和年轻化的特征,跨境网购率不高;最后,跨境网购时间长、物流费用高,让很多消费者望而生畏。虽然进出口比例悬殊,但是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与物流的改善,跨境电商依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提升空间。

(三)环节缩短,节约交易成本

跨境电商新业态把传统国际贸易交易链条或环节缩短至2-3个,为卖家和买家节省了交易成本,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众多中小企业和外贸公司有机会参与国际贸易,并让商品和服务直达全球任何角落。跨境电商新业态催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据阿里研究院数据,从2013年至今,全国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2016年需要777万就业人员。但是,由于跨境电商涉及产品供应链、国际物流、国际支付、信用保障、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平台、国内报关和国外清关、VAT等众多环节,专业链过长,导致教学内容繁杂,高校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商务、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众多专业教师的协同难度高。任何单一专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切入跨境电商生态链的某个环节,无法获得其他专业互补,毕业生均无法满足跨境电商生态要求,这成为跨境电商生态圈的短板。

二、“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简介

目前,跨境电商育人模式还存在几个问题,从学校来看: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对口;缺少行业经验教师,企业入校难;互联网变化快,课程开发滞后;无真实平台及账号操作;缺少创业,企业资源。从企业来看: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人员流失率大,培养成本高,培养时间长;无平台操作经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联合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是营销类岗位,其次是商务管理类岗位、运营及策划类岗位、技术类岗位。说明目前跨境电商企业最紧缺的还是营销人才,也就是能利用电商平台把公司的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企业纷纷表示,他们希望能够招聘到复合型人才,既要懂营销知识,又要掌握平台操作、网页设计等相关知识。

《电子商务经济体的兴起与未来》的作者梁春晓认为,电商人才紧缺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外贸人员缺乏电子商务知识,不懂得操作外贸电子商务平台;二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楼淑娟在《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中提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是复合型、国际型的电商人才,应具备英文网店管理、在线英语沟通、海外网络营销策划及执行、搜索引擎SEO优化、海外客户需求分析等应用能力,同时了解国际支付方式、国际物流工具、国际贸易常识、跨文化交流等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郑雪英、赵婷在《信息时代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梅蒋巧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特征研究》以及李昱蓉在《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SWOT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都提到了跨境电商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跨境电商技能、进出口业务操作技能、跨境电商网络营销技能、国际物流操作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素养。唐维萍《厦门市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究》指出: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其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涵盖电子商务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以及工商企业管理等多个专业。

为了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跨境电商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必须要关注人才的培养。而“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其内容包含几个方面:

(一)“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育人规格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实基础”“广适应”的综合性人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其中,知识、能力、素质属于递进关系,层层升华,知识与素质属于能力的外在表现。

(二)“公共通用、专业技术、发现迁移能力”于一体的育人内容

“能力教育”属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其中,公用通用能力属于基础、专业技术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发现迁移能力是学生的一项重要心理品质,具有显著的专业性特征,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三)“课堂”“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于一体的育人平台

为了解决以往电子商务教学中各自为阵的问题,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需要以专业素质能力作为核心内容,把握好课堂教学、实训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与之相关的文化互动构建育人平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强调以市场发展为导向,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以专业教育作为核心,通过专业创新教育、专业实践教育、适应能力教育,实现能力、素质与知识的和谐统一,促进人才各项能力的提升。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构建

在2008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跨境电商课程;2009年将“网上外贸”纳入外语外贸学院下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并成为三个专业的必修课程;2012年,针对跨境电商B2C开设“外贸项目”课程;2013年起引入跨境电商产业链中不同行业、规模和模式的跨境电商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教师”、校中产、基于跨境电商的创业实践、师资培训等;2014年出版国内高校首部跨境电商教材《网上外贸实务》;2017年出版《跨境电商基础与实务》深受各大高校欢迎。在具体育人机制的构建上,我们采用了“三位一体”的模式:

(一)开发专业实用型课程

为了满足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需求,需要突出课程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目前,国内外的跨境电商平台数量非常多,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有敦煌网、阿里巴巴速卖通。目前,国内多个外贸公司跨境贸易转型都是以平台为基础,让学生参与其中对于他们综合能力的锻炼十分有益。

除此之外,我们开发了《网上外贸实务》和《外贸项目》跨境电商课程,并制定相应课程标准,弥补了传统课程中的缺失,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解决学生在跨境电商营销与图片处理上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在自主营销、产品展示、店铺装修、数据分析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二)提供应用型英语课程

跨境电商课程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会涉及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品上传、产品归类、关键词、详情页、客服售后、发货通知、退换货、满意度评论等等,都需要以英语为基础,英语描述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

除了强化英语教学之外,我们还开设了《跨境电商英语》课程,针对各个国家的消费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习俗、饮食习惯等内容作出了系统的介绍,并重点对巴西、澳洲、中东、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进行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些国家凭借其价格优势和良好的购物体验迅速崛起,是跨境电商的发展重点,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国。

(三)突出订单培养模式的应用

学院以校企合作作为载体,通过立体化跨境电商平台与项目化实训模式的构建,实现了跨境电商“教、学、做”的一体化发展,开设订单班,锻炼学生的实战技能,采用立体化的发展模式改革传统育人机制。自2014年以来,学院与本地企业合作,成立了“蓝尔迪班”“巡洋班”等。这一项目得到了学校、企业的重点关注,针对订单培养模式的要求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课程计划。并以设计实训作为重点内容,基于真实的项目载体,根据企业化的运营模式来开展教学,明确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让学生可以零距离地与企业接触,通过真实的运作实现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提升。

(四)推行真实化的实训模式

在实训模式上,我们应用了“六真实”模式,即“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工作平台”“真实流程”“真实工作”“真实订单”“真实职业能力”。在这种“真实”的模式下,学生面对的是真实客户,如果交流不恰当、响应速度慢、售后处理不及时等,都会降低评分,导致顾客流失。为此,在实训前借助于模拟软件,让学生熟悉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和操作技能,将顾客常见的问题整理起来,置入试题库中,设置回答关键词,指导学生掌握客服工作台的使用方式,在学生总体得分超过80分后,即可参与实训。

以阿里巴巴速卖通作为平台,以阿里巴巴、淘宝网为货源,根据市场消费习惯选择相应的产品。各个团队负责不同的产品类型,有母婴产品、儿童玩具、家居产品、户外产品、服装服饰等,教学内容涵盖至各个流程中,包括网店注册、产品选择、图片处理、产品上传、网络营销、客服服务、发货包装各个环节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来累积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任务的设置上,以任务书为主,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以《跨境电商》幕课课程、阿里巴巴速卖通大学作为核心内容,明确任务,课后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班级微信群与教师交流问题,分享经验。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重点放置在沟通、订单处理、纠纷解决三个方面,由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完成任务。这种的订单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订单获得的利润由团队共享,进一步激发了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互联网+外贸”的发展标志着贸易模式的转变,借助于“一带一路”的东风,我国跨境电商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早在2008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就开发出了跨境电商课程;在2013年,确立了涵盖跨境电商B2B、B2C和校中厂跨境电商创新创业项目的跨境电商课程体系,并制定课程标准、教材和相应的教学与评价方法;2016年,在国际商务专业的支持下,成功设立跨境电商专业方向;2016和2017分别招生两个班,这是广州番禺职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里程碑。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跨境电商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当然,其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共同配合。在未来,我们要与时俱进,合理调整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跨境电子商务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跨境直投再“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