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思政教学创新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2019-01-20毛素芝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核心

毛素芝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一、“互联网+”时代思政教学现状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2014年,我国教育部首次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2016年根据教育部的两年工作成果,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并成为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关键指导内容。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学生核心素养可定义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并且有利于终身发展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品质和重要技能”。其核心的本质在于核心竞争力,即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素养包括自我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三个方面。核心素养共包括六个层面,分别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在最新的核心素养概念与界定中,还将六大素养分为人文积淀、理性思维、珍爱生命、乐学善学、社会责任和劳动意识等18个基本要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核心素养”的内涵丰富,相对于技能而言,其影响更加巨大,不但包含传统教育中的知识技能,还包含学生的人生观、感知外界的能力、生活态度等。“核心素养”功效之强大,远远超过“职业”和“学校”领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学习,不过素养的功效不局限于升学和工作,而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促进学生成为现代化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

“互联网+”时代,各个高校已经在逐步开展思政网络教学课程,希望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多个高校退出了融合思政教学内容的微博号、微信公众号与校内网等平台。然而,其教学现状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互联网+”思政教学不彻底,仅仅是形式上的融合与创新,在资源更新、教学内容汇总方面,缺乏创新内容,依然是传统的思政教学内容;第二,网络化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较小,虽然是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出发,但是互联网思政教学的资源发布频率较低,且没有针对时政问题进行科学化的信息更新与传播,没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点与教学启发;第三,师生在思政教学环节,依然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即使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很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不利于帮助学生的个人成长。

二、“互联网+”时代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下的思政教学创新原则

“互联网+”时代为思政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渠道与模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下,思政教学创新发展需要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为根本,为学生提供丰富、新颖、直观的教学内容,透过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借助互联网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即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创新教育模式与方法,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涵盖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科学与政治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想要解决某个学科内的问题,就必须要系统性地分析与研究,兼顾各个环节的要素,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在“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个性理念,都在受到网络的影响,所以高校思政教学创新决不能停留在传统层面与感性经验方面,必须要采取科学性的思维,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构建科学化的创新体系,协调发展落实规划,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转型。

(二)时代性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一贯的思想路线。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学创新也需要遵循时代性的原则,遵循党的一贯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打破陈规、创新发展。在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高校以校园、课堂与书本为主的模式正在改变,无法迎合时代的发展。客观而言,互联网就具有着时代性的特征,高校思政教学创新必须要符合时代性的原则,结合形势的变化与党的任务、方针的改变,不断调整战略方针。在时代性的原则下,需要高校思政教学创新必须以新的理念,强化网络化的教育方式,彰显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实效性原则

所谓实效性原则,即在正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下,需要体现出实际的教学效果。对于高校思政教学创新而言,实效性就是强调创新的成果,要保持实践的科学性、规范性及有效性。高校思政教学的网络化发展,并非要以量化指标来呈现,例如计算网站的建设数量、微信公众号数量,或网页的多少、发文数量,或者是网站的浏览人数与网上话题的参与人数。而是要秉承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理念,观察有多少大学生真正地透过网络化的平台,在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后,转变了思想理念,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兼顾大学生的多方面实际情况,具体包括思想品德、日常行为、思想理念和个性影响等。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网络文化的冲击,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现代化的改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在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状态后,展开具有实效性的创新模式,解决大学生们目前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唯有遵循实效性原则,高校思政教学才能彰显其科学性、规律性,并推动教育工作开展。

(四)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的特征在于其主观能动性,即可以积极主动、自觉地认知并改造客体,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去认知并实践。在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学生就是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所以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创新也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要透过引导与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发地去提高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主体性的原则就是要求尊重个体的差异,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更要透过网络的平等性、互动性与大数据特色,发挥人的主体性,采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及自我教育,培养自主意识,让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的主体,达成最终的教育目的。

三、“互联网+”时代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下的思政教学创新策略

“互联网+”时代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进行思政教学创新,其本质是通过网络化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创新思政教学势在必行。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下,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渠道与教学平台,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利用网络丰富教学内容,开设网上学堂

作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性的作用。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也需要继续传承对这些优良传统,发挥这些课程的真实效用。但是借助网络的帮助,需要将这些课程以多样化的形式打造为多媒体的课件,迎合学生的需求,借助网络的优势,构建“互联网+”思政教学创新。通过与学生共同分享一些关于教学课程的网站,利用网络的便捷优势,及时追踪热点信息,随时关注学术动态的发展,构建理论网上课堂,将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学术修养及理论兴趣。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开设网上课堂板块,或随时将理论热点信息放到网站的明显位置,开办临时网上课堂,通过视频结合理论教学等方式,开发网上学习与考试系统,组织学生参与网上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例如,南开大学的“晨钟”网,就是通过开办网上课堂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主体性、自觉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网络有趣的课堂中。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职业创新精神为目标,为学生提供网上教学,提高思政教学的实用性,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课堂号召或引导学生组织与思政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核心能力素养。

基于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的改变,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带来了更好的平台,透过网络展开实践创新,需要遵循网络的规律并借助其优势,才更容易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创新实践方法中,可以采取构建网络虚拟班级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建设网上班级,并在班级中开放相关权限,让学生积极地加入到虚拟班级的建设当中,上传相关的信息,进行健康的沟通。上传信息可包括文明宿舍信息、优秀学生信息、班级文化信息等,营销良好的虚拟班级形象与氛围。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上传课件的方式,让学生科在虚拟班级中共享教师的教材,缔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积极展开网上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计划等。通过分享链接或转发信息等方式,还能够继续扩散虚拟班级所取得的良好成果,传播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辐射范围。

(二)利用自媒体渠道,开展思政教学创新

所谓社会舆情,即民众对于社会焦点事件与社会现象所体现出的综合情绪、思想与态度表现。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自媒体舆论焦点存在着以下三个特征:第一,虚拟性的特点,网络舆论的主体身份虚拟化。在虚拟性网络的作用下,人在现实中和网络中的身份存在着差异,这也消除了人们的心理负担与顾忌,更多地在网络中自由地发表个人观点。这是一个存在着积极和消极双重意义的情况,网民们可以积极地在思想意识方面觉醒,同时也可能会通过消极的言论,对社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第二,交互性与快捷性特点。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网络传播强化了舆论的广度与传播速度。只要拥有一台连接着互联网的电脑,没有严格的“门槛”阻拦人们想要表达个人想法,传播个人意见,人们可以通过在网上打字,而畅所欲言、高谈阔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且在同一个话题当中,网民们还可以快速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更快地催生出舆论发生。第三,分散性和泛化性特点。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体打破了单向性的传播模式,真正地实现了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和传播。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们没有背景和种族的差别,完全可以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意见交流的一致性而结成同一阵营,从而形成舆论。但是,基于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网民属性,不同网络平台可能会存在着差别性的群体,这也导致网络舆论的主体存在着分散性和泛化性的特点。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先发制人,注重自媒体环境下的社会舆论与舆情,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一方面,要积极搜索舆论焦点,把握自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焦点,了解学生在微信、微博或博客论坛等信息平台的想法,从侧面搜集真实的信息;另一方面,要积极弘扬主流思想,主导自媒体的热点话题,对热点事件进行评判与分析,利用启发式引导大学生接受隐性思政教育内容,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三)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本,构建网络化思政教学模式

无论是思政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定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互联网+”时代,可以将网络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渠道,利用“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成长中关注自身的问题,并向教师提出。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实际问题,合理设计科学化的教学活动与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方法,榜样示范方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精神理念正向发展。榜样的价值是不可代替的,所以基于心理学的角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全面呈现榜样的价值,开设网上榜样示范区,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全方位地展现榜样的风采,宣传先进事迹,分享正确价值观,让大学生可以在示范区中得到鼓舞、学习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在构建榜样示范区的过程中,需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过分夸大树立典型案例,要保持平常心,即以平常人的事迹传达精神与思想品德,不要一味地灌输心灵鸡汤,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刺激大学生,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与带头作用。在思政教学创新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来创新思政考核方式,利用大数据全面分析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并辅以系统化的数据与理论分析,进而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提高学习意识,培养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