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异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异化及应对之策

2019-01-2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异化价值观价值

周 娇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当今时代,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划划手机,人们就可以即时获得新闻、信息、文化。然而,当人们在享受信息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和满足时,其自身的主体性也随着快餐文化逐渐丧失和发生变化,自身的价值观也漂浮不定,尤其是身处旋涡中心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产生的价值观异化现象,给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一、信息异化的内涵及主要表现

信息异化指强大的信息技术与突出的信息价值,像工业社会强大的机器与商品价值一样,不仅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而且也使一些人沦为追逐信息的工具,成为信息主宰的客体。信息异化是人们对工具依赖的一种新表现形式,它的产生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优势与特性、信息生产、传播与利用过程中各种人为因素及主体自身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社会信息异化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

(一)信息崇拜和信息依赖

因为新媒体在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自主性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与特性,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人们感觉信息无所不能,久而久之对信息产生过度崇拜的心理。人们对信息的狂热、盲目崇拜带来的严重后果是自身主体能动性的不断消减乃至丧失。信息崇拜的必然结果是信息依赖。所谓信息依赖,则是指新媒体凭借自身的便利性和优越性已经成为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旦离开了新媒体,人们就会产生无所适从和与世隔绝的感觉。尤其是成长在信息时代的青少年,他们从小就在网络媒体中遨游,享受着网络中的各种信息文化和娱乐方式,对信息网络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依赖感,容易沉湎于信息世界,成为“网络瘾君子”“手机控”“微博控”。

(二)信息恐慌和信息疲惫

与信息崇拜和信息依赖同时出现的还有信息恐慌和信息疲惫。身处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总是担心自己信息量太少,害怕自己错过信息,于是强迫自己不断寻找、下载、阅读信息。很多人都养成了每天不刷完微博、不更新完朋友圈睡不着觉的习惯,对信息的过量搜集让人们陷入信息获取的恐慌和疲劳中。而且新媒体的开放性特征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导致信息严重泛滥,人们只能选择走马观花式或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浅尝辄止,缺乏理解和思考;而且大量无关信息充斥其中严重干扰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正确分辨和选择,有的人因为无法处理太多的信息而陷入焦虑不安的情绪,有的人疲于应付各种信息感到心力交瘁。信息的严重泛滥,不仅带来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恐慌和疲惫,也带来了信息的污染和犯罪。

(三)信息污染和信息犯罪

信息污染是指在利益的驱使下,信息的生产制造、加工处理、传递和利用过程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淫秽信息、暴力信息,对人们信息获取造成干扰、欺骗和误导。信息犯罪则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故意或无意中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危害公民合法权益并应付法律责任的行为,例如信息泄露、网络诽谤、网络盗窃、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因为新媒体的隐匿性特征促使信息犯罪现象不断增多。根据《2018数据泄露水平指数》报告显示,43%的企业在过去12个月内沦为数据泄露事件的受害者,每天有超过24000个恶意移动应用被阻止,个人数据信息在网络上低价兜售。而在信息污染和信息犯罪的辐射之下,青少年群体受到的影响最大,他们因为价值观的不成熟和法律意识淡薄,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污染和信息犯罪的引诱,对自身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

二、信息异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发展与新媒体的普及打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促进了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实现了文化共享,各种观念、观点、主张借助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快速传播,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开放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它推动了大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在自我肯定、自我选择、自我实现方面的价值理念不断增强,所以他们崇尚自由、自主,拒绝限制、盲从和依附;推动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创新和竞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所以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打破旧事物、勇于创造新事物;推动了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所以他们深知法治的重要性,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利与利益。但与此同时受网络异化现象的影响,当前某些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又表现出一些偏离社会习惯或标准的异化现象。

(一)价值取向虚无化和激进化

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处理各种关系、各种问题时的立场、态度,在对目标、方向、措施、手段等进行判断取舍时所依赖的都是自身的价值取向,所以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行为。从新媒体时代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到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变化,从社会现实角度分析这既是应然也是必然。在网络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共处、共荣的局面,但随之带来的是大学生的文化冲突和价值取向冲突。如果这些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引导和纠正,他们的价值取向就会出现矛盾和问题,其中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虚无化、激进化和随意性特点,尤其值得关注。虚无化主要是指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什么都表现出一种“无所谓”和“事不关己”的态度;激进化则是指表面、肤浅、激进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事物缺乏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对什么都表现出一种“抨击”的态度,而且这些价值取向会受到个人主观或者客观影响呈现出一种随意化的趋势。

(二)价值认同减弱化和边缘化

价值认同是人们对某类价值观念的认可,并产生相应行为的过程。青少年对信息的崇拜和依赖,让网络权威的地位不断提升,对青少年价值认同带来极大的威胁。首先,网络中平等共享的平台交流和信息传播方式,让各种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文化更加方便快捷地进入到青少年的视野,大量的肥皂剧、被戏说的名著、毫无艺术价值却凭借搞怪或炒作引起轰动的音乐、畅销书等媚俗、娱乐的文化产品不断出现,将西方的一些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政治主张、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经过美化包装以后在大学生中大肆传播。而大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有限和缺乏准确辨别能力,在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以后,片面夸大认识我们国家的现实问题,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减弱化和边缘化。其次,大量的快餐文化弱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减弱了社会和学校文化传递功能,造成大学生传统道德价值认同和科学价值认同减弱化和边缘化;信息传播中的分众传播特性,让大学生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加深,弱化了长辈群体的约束和引导,同辈群体致使大学生不断追求新奇、刺激、时尚的文化,对游戏、电影、音乐、小说等有着极大的兴趣,终日沉迷于虚拟世界,造成青少年对人生价值认同的减弱化和边缘化。

(三)价值选择自我化和矛盾化

价值选择是指在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实践过程中,主体对客体做出的判断和选择。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从“系统化传播”过渡到“碎微化传播”,从“中心化传播”过渡到“去中心化传播”,从“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过渡到“自下而上的多向传播”,大学生在媒介平台上接触到的信息通常是简洁的、碎微的、自发的,这些信息大多“强化观点而缺少论证”“情绪化的宣泄取代深沉性的思考”,信息的失真程度严重增加,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断章取义话语、浅表化图片和非理性情绪的误导,在价值选择方面出现困惑和矛盾。同时,严肃的、传统的和主流的文化内容、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正在被戏谑性、大众狂欢的方式解构、改造和呈现,对传统的人文精神造成了损害,青少年喜欢追求那些散发着新奇、时髦和感性的信息内容,他们戏说传统、调侃经典、寻求刺激,以此来获取快感,在网络上热衷于“围观起哄”,疏远“主流文化”,在价值选择方面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四)价值评价模糊化和相对化

价值评价是指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客体的价值属性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如果主体认为客体及其属性对自己有用或者有益,就会作出肯定的价值判断;反之,就会作出否定性的价值判断。信息异化的影响,大学生在价值评价时因为对正确的价值标准认识不足,出现模糊化和相对化的特点。信息文化的开放、平等、共享,大大增强了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网络中大量造谣、诽谤、污蔑、歪曲的言论和偏见,混淆了大学生的视听,助长了他们绝对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极端民主化倾向。例如,习惯性的质疑、批评和反对政府政策和思想,造成了价值评价的标准严重模糊、混乱。也有的大学生总是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内容中不断选择,最后却常常迷失在内容各异或者相互矛盾的价值中,无法正确分析是否对错,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应该摒弃的,造成自我价值判断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困难。

三、价值观异化现象下当前价值观教育的应对之策

(一)去补短板

在个体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家庭和学校对个体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学校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责任。随着信息异化带来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异常变化,现实社会价值观教育的短板也逐渐呈现在大众面前。面对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我国尚未建立起一整套应对多元文化的教育体系,在价值观教育的理念、目标、过程中仍然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必须更新价值观教育的陈旧理念,发挥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当今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足够重视,无视大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和自身的发展需求是违背价值观教育规律的。教育过程中没有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不注意区分不同阶段的青少年在价值观形成中的特性的现象非常普遍。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有赖于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而在过去我们对大学生主动能动性的发挥始终不够重视,这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其次,必须正视价值观教育目标泛化问题。当前高校价值观教育目标定位上过分强调理想价值目标,呈现泛政治化、理想化、虚无化倾向,脱离大学生的实际。如盲目追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曲解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人的各种素质潜能的充分发挥,其中既包括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包括志趣爱好和才情品格等方面的丰富、完满,而后者大多属于个性范围。可见全面发展寓于个性发展之中,我们不能离开了个性发展去谈全面发展。而价值观教育中过分强调共性,忽视了个性,我们往往统一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为目标,但是这是我国对广大干部、人民群众、青少年的共同要求,缺少针对特定大学生的价值观目标设定。最后,必须增加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方法方式的多样性。高校价值观教育中还存在着内容窄、针对性不强,方法单一、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当前高校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教育方式的主动性发挥不够是一直要解决而未彻底解决的问题。此外,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也要正视和解决。随着孩子步入大学,很多父母认为把孩子送入大学就完成了为人父母的主要责任,进而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造成新阶段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往往与学校教育相矛盾,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不仅未能发挥积极作用,很多时候反而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正面作用。

(二)找新着力点

当前价值观教育必须正视网络飞速发展所引起的社会急剧变化和大学生价值观异常变化问题,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手段,它已经成为今天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新阶段,价值观教育必须找出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拟的结合点,让现实价值观与虚拟价值相契合的着力点,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补。首先,价值观教育者要顺应时代潮流,认真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切实转变自身观念,改变传统教育中不合时宜的方法和手段。在对待网络的态度上,要克服将网络视作“洪水猛兽”的偏见,对大学生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一味地怪罪网络而采取“封堵”的办法,这些做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拉大了与学生的距离,使教育的效果变得更加糟糕。其次,化解信息文化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冲击,解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乏力问题。当前时代,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和价值观传播,对于企业来说,互联网可以让用户带来用户,让口碑赢得口碑;而对于教育来说,互联网可以化技术为邪恶,同样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知识为力量。化解信息文化对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冲击,当前价值观教育必须积极推动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发挥互联网作为价值观教育引导器的重要作用。如借助互联网载体实现了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私人订制”,借助大数据实现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全面掌握和及时反馈”,借助移动互联实现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师生思想互通、行动互联”等。最后,加强价值观教育中自我教育方法的探索。价值观的形成有赖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特别是对于当前网络异化所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影响,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是关键。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的前提,首先是提高大学生清晰的认知能力,如能正确认识网络的本质及网络存在的风险,具有对信息文化分辨和评估的能力;其次是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网络法规,自觉规范网络行为;最后是指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利于避免沉溺于网络世界。因此,对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当前价值观教育内容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网络异化和价值观异化问题的关键一招。

猜你喜欢

异化价值观价值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我的价值观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