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建筑”跨学科教学实践初探

2019-01-19陈淑丹陈静

职业·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职业素养跨学科

陈淑丹 陈静

摘 要:我们身处的时代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在核心素养时代,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传统单一的学科学习局限太大,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跨学科的融合学习应运而生。本文分析阐述了如何使语文和建筑专业相融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跨”的时空视野,凸显“跨”的文化底蕴,创新“跨”的教学思维,以乡土文化为融合点,连接乡土资源,工学融通,使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得到双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 跨学科 乡土文化 职业素养

跨学科学习的关键因素是如何预设合适的主题,将语文和建筑专业知识再构建,做减法,最后达到“1+1>2”的效果。在前期“语文+建筑”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上了一堂公开课,从课程设计到教学模式,从学科知识到思维方法,落脚点一再磨合,最后以“桥”为融合点发散教学。绍兴是一座水乡,也是桥乡,“桥”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它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经过教学实践,最后生成了乡土文化作为融合点的主题开展教学。以语言运用和表达作为基础,传承和发扬家乡文化精神,真实的生活情境顺势产生,跨学科教学设计由此开始。下面,笔者就这一堂基于乡土文化的“语文+建筑”说不尽的桥课程跨学科教学做简单阐释。

一、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拓展“跨”的时空视野

每一片土地都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学生所处生活环境是提取真实生活情境的宝库。课堂上亲近的感觉加上厚重的文化底蕴,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跨学科的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了原先的单一设计,通过优化教学结构,深层次地与学生互通,拓宽了教学渠道,自然增强了教学效果。

当语文与建筑联姻,语言与建构联结起来时,便有了别样的趣味!说不尽的桥课程挖掘乡土资源的融合点是“桥”,以水乡那座桥为落脚点,链接绍兴10座古桥,上虞章镇大桥(全国首座斜拉独塔桥)等具有地方建筑特色的桥。将古诗里的桥和建筑里的桥相连,从解读古诗里关于桥的多种意象到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建筑里的桥。“桥”是跨学科的融合点,古典诗词是“桥”的触发器,从京都—南京—杭州—紹兴,一站站穿越,一环环讲解。文化内蕴的深入理解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传情达意。桥梁的分类、受力构件分析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桥的组成及类型,将内蕴与外形整合成一座座赋予灵魂的桥。

一课一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跨越时空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乡情的通道,这里有家乡积淀的历史文化,这里有传承的风土人情,学生所学所想情境再现,打开了一扇自主之窗,延伸学习的知识天地,获得全面发展。

二、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凸显“跨”的文化底蕴

说不尽的桥课程的教学形态注入乡土资源,丰富和强化了学生的乡情体验,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从而自觉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始一场深远的文化之旅。

“一带一路”致力于互联互通,在构思设计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我们把桥的沟通连接与未来发展联系起来,想到了“一带一路”的建设点上。说不尽的桥课程将一桥一路的发展变化提升到心中的桥的高度。微型桥模型是从意象解读中拓展,延伸为心中的桥,那么心中桥的寓意就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放飞,课堂的延伸有了一个台阶,顺势提升,达到了预期目标。我们设计了一张任务表,将心中寓意的桥和桥的建筑特征相结合,让学生去体会未来这座桥的所在、所用,本课以“我手搭我桥,我心述我桥,我桥我做主”三个环节为任务点,小组合作学习,动手动脑,激发学习兴趣,手中的桥不再是一个构架,更有了文化底蕴。

在跨学科教学中巧妙地融入了乡土文化资源,找到两个学科的融合点并借题发挥,生成别开生面的非常规课堂。这样能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知识的文化底蕴和建筑专业的生动有趣,平面的书本知识在乡土文化的载体中立了起来,简单的“听说读写”有了一块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而这正是“语文+”的教育文化功能的体现,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课堂中潜移默化,生成一种文化自信延续下去。

三、渗透乡土文化资源,创新“跨”的教学思维

“语文+建筑”的跨学科教学实践并不简单是语文知识+建筑知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共同的学习研究主题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这节课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明确两学科共同指向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课堂上又是怎么突破的。乡土资源的融合点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向外延伸并构建一个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探究情境或探究任务,开展阅读、诵读、体验、创作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最真切、最生动地理解相关内容,利用乡土资源可见可感的内容进行联想拓展,找到学习与生活的交汇点。具体设计有哪些关键点,以下作为前期教学尝试与大家分享。

1.学习目标“跨”要深,别有一诀

学习目标不再是单项目标,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多维目标,一节课60分钟确立什么样的目标,让学生获得怎样的体验是关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来构建。并不是所有目标都要实现,教学设计中要有所侧重,结合学情进行预设。这堂课,以一项不同类别的写作任务为载体,“我心中的桥”,基于乡土文化,指向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2.学习材料“跨”要广,别出新“材”

首先,在探究式教学中,因学科的交叉体现出学习材料的丰富性,不再是单一的朗读预习,而是分组研讨学习的过程与成果。其次,借助智慧教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也可以多元化,并不仅仅是文本、笔记等图文材料。更多的可以是视频、微课展示。这堂课引用了《桥的组成》的视频、还有简单的诗词接龙,也有图文猜猜等趣味性题目,学习资料更贴近学生家乡生活环境,乐于思考。最后,随着教学的深入,课堂生成的教学材料成为必要的补充和调整,如乡土资源的丰富性,延展性,学生举例的故事资源等都成为有效的生成性教学内容。

3.探究任务“跨”要准,别出心裁

探究任务是根据两个学科的知识融合点为学生精心搭设的主题学习任务。“语文+建筑”给出的是一份“我心述我桥”的表达秀,在两位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对本课“古诗里的桥”“建筑里的桥”知识的学习,在此过程中还有结合职业体验,桥的模型搭建,旨在锻炼学生动手及语言表达力,检验专业技能的有效任务,一动一静地丰富课堂内容。任务单如下:

4.探究方法“跨”要灵,别有特色

一堂课的师生互动是关键,教师在教法预设中也要精心设计,使课堂除了知识碰撞出火花,思维也要开放灵活,让学生一触即发。两种学科的思维碰撞不仅触发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时对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也极为有利。“语文+建筑”这一课,实操环节和语言秀环节同步准备,各组成员发挥特长,互相交流,任务是呈现一份完整的作品。当然,还可以采取各组竞赛比拼的形式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必答题抢答题,口述题写作题融合进行,課堂内容丰富有趣。师生共学《希望之桥》如下:

希望之桥

水乡云端千万桥,长短高低各不同。条条彩带系天腰。牛郎织女会桥。白娘许仙在桥。关羽挑袍在桥。张飞喝断桥。红军飞夺桥。出师燎原星火桥。梦里水乡多少桥?豪华都市桥。跨越云海桥。群起驼峰是桥。铁链横跨搭桥。多少天堑变通途。我心中有座桥,知识是座桥,它给予我走向成功;友谊是座桥,它连接了同学们的友情;关爱是座桥,它表现了各民族团结友爱。石桥、木桥、短桥、长桥,架起心中无限桥。桥连桥,心连心。水乡那座桥,跨海直通万里程,祖国是座桥,腾飞直上重霄九。

5.学习评价“跨”要新,别开生面

探究主题中的学习成果也不可或缺,既有内隐性,又具外显性。设计学习过程评价表供学生自评、互评,最后师评,用实际数据量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说不尽的桥一课通过“我手搭我桥、我心述我桥、我桥我做主”三个环节比拼,当场给分,量化评价,在充分的互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情感等这些内隐性学习成果也会得到显著提升。最后评选出最佳合作之星。两位教师的评价角度也各有不同,从语言组织、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层层评价,给出学生实实在在的进步空间,还可以给出一些示范标准,供学生参考学习,这样的评价想来是比较给力的。

带着课堂的余温,“语文+建筑”跨学科的知识包罗万象,同时也趣味缤纷,笔者运用说不尽的桥课程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尝试,从最初的分离式教学到后期的融合式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了丰富的职业体验和情感体验,相信未来,“语文+X”的时代定会到来,一切都在尝试,一切源于创新。

(作者单位:绍兴市上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职业素养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