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音乐资源服务城乡文化站机制研究

2019-01-19

天中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站城乡人才

荣 豫 川

(黄淮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驻马店463000)

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就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意见,按照《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要求,全国乡镇基本建立了文化中心或文化站。以河南省为例,作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大省,在文化站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底,商丘市建有9个文化馆(群艺馆),168 个乡镇文化站;焦作市有文化馆、群艺馆11 个,乡镇文化站101个,农村文化活动中心1791 个;至2016年底,驻马店“全市文化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乡镇都建有文化中心或文化站……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 个,文化馆(站)184 个”[1]。这些乡镇文化中心(站),在开展诸如书法、绘画、声乐、器乐、民族舞、广场舞、戏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我们还应看到,受发展观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城乡文化馆、中心(站)的机能和力量还没有充分发挥,城乡文化活动受资源、经费、人才等条件限制,还不能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教育、科技、文化、人才的中心,可为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提供各种服务,大学的音乐学院(系)具有教育、培训、器材、场地、师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在服务城乡文化站方面可发挥特殊作用。如何建立起高校音乐资源服务城乡文化站的机制,需要地方各级政府与高校首先认清城乡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文化站(馆)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开展校地合作,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利用高校音乐人才和资源服务城乡文化站(馆)的现实途径。

一、城乡文化站在基层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城乡文化站(馆)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坚定文化自信”[2],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流淌不息的血脉,是凝聚人心、团结人民的黏合剂,是提升人民文明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营养餐。文化传承既要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赋予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又要有传承的机制、方法、载体和手段。我国还有40%多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乡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要解决物质生活问题,最重要的是还要解决精神生活问题。城乡文化站在“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做好群众性文化工作,对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意义深远。“乡镇文化站是我国文化体制最小的细胞,他们承载着国家对积极文化的引导,是我们有序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手段。”[3]城乡文化站扎根在基层,对基层民众的文化水平、文明程度、精神需求最了解,知道民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文艺活动最容易为百姓所接受。因此,城乡文化站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在我国,不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都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差异,文化建设和文明程度也因经济发展不均衡而呈现不同的状况,并非经济越发达文明程度就越高,经济越落后文明程度就越低。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地方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同。正确的思想和健康观念的引领,能够改变一个地方的人文小气候,提升这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其中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在城乡基本实现全覆盖,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多数人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资讯、阅读小说、观看视频、欣赏音乐。基于虚拟网络提供的精神食粮,人们对不同精神产品的接受都是间接的,不能获得现场感,也不能获得现场所具备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城乡文化站的文化活动,恰好能够弥补网络的不足,而且能使更多的人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歌唱或舞蹈技巧。例如:河南商丘市开展文化下乡、评选十佳文化站活动,全市成立了140 支民间民俗艺术表演队(2015年《商丘年鉴》);焦作市开展“教你一招”活动,开展声乐、器乐、舞蹈培训上千场,受益群众上万人(2015年《焦作年鉴》);驻马店市送戏下乡,演出上百场(2017年《驻马店年鉴》);信阳市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举办268 场舞台艺术下基层活动,其中舞台艺术送农民147 场,中原文化大舞台21场(2017年《信阳年鉴》),等等。文化站利用并发挥民间艺术团体或民间艺人的作用,宣传党的农村农业政策和惠民利民举措,重视用身边活生生的人物或故事教育群众,较容易为大众接受,获得的效果要比组织群众念文件读报告好得多。如果和上级文化馆或高校的创作人才结合起来,创作出戏曲、小品或说唱作品进行表演,将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城乡文化站在优化村规民俗,改善农村社会文化环境,提高群众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促进乡村文化健康发展等方面,完全可以发挥更广泛的积极作用。

二、城乡文化站工作层面存在的问题

应该看到的是,虽然在城乡文化建设中县城一级建立了文化馆,乡镇一级建立了文化站,但限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城乡文化建设、文化活动与上级及群众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例如:有些政府或机构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基层文化站经费及人员短缺,文化站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少;有些地方虽然建设了农村大戏台或文化广场,但利用率极低,几乎成了摆设等。除此之外,文化站在开展工作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工作层面的问题归结起来又是人的问题。

第一,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限于经费和人员编制,一般文化站工作人员较少,且其日常工作多与文化活动无关。由于领导不重视,工资待遇差,活动经费少,文化站工作人员在政府机构中处于边缘位置,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不足,其工作处于应付状态。“由于待遇不高,导致的人心涣散的后遗症就是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难以组织、领导、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4]234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弱化,造成工作人员干事无动力,无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不能出主意、想办法开展乡镇文化活动,也没有主动了解群众所需所想的愿望和热情,更不会主动把乡村文艺骨干组织起来开展活动,甚至建好的文化设施也被闲置。

第二,城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中很多缺乏文化或艺术专业能力,无一技之长,甚至有人对声乐、器乐、舞蹈一窍不通。相对而言,城市文化馆的专业能力要强一些,拥有一定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学创作、历史研究、美术、书法、弹唱等专业人才。而乡镇一级文化站,人才则相当欠缺。没有专业能力,开展文化或艺术活动可能就抓不住关键。作为文化艺术人才,不论是专业艺术人才还是民间艺术人才,他们敬佩的是专业技能比自身强的人,乐意听从内行的指挥。文化艺术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个体性和差异性,艺术水平的提高靠的是个体对艺术的兴趣与热爱,靠的是个体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并获得进步,少有被强迫学习成为出色的艺术人才的。基于文化艺术工作的特殊性,文化站工作人员学习并掌握一门文化艺术专长,对开展并推动工作会大有裨益。

第三,文化站工作人员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和群众喜爱的文化形式调查不够,更缺乏乡村采风活动。“现在,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5]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乡镇群众文化生活仅仅靠在乡镇电影院放映电影,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是比较困难的。群众可以通过网络看新闻、资讯、电影、电视、综艺,可以听音乐、读小说,谁还会参加乡镇文化站组织的没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从当前乡镇电影院的消亡也可以印证时代变迁影响之下,传统的、单调的文化活动市场的萎缩。“如何让群众从线上的虚拟世界解脱出来,前往线下的乡镇文化站参加文化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站有没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是否新颖。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应结合当地的文化和民俗,贴近群众,贴近生活。”[6]17乡镇文化站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颖且有吸引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与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缺少文化艺术专业能力和组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能力密切相关。

任何一种能力都不是天生的,人们可以通过后天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获得某方面的才能。不论是美术、音乐、书法还是文学写作,都可通过学习或参加培训得到能力的提高。以此相关,一部分城乡文化站工作人员之所以没有文化艺术方面的专业能力,不能很好地组织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还与其学习不足,无法接受专业培训有关。文化站虽是很小的文化部门,其日常行政工作并不比其他乡镇工作人员少,所有上级布置的长期或短期的工作任务都要完成,而用来学习的时间很有限。加之经费的掣肘,文化站工作人员到高等院校参加文化艺术培训或进修业务也几乎不可能。多种因素造成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不同程度地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工作局面。由于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卓有成效开展工作,活动没有吸引力,群众缺乏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受到打击,文化活动效果不彰。

城乡文化站要从根本上改变困难局面,破解难题,找到出路,冲出重围,从而在坚定文化自信、繁荣乡村文化方面找到自身定位,就要在运行机制上寻找突破口。在得到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重视的同时,城乡文化站可牵手地方高校,开展文化艺术合作,形成一个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合作共赢机制,共同开创乡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高校服务城乡文化站的资源优势

高校是科技、文化、人才、智力的集聚地,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新科技的重任,可以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输送合格的人才。目前,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贴近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手段,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开始了新一轮的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高校必须走出“象牙塔”,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通过与企业、产业、行业等开展合作,追求一种共赢的局面。在城乡文化建设中,高校拥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可以发挥音乐人才资源的作用,在城乡文化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师生是当地音乐文化界的精英,声乐、器乐、理论、舞蹈,专业齐全,吹拉弹唱各种人才都有,这是任何一个文化部门都不可能具备的条件。”[7]184高校音乐资源优势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硬件方面有乐器、琴房、演播厅、图书资料等,软件方面有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大量具备专业素养的在校大学生。高校可利用自身音乐资源优势对文化站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如提供教室场地、学员宿舍、文艺演出设备、音像资料和具体的演出指导等。专业化的教师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能够帮助城乡文化站干部快速提高音乐素养。学校也可鼓励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或教学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参与文化站的建设。

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的就是地方企业、行业。城乡文化站之所以在人的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是缺乏大量年轻并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高校的音乐学院可以针对乡镇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设置应用型课程,编写应用型校本教材,突出地方特色;在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目标的达成、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专业技能培养和地方民间音乐需要相结合,从而培养大批接地气的人才。为地方文化建设输送合格的音乐、舞蹈人才,是高校利用本身音乐资源为城乡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最大优势,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城乡文化工作中的人才问题。

高校音乐资源的另一大优势,是高校音乐教师可帮助地方城乡文化站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新的音乐或表演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各地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地方戏曲、民歌、民谣、讲唱故事、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但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大众欣赏习惯和欣赏口味的变化,这些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市场,面临传承危机。城乡文化站可以利用高校音乐人才,结合当代民众欣赏兴趣和习惯爱好,对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改良、创新,用新的音乐形式、表演形式和技术手段,表现传统艺术,同时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对民间故事重新进行构思和演绎。地方传统艺术之所以产生和存在,就是因为具有当地群众的感情基础和审美需要,其艺术表演以当地的民心为生存土壤,世易时移,才造成传统民间艺术被冷落。高校音乐人才的科研能力、整合资源的优势及其创新性思维,对整理、保护、传承地方文化遗产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四、利用高校音乐资源为城乡文化站提供服务的途径

“文化自信”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承。就各级政府来说,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文化建设,就不是完全合格的政府;只重视GDP 增长率,不重视文化惠民的领导,就不是完全称职的领导。“要彻底改变搞文化的不懂经济,搞经济的不懂文化的突出现象,文化产业发展最需要的是既懂文化,又懂经济,又懂管理的综合型人才。”[8]118这是各级政府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拓展发挥城乡文化站应有作用的思路,开展与高等学校的合作,共建共赢,利用高校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城乡文化站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在与高校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具有可操作性且能够长期坚持的运行机制,开展校地合作,寻找一条高校服务地方文化站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近几年来,地方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型发展取得了不少经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抓住高校转型发展的契机,整体或单独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商定合作事项,开展全方位的合作。首先,地方政府要在文化站建设中满足人才需要,优先接受文化传媒和音乐、舞蹈等专业人才进入文化站工作;其次,要尽量保障文化站经费支出,除了建设在城乡开展文化活动的必要场所外,还要列出一定的培训或继续教育经费,制定出年度培训计划,以文化主管部门文件的形式,要求现有人员到高校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以提高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校地合作必须坚持共赢原则,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关注高校的人才培养导向,高校则应关注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校地合作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对高校来说,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至指定实施合作方案措施。”[9]191校地合作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必须兼顾多方的实际情况、利益及诉求。

高校应将文化、音乐资源对城乡文化站开放,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和城乡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实际,利用节假日举办专业培训班,接收地方文化干部培训或进修学习。培训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干部的需要。在发挥音乐人才服务城乡文化站方面,高校需要树立并强化为社会文化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列支相应的培训服务经费。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地方为文化干部提供的培训经费未必能满足需要,高校可将这类培训计入教师的工作量考评。二是培养教育音乐教师的奉献精神。相关教师要把为地方文化建设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光荣任务和使命,轻利益,重贡献。如果高校音乐教师没有正确的利益观和责任感,就会斤斤计较,也就不可能做好服务工作。三是建立音乐教师为地方文化站服务的科学考评办法。高校为地方企业、行业服务,需要将服务事项和承诺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学校层面要结合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果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并和教师的评先、考核、职称晋升结合起来,使高校为城乡文化站提供的服务不至于图形式、走过场。从高校音乐学院(系)的层面讲,院系的领导者要带头并教育师生树立服务地方的意识,“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合作,在教育方针、教学原则、教学内容的制定上,征求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密切合作的态势,打下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坚实基础”[10]。

高校音乐教师在挖掘和保护民间戏曲、音乐、乐舞方面具有人才优势。发挥高校人才和智力优势,还需要城乡文化站按照轻重缓急、先后顺序、艺术价值大小等,与高校音乐学院一起制定挖掘保护计划,开展传统音乐现代传承的研究。地方文化遗产、音乐资源是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名片,既可为弘扬传统文化服务,也可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可以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或娱乐服务。现在河南省不少地方开展对传统戏曲的整理与保护,诸如驻马店市对罗卷戏、濮阳市对大平调、南阳市对曲剧的保护等,都是保护地方戏曲艺术的有益工作。缓解近十几年来出现的“戏剧危机”,帮助传统戏曲、民间歌谣、曲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高校音乐人才完全大有可为。高校音乐人才通过和城乡文化站(馆)合作,利用民间传说、传奇故事等,推陈出新,创作出新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丰富地方文化娱乐生活,增强地方文化特色,既是对地方文化建设做出的贡献,亦可在具体工作中增长自身的专业才干,利于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我们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各种表演艺术争奇斗艳,其中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不下百种。“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艺术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和大众的欣赏习惯、审美趣味,不断创新表演形式,才能保持艺术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在网络越来越发达和普及的时代,地方文化机构和高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音乐资源优势,不但能够有效保护文化艺术遗产,繁荣地方文化,而且能够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要。

城乡文化站建设的主导者是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建设主体是城乡文化站(馆),高校是建设的参与者和辅助者。当然高校作为校地合作的一方并非完全居于次要地位,高校应作为有力的参与者,主动提供服务。具体路径是:第一,由文化主管部门牵线搭桥,由学校安排相关文化教师、音乐教师与地方文化站“结对子”,形成指导和服务关系。限于目前文化站人员及经费归政府,业务指导归文化主管部门的双规制管理的现状,文化主管部门可协调各级政府适当预算一定的经费用于高校音乐教师的登门服务;高校也应站在锻炼教师和学生的高度,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结对子”的双方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沟通交流,有效开展活动。第二,经过文化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和文化站(馆)协调,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到城乡文化站挂职锻炼。这些有老师挂职锻炼的地方,可以作为音乐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实习、社会实践、音乐采风的基地。相关经费可以来自地方政府及高校拨款、企业赞助等多种渠道,并遵循“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目前,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每年都派出各级干部或博士,到县政府担任科技副县长或到一些局委、企业担任副局长、副厂长、副总工程师等,这些到地方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挂职的干部都是全职在新的岗位工作,使高校的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密切了高校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也使学校在办学中更加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鉴于高校音乐教师所肩负的教学科研任务,其挂职可采取不脱产的形式,重在服务节点和服务的针对性。

利用高等学校音乐资源服务城乡文化站建设,是一项涉及面比较广的工作,需要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高校共同努力。思想重视、经费保障、制度安排、校地合作协议的签订和实施,音乐人才的使用与考评,高校提供服务的方法和途径等,都需要进行认真的规划。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一定会遇到不少的困难,但在高校转型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在各级政府日益重视精神文明和健康文化的新形势下,高校音乐资源为城乡文化站(馆)服务的运行机制完全可以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文化站城乡人才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人才云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