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技术·价值观
——关于下一代图书馆技术的思考

2019-01-19吴建中

图书馆 2019年4期
关键词:编目图书馆员价值

吴建中

(澳门大学图书馆)

每一门职业都有自身特有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图书馆也不例外,图书馆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是在其履行使命、追求价值、服务用户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早期,图书馆员通过编书目、写提要等来体现和实现自身价值,他们的乐趣自然而然地反映在这一创造和增加价值的过程之中,图书馆的地位和声望也会随着这些服务的提升而提升。比如,我刚到上海图书馆从事编目工作的时候,老馆员说起《中国丛书综录》总会表露出旁人难以体会的自豪感。但自从实现联机编目以后,工作效率是提高了,但编目员的乐趣也随之淡漠了,尤其是当工作量成为唯一指标以后,他们更会有某种失落感。

这些年来,一次次技术变革在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在影响并拷问着图书馆这一职业存在的价值,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是增强还是削弱了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呢?当清华大学图书馆邀请我参加该馆主办的“下一代图书馆系统”研讨会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这个问题。文章将从人、技术、价值观的关系出发,讨论技术在图书馆发展中应有的位置。结合下一代图书馆技术的开发,强调新的系统要体现增值功能,突出用户本位,适应事业发展,并重视系统的扩展性、安全性和个性化。同时深入探讨图书馆员如何善用现代技术,更有效地发挥自身在数字和网络环境下知识增值服务的能力,在技术革新与职业追求同步发展中,提升图书馆服务用户、服务社会的水平。

1 技术的位置:手段还是主导?

技术的突飞猛进已将某些传统职业逼近死胡同,一些不甘心消亡的职业正通过创新和转型焕发新的活力,图书馆是其中之一。在这里之所以提出人、技术和价值观三个关键词,是需要明确技术的位置。曾经有学者在写到信息通信技术对图书馆的作用时提到:互联网作为最大的信息和知识仓储的兴起将图书馆和信息工作者的功能由中介者(Intermediary)改变为促进者(Facilitator)[1]。虽然facilitator也有服务者的涵义,但我不赞成弱化图书馆作为中介者角色的提法,作者的初衷是希望图书馆和信息工作者在网络时代发挥更主动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即图书馆员作为中介者的功能已经有弱化的趋势[2]。比如,以前研究者做课题写论文时要进行文献综述,他们往往首先会利用图书馆,但如今Google等社会检索工具成为他们的首选。

技术之于图书馆的关系是辅助还是主导,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这一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贡献的问题。如果图书馆工作只是信息处理,那么在追求高效率的今天,被技术所替代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图书馆的工作更多与人有关,与人的信息交流有关。无论是两千年前亚历山大图书馆,还是两百年前富兰克林图书馆,都证明图书馆是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保存信息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图书馆以人为本,还是以技术为主导,是价值观的问题。

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忽略价值观层面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图书馆为提高效率广泛开展业务外包,且随着经费和人员压力的增大,外包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如何看待外包,不仅仅是一个业务层面的问题,更与价值观密切相关。比如,在编目方面,外包提高了信息加工的效率,且大部分图书馆采编业务都已实行外包管理。然而编目是图书馆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图书馆员根据自身在信息组织和揭示上的经验创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资源描述方式,有些已成功应用于互联网信息和知识管理。编目外包有利有弊,有学者经过调研发现,编目外包滥用将导致馆内专家力量的削弱和信息管理的失控,图书馆经过结构和流程重组,照样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3]。又比如在公共服务方面,图书馆导览、利用指南、参考服务都是馆员体现社会价值最直接的部分,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有被机器或其他社会职业所取代的趋势,尤其是信息检索,大学图书馆的用户直接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索和研究已经相当普遍。这些“去中介化”现象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前几年在外包风盛行的时候,图书馆员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甚至有只要守住参考服务这一底线其他都可以包出去的想法。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当人工智能被用于网络问询服务且证明其效率更高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图书馆这一职业该到尽头了呢?

中介的价值高低取决于其职业被用户认可的程度,中介的价值是通过用户体现出来的,图书馆更是如此。图书馆的存在不只是二传手的作用,大不列颠图书馆前馆长布林德丽认为,所有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都应该不断适应由用户驱动的各种需求,并提供给他们相应的、创新的和增值的服务[4]。图书馆与其他社会职业不同的是,它有赋能的功能。与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一样,图书馆是一种赋能器(Enabler),不仅为用户提供交流的便利,而且能让所有人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在交流的过程中创造并增加价值。但是图书馆的赋能功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与用户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图书馆员作为中介者,不仅要了解用户,而且要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皮尔金顿(Alastair Pilkington)说过这样一句话,(图书馆)信息工作中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并不代表其自身的成功,他们必须是达成更好决策目标的手段,信息提供者为达成更好决策目标作贡献的唯一方式,是走下边线,融入(用户)之中[5]。也就是说,图书馆的价值与用户休戚相关,要以用户为本,与用户需求保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与技术进步的关联性(Relevance)[6],并适应新一代用户的需求。

2 图书馆技术应用的得与失

图书馆现代化得益于技术的现代化。早期图书馆现代化的目标是自动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步入了网络的快车道。自动化最初的体现是机器编目,最突出的技术是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ILSs)[7]。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是20世纪最后30年主要为适应印刷型资源而开发的,起初分成最基本的五个模组(Module):采购、编目、流通、连续出版物和OPAC目录,然后扩大到馆际互借、文献提供等各业务环节。这些模组的运行有利于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由于各馆有不少独特的运作方式,且管理制度各不相同,因此集成商不得不采取客制化方式以满足本地需求。然而系统一旦升级,不少客制化项目需要重新调整或随之更新,造成系统处于不断调整和更新之中。世纪之交,电子资源大量增长,OCLC当时曾预测到2020年研究图书馆的80%经费将用于电子资源[8]。于是图书馆通过引进发现系统(Discovery System)将电子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但是由于印刷型资源和电子资源需要融合为一体,各图书馆力求将两者整合在一起,探索一体化管理的途径。

实现自动化的长处是提高了业务效率和共享效益,无论是编目还是流通,不仅业务更加顺畅,而且管理效率大幅提升,自动化的普及使得重复劳动大幅减少,图书馆工作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开始把重心向服务一线转移,由此出现了各种面向用户的知识服务系统,如机构知识库、学者库等,技术的现代化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的现代化,并进一步刺激了图书馆的转型升级。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技术应用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

首先是削足适履式的技术应用。没有用技术的优势改变和创新图书馆应用,而是让技术去适应图书馆的传统流程。数字图书馆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外围发展起来,形成两张皮现象。到目前为止,数字图书馆呈现的是以复制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图书馆形态,即把印刷型资源转换成数字资源,并以传统图书馆的方式加以管理,由此形成数字图书馆的“孤岛化现象”。以数字资源管理与服务为目标的数字图书馆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后已处于低潮或停滞状态。

其次是应用系统和软件越来越多。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只能满足传统的业务流程,而经过转型后的图书馆业务已经开始打破传统格局,新业务、新服务不断涌现。图书馆为了满足各类业务需要不得不开发大量系统和软件,有的图书馆甚至有近百个系统或软件,每年需要额外支付各种维护费用,成为每年图书馆经费预算中的痛中之痛。

第三是图书馆员专业技能有弱化趋势。大量引进和依赖技术使得图书馆本身的专业技能弱化,图书馆对拥有分类、编目、索引等技能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减少,新聘员工中图书馆学毕业生的比例也逐步下降。人才市场是职业价值的晴雨表,如果说职业技能越来越淡化的话,那么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

最后是技术本位现象越来越严重。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技术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和辅助。每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总是有人热衷于跟风,对技术顶礼膜拜,似乎技术可以决定一切。技术至上使得不少人主次不分,把点缀的东西当主体的东西,如24小时自动借还设备是图书馆的一项技术创新,图书馆可以将此作为服务形式多样化的一个选择,但没有必要把它拔高到“图书馆3.0”或者“第三代图书馆”的高度,现在很多图书馆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在打造无人值守图书馆的时候更加注重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功能。

3 下一代图书馆技术的关注点

进入新世纪,人们往往喜欢用下一代(Next Generation)来表达对新事物的追求,图书馆也不例外,如下一代编目体系(Next Generation Library Catalogue,NGC),下一代机构知识库(Next Generation Repositories)以及下一代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Next Generation 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s)等。文章用下一代图书馆技术(Next Generation Library Technology)的提法,不是要新建一项技术,而是想把它作为下一代图书馆技术应用的统称,并借此发表对未来技术发展的一点浅见。

笔者认为,下一代图书馆技术应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现增值功能,二是突出用户本位,三是适应事业发展。

首先要把增值功能放在重要位置。以往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也好,数字图书馆也好,较重视处理效率,而忽略了增值效应。虽然图书馆的资源和数据越来越庞大,服务形式越来越多元,但没有能像谷歌或亚马逊等那样,通过各种服务让自己和客户都能创造和增加价值。谷歌汇聚了海量的搜索索引库和用户群,谷歌和用户之间呈共建、共享、共赢的关系;亚马逊提供了庞大的网络零售平台,而且又善于吸引社群,这些反过来都为数据和服务增加了价值。谷歌和亚马逊等不仅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而且也为任何人提供了创造和增加价值的机会[9]。可见,谷歌和亚马逊等在发展中不断地增值,而图书馆却不同,甚至还出现了去中介化和被边缘化的状况。因此,下一代图书馆技术要立足于图书馆增值功能。过去图书馆以收集和存储为主,到了信息化时代,我们又把收集和存储放在首位,数字图书馆不仅没有发挥技术应有的互联互通优势,反而演变成一个个孤立的数字化馆藏。图书馆各种应用技术虽然也为业务发展增加了部分价值,但结果是系统和软件越来越多,开销越来越大,维护费成为每年经费预算的一大包袱。因此,下一代图书馆技术的重心要放在服务上,并通过服务增加价值,让已有的资源发挥应有的效用。

其次要突出用户本位的原则。这些年来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几乎是无所不在,但图书馆的职业价值有没有随之提升呢?关键是理念上出了问题。以人为本是下一代图书馆技术的根本遵循。没有读者(用户)的图书馆只是藏书的地方。现代图书馆是“人”的图书馆,而不是“书”的图书馆,未来技术应建立在用户本位的基础上。过去大部分的图书馆应用都忽略了用户之于图书馆的价值,最突出的一点是不重视用户的信息反馈、使用行为、评语和意见等的收集和分析。阅读排行等大数据的开发给予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流通数据与用户数据结合而产生的价值。这是第一步,因为这是流通频率统计产生的数据排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读者(用户)对图书馆和资源的评语和意见汇集起来,这些都是更重要的价值。有学者认为,每天发生在图书馆的事情都是基于opinion的,但我们没有收集这些数据。如果不收集这些数据,我们如何能做到个性化服务呢?如果不追溯这些数据,我们怎么体现价值呢[9]?就像谷歌和亚马逊的价值是通过社群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样,图书馆的价值也应该如此,与用户共建、共享和共赢。这就需要我们的系统和技术能充分建立在与用户互动的基础之上。

三是适应事业发展。如前所述,图书馆得益于技术推动的同时,也出现了被技术所替代的风险。这取决于技术在图书馆的位置。把技术看作是手段和辅助,那么技术将跟着图书馆的需要和发展走,对技术的顶礼膜拜将导致图书馆被技术所替代。以前,图书馆资源的孤岛化现象比较严重,但一旦上升到SaaS(软件即服务)的平台以后,图书馆个性特征是否也会消失呢?其实每一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特藏、特定对象和特色服务,如何在大开放的格局中保持自己的特色是下一代图书馆技术需要思考的问题。某区域图书馆联盟在引进下一代图书馆系统以后,出现了区域联盟形成的一些特色业务无法保持的问题,而新系统又很难一下子照顾到本地利益,于是就发生冲突。本地特色必须保持,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下一代图书馆系统必须在本地化上下功夫。早期大型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都有一个通病,即每一次升级都会导致客制化或多或少的损失,长此以往本地特色就会削弱和丧失。全球图书馆网络的真正价值体现在无数个具有本地特色的图书馆及其联盟之中,而要确保本地特色,下一代图书馆技术必须充分考虑综合性和个别性的融合。

与此同时,下一代图书馆技术还应注重解决扩展性、安全性和个性化等问题。

扩展性(Scalable/ Flexible)——新系统要着力改善基于知识共享的图书馆工作流,要善于超越图书馆,在更高、更广的层面开展服务。过去图书馆将三分之二的经费和精力用于硬件和系统,只有三分之一用于内容建设。在下一代图书馆技术中,要尽量改变这种状况,把内容建设和互动交流放在重要位置。关注业务流程中每一个要素和环节的相互关联性以及对外的可扩展性[9],并充分利用网络的集聚功能和扩展优势,将图书馆服务提供给更多的图书馆和用户分享。

安全性——图书馆担心最多的是系统的控制权交给第三方后自身对安全是否可控的问题。尤其是在数据管理方面,容易产生失控状况。新系统应多关注本地数据库的存取管理方式以及对敏感数据的私密性控制问题。一般而言,云服务都存在这方面的不足。新系统不仅要关注全网络层面的问题,也要有效消除本地管理的疑虑。

个性化——要尊重本地的个性化需求。网络服务的质量高低取决于用户的利用和评价,而且大量服务都是通过各地用户展开的,为此要听取并尽可能满足本地用户的特殊要求。虽然有些服务的缺失可能与本地网速、网控以及用户利用习惯的改变等有关,但对本地用户的尊重和相互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4 结语

图书馆是知识宝库,是创造、智慧和创意的重要信息源。图书馆的工作与人有关,与人的信息交流有关。图书馆是一个社会赋能器,与其他赋能器一样,图书馆不仅提供人们交流和学习的空间,而且让人们从中创造和增加价值。在英国,不列颠图书馆(British Library)与地方图书馆共建“鲜活的知识网络”(Living Knowledge Network),其目的是希望人们能通过分享思想,增强图书馆、藏书和人际的交流来共同创造价值[10]。图书馆是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保存信息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图书馆以人为本,还是以技术为主导,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长期以来,图书馆在技术应用上存在导向上的不足,忽略了图书馆作为社会赋能器的功能。在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没有很好地把落脚点放在服务上,缺乏对用户反馈、评价、互动的重视和对本地优势和专业技能的发挥。因此下一代图书馆技术要把体现增值功能、突出用户本位、适应事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加强系统的扩展性、安全性和个性化。图书馆要善用现代技术,有效发挥自身在数字和网络环境下知识增值服务的能力,在技术革新与职业追求同步发展中,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用户、服务社会的水平。

(来稿时间:2019年2月)

猜你喜欢

编目图书馆员价值
试析图书馆编目的边缘化与编目馆员的转型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近二十年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述评——以心理资本的视角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Wiz云笔记在图书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案例研究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问题探讨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契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