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服务理念下少儿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现状和特点

2019-01-19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9年3期
关键词:婴幼儿图书馆儿童

(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07)

1 引言

我国少年儿童图书馆面向不同年龄结构群体的服务分为:未成年人服务与成人服务两大内容。

对于未成年人服务中的“未成年人”,各图书馆从自身实际和社会职能出发,结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将其划分为: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的人,IFLA于2018年新出的《0—18岁儿童服务指南草案》所指的儿童也依据这一定义,指的是0至18岁的目标年龄,这包括为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提供的服务和资源。结合以往的政策将未成年人年龄段做细分:①一般国外说的婴幼儿(babyandtoddler):婴儿是1岁前,幼儿即蹒跚学步儿童(toddler)是1~3岁(来源于IFLA的Guidelines for Library Services to Babies and Toddlers);②儿童:定义没有统一,我国是指到14岁,IFLA旧版的儿童服务指南是指到13岁,新版的暂未规定;③青少年:IFLA建议图书馆自定,推荐是12~18岁。IFLA将0~18岁群体分为三大部分,婴幼儿、儿童、青少年[1]。

少年儿童图书馆成人服务的对象包括家长、教师、社会教育工作者等。近年来,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引起了国内图书馆界的日益关注。纵观其发展史,平等免费地服务于未成年人,向未成年人开放图书馆及其资源,使其自由使用图书馆资源,并向其开展多样化服务和服务设计(包括特殊人群),使服务活动化,使读者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普遍存在的服务内容和形式。

2 分层理念下的未成年人服务

2.1 面向婴幼儿的图书馆服务

我国未成年人服务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已经具备阅读能力的儿童才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因此,以往少儿图书馆都将服务对象的年龄下限定为3或4岁。而国际图联却早已为婴儿和学步儿童专门制定了图书馆服务指南,指出“图书馆为婴幼儿的服务应该与为成人的服务同等重要”,并在指南后面介绍了许多国外图书馆面向婴幼儿开展的各类图书馆服务,包括美国的“做好学习准备”、克罗地亚的“早期经典阅读”、西班牙的“出生即开始阅读”、加拿大的“婴儿书计划”“每周婴儿故事活动”、英国的“阅读起跑线计划”、韩国的“阅读起跑线活动”、日本的“与宝宝共享儿歌”“在摇篮中讲故事”活动、德国的“宝宝爱读书”“阅读起跑线计划”等[2]。在《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年版则将未成年人服务提到更高的位置,其中对平等服务的陈述是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这一陈述将年龄放到了平等服务的首位[3]。

在我国,不少公共图书馆已经意识到面向婴幼儿服务的重要性。在旧有的传统借阅服务的基础上,许多新建的图书馆纷纷设置符合婴幼儿身心特点的专区,如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根据婴幼儿的身心特点设有“玩具天地”和“绘本区”,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设有以玩具及婴幼儿文化为主题的“童趣馆”,温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设有“幼儿天地”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专门开辟婴幼儿服务空间,同时也便于开展更贴近其需求的活动。

为婴幼儿服务方面,我国图书馆大多更为注重亲子教育和启蒙教育。除了区域设置更为合理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开展各类丰富有趣的阅读推广活动。但就具体的阅读服务而言,婴幼儿不具备主动的阅读能力。因此婴儿和学步儿童的阅读服务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与创新性服务举措,并非有服务意愿就可开展好服务。目前,我国图书馆为婴幼儿服务的活动形式可能类似,但是内容侧重却有所不同。比如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对学龄前儿童的阅读服务细分成了0~1周岁、2~3周岁和4~6周岁三个年龄段,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差异,进一步细化并明确每个年龄段服务对象的特点和服务内容,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开展“小可妈妈伴小时”亲子课堂。对0~1周岁的爬爬宝宝则更加侧重宝宝的大肌肉发展,在琅琅上口的儿歌游戏中开展各类爬爬游戏,增进亲子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对2~3周岁的宝宝开展阅读游戏活动,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开展简单有趣的手指谣、亲子游戏等内容,帮助幼儿提高有意注意的集中时间,同时使口肌得到锻炼;4~6周岁的幼儿则会增加绘本阅读、涂涂画画、趣味手工等各类丰富的内容,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同时,面对学龄前的家长读者开展各类育儿讲座,帮助其了解婴幼儿护理知识、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应对策略,以及幼小衔接等内容。深圳少儿图书馆将该馆的服务对象定义为0~99岁,苏州图书馆的新生儿大礼包则是直接面向初生婴儿的服务活动等等。

2.2 面向儿童的图书馆服务

面向小学1~6年级的儿童,除了提供书籍借阅服务,开展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外,则更注重生活体验。目前我国少儿图书馆开展的体验内容有图书漂流、闲置物品买卖、垃圾分类,以及书画、手工、音乐、舞蹈、棋类等生活体验。厦门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开心农场” 就是有关种植类的生活体验;山东省图书馆在“五一”期间,举办“珍奇古稀化石科普展”,包括长3米重达200余斤的特大鲸鱼刺、亿万年前的恐龙幼龙骨架、恐龙蛋化石、亿年前的猴头化石等一批珍贵的展品,以此丰富儿童的阅读内容;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文明督导员”吸收了杭州市小学阶段的儿童成为图书馆的小小志愿者,“在岗”期间,小小志愿者需佩戴红色绶带引导来馆读者正确使用图书馆资源,为读者开展简单的咨询服务,以营造馆内良好的阅读氛围,目前,此举受到众多儿童读者及其家长的欢迎。

2.3 面向青少年的图书馆服务

步入初中、高中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已经具备在公共图书馆办理借阅证件的资格,具备与成人读者相同的阅读能力,公共图书馆往往将他们当成年读者对待,同时,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较为广泛,因此,图书馆在图书的采选方面,内容要求更广、品种要求更多,而不仅仅局限于教育类、小说类书籍。同时,这部分读者面临中考、高考,学习任务非常重,来图书馆的人数相对较少,图书馆很少开展针对他们的阅读服务,因此面向青少年的阅读推广服务在我国图书馆也是一个盲区。唯一开展较多的服务,就是为青少年读者提供志愿者活动岗,完成学校的社会实践任务。

这类人群处于青春期,价值观、世界观和个人信仰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为了让这个群体的读者在图书馆享有自由阅读的权利,新建图书馆纷纷针对性地开辟出了青少年服务空间,如休息区、学习区、数字资源区,同时为他们提供网络空间,吸引青少年来馆。在国际图联的未成年人服务指南体系中,有专门针对这一群体的指南[4]。一般而言,图书馆针对他们的阅读服务应侧重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和成人意识,除了对他们开放普通阅读服务外,还可提供志愿者活动、讲座(关于择校、就业、两性话题等)、展览等相关的阅读服务项目。总之,面向青少年的图书馆服务,我们还有许多有待研究和提高的地方。

3 拓展服务: 面向家长、教师等成人的少儿图书馆服务

3.1 面向家长的服务:提高家长对阅读的重视度,造就少儿阅读的坚强后盾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终生的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所以少儿图书馆服务应该在面向未成年人服务的同时,也注重为家长服务。少儿图书馆应将收藏的儿童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文学名著、科普文史等适合家长阅读的各类优秀文献向家长开放,帮助家长拓宽知识面,提供借阅服务,培养爱读书的家长;设立亲子阅览室,倡导亲子阅读,让家长参与孩子的阅读,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此外还可以开设家教论坛,举办家长沙龙,邀请支持孩子阅读的家长现身说法,让更多的家长了解阅读对孩子的意义;利用宣传栏、网站、馆刊、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家长介绍指导儿童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邀请专家或名人名师,为家长开展各类知识讲座,使家长学会为孩子选书,指导孩子阅读。逐渐提高家长对阅读的重视度,造就少儿阅读的坚强后盾。

3.2 面向教师和其他社会教育工作者的服务

由于未成年人的年龄与能力、不安全的社会治安以及应试教育环境等原因大大限制了未成年人的活动半径。为更好地扩大少儿图书馆的服务半径,发挥其中心馆作用,许多少儿图书馆都与幼儿园、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2012年8月27日,杭州市教育局与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签订了《关于做好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读服务网点建设工作》(杭教宣﹝2012﹞44号)文件,截至2018年底,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建立幼儿园、小学、初中、社区以及社会教育相关网点共66家;温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自1996年开始,先后在高校、社区、乡镇建立了30多个图书流通点。目前,越来越多的少儿图书馆都已认识到图书馆的服务半径离受众群体越近,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就更了解,对资源的获取就更便捷。鉴于图书馆的公益性质,社会教育机构愿意主动与图书馆合作开展有益于读者的阅读服务活动,希望借此推广并拉近机构自有资源与读者的距离,拉近服务与读者的距离。

新建网点是图书馆面向教师和其他社会教育工作者提供社会教育服务的有效保障:图书馆根据网点的需求为其配送相应的图书种类和数量,定期更新,提供数字资源,满足读者对文化资源的需求;借助网点人力、指导网点图书管理员开展图书借阅服务,满足网点读者的借阅服务需求;有效整合网点教育资源,实行“引进来、输出去”的合作战略,合作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丰富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同时,可根据网点的需求提供各类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这一举措很好地延伸了少儿图书馆的服务触角,扩大了受众群,更完善了少儿图书馆事业的基础建设,实现整体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协调发展。

4 阅读服务的转变

近年来,许多少儿图书馆为未成年读者开展阅读服务活动的能力逐渐增强,并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三大转变。

4.1 阅读服务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元

为满足未成年人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少儿图书馆的阅读服务从简单的借阅服务转向书本阅读与体验式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比如读者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的生活实践活动,绘本情景剧表演,实践性科普实验,绘画类审美课堂等,以吸引读者来馆体验学习。

范并思提出,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服务活动化”[5]。成年人的借阅、参考服务大多是一种被动的、静态的服务,其服务形态相对稳定,常年不变。但未成年人服务则需要更多地去策划组织,不断推出新的活动吸引未成年人,以保持他们对于图书馆服务和阅读的关注。国际图联在《儿童图书馆服务指南背景文本》(The background text to the Guidelines for Children's Libraries Services)中指出,“儿童图书馆通过为儿童设计不同于成人的活动促进儿童权利”[6]。

事实表明,“服务活动化”是适合未成年人服务的组织方式,深受未成年读者的喜爱。因为开展未成年人服务活动较之传统的借阅服务更有利于细分服务对象,更有利于促进发展读者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服务活动化”也是使所有未成年人平等享有图书馆服务的基本路径之一。

4.2 为儿童提供教育支持,转向为家长和儿童提供教育支持

以往的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常常只为儿童提供教育支持,现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在为低龄儿童读者开展阅读服务的同时,还为广大儿童家长读者开展有关其感兴趣的或感到困扰的话题和内容的阅读推广活动:为婴幼儿家长读者讲授科学的育儿方式、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即将升学参加中考的家长读者了解最新的社会教育动态、教育体制的改革变化等,活动形式有讲座、交流会、沙龙等等。帮助爱好学习的家长读者提高阅读指导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4.3 从支持学历教育到培养儿童自学能力相结合

摒弃传统旧有的被动式教育,不再以灌输式、填鸭式开展教育活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注重活动内容的选择,以支持学历教育与培养儿童自学能力相结合为服务目的。在阅读服务的内容选择上,保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对内容进行形式环节的设计,让儿童读者对知识产生兴趣,进行自主主动式学习,以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活动效率,达到未成年人读者全面素质的提升。

5 结语

图书馆界已认识到,未成年人服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能自主阅读的未成年人,而将服务面拓宽到0岁起,这一服务举措足以表明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未成年人服务领域中的长足进步。

未成年人阅读服务中需要研究与探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很多,目前,对于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最值得探索的问题是进一步拓展未成年人阅读服务,使公共图书馆的未成年人阅读服务真正成为面向所有未成年人的服务。

猜你喜欢

婴幼儿图书馆儿童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图书馆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去图书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