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异化现象分析及完善策略

2019-01-18李晓武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异化课外体育锻炼

李晓武

(南京邮电大学 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23)

1.前言

新的时代,热点纷呈。体育作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然成为热点的社会话题,作为高校体育的主体和延伸,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在新时代体育理念的发展过程中,成为高校体育无可争议的热点话题之一。

我们不无困惑地发现:当许许多多的大学生们从学校迈向社会、走进生活,接受社会的挑战和时代的检验时,学校课外体育本该赋予他们良好的素质结构显得那么的脆弱和苍白。本文尝试从新的视角,以高校课外体育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结合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范畴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求共同开创一片新时代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新天地。

2.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异化现象分析

2.1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异化

2.1.1 计划性的组织管理期待异化为鲜有问津、放羊式的管理模式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身体素质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占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在体育课程结束后便很少再从事体育锻炼,这是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科学的、计划性强的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尤其重要。通过调查访谈,高校大学生的下午课外体育活动大多是自由活动状态,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主要是缺少组织,缺少氛围。原本大家期待的科学性、组织性强的课外体育活动变为鲜有问津、放羊式的管理模式。

2.1.2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社团管理的组织体系断裂

就学校体育而言,不少教育者的观念中,德、智、体等“三育”都很重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群的观念中,“三育”的排列,体育是只是第三位。这些都与体育的价值观念相背离,显然不利于体育尤其是课外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提出,其实就是要求我们从更深远的视角,从理论逻辑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将体育的地位、作用重新定义,这是对体育教育管理体制现有状态的挑战,从而使正确的、更完善的体育价值观得以建立。

2.2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异化

2.2.1 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一体化处于脱节状态

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有助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所追求的目标,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使大学生的活力大大地提高,学生自主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满足了运动需求,提高了体育素质。然而,一些高校重视课内体育教学,忽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这就造成课内外衔接脱节的现象。他们片面地认为课外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续,只局限于课内教学的重要性,不能正确认识到课外体育对课内教学的需求和影响。因此对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一体化进行一次重新认识是迫在眉睫的。

2.2.2 理论和技术有效相结合沦为理论空谈、技术含量低下的肢体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的前提之一是科学的身体锻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理论辅导非常必要。我们可以从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制定运动行为目标,合理掌握和巩固相应的技术技能。学生掌握了某些体育锻炼理论的基础,指导自身的体育锻炼便有了强有力的支撑。某些高校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所进行的体育运动项目,并非是体育课所设立或是自己所选的体育项目,许多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辅导和技术指点,导致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往往沦为简单的、技术含量低下的肢体活动。

2.3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功能异化

2.3.1 体育交往功能缺失

由于当今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面对面的情感交往方式正在进一步的退化。体育交往具有其他交往所不可替代的交往特色,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当有一天你正在发愁为不知道怎样跟别人进行交往的时候,或许运动场便是建立友谊的好地方。当然,体育交往的过程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有规则、规程以及制度上的约束来规范参与者的行为。目前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以体育交往为动机的只占很少的比例,体育交往是克服狭隘,消除偏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公正的基础上实现对话,从而能够达到较高程度上的一致。

2.3.2 教育功能缺失

现代大学生在思维能力与对事务的理解力上与过去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家庭的溺爱容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变得狭隘自私,集体主义精神是许多大学生都缺乏的。来自于集体主义的力量使许多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都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在这些体育活动中,学生们狭隘自私的坏习惯正得到逐步地改善,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体育锻炼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遇到困难便知难而退,这方面应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从而唤起其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学生更积极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将体育的教育功能充分地发出来。

2.4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思想异化

课外活动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学生在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定,从而达到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但是,在体育锻炼持之以恒这方面来说,许多学生都远远地不够,断续现象是常态。部分学生把动机放在考试达标上,这是一种外部动机,不是说这种动机不可取,外部动机的效应不稳定而且短暂,内在动机才是人对锻炼本身感兴趣的重要因素,这种动机稳定而持续时间长。外部动机很容易造成中断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对锻炼习惯的形成不利,这就是所谓的兴起而学性败而丢。

3.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异化现象完善策略

3.1 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从调查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发现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确实存在诸多弊端。我们可以把高校体育思想“健康第一”的理念作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作为立足点,指引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迈进,从而推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3.2 营造良好高校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要从实际出发,将体育活动的选项原则与学生兴趣需求、与未来职业相适应的项目紧密结合,将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引入到课内外,使体育教育的特征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我们可以从日常的细节中,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标准,更新观念,提高能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良好氛围,更加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营造高校体育文化的良好氛围,不仅构成了高校特有的校园文化,而且丰富了大学生的余暇生活,显示出体育对人的塑造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3.3 优化体育课考核体系

优化考核体系是高校体育功能性完善的重要环节。一些高校体育成绩的考核,按照竞技运动项目的传统,单一的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指标来评价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存在的的先天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之间的不平衡,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因为身体素质较差对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是成为了的负担。建议在体育考核中,弱化竞技类考核标准,以更多的参与性与娱乐性等指标来进行一些考核,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激情参与进来。

4.结论

“健康第一”是新世纪学校体育总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首先要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来开展。培养身体健康,体魄强健的学生是学校体育各阶段的根本任务。“健康第一”是对整个学校体育体系提出的一个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体育自身特有的价值,认识体育对人身心带来的积极影响,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让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练于乐”,带给学生健康、放松、快乐和发展。

猜你喜欢

异化课外体育锻炼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